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管理制度 > 管理制度范文

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创新(3篇)

更新时间:2024-05-08 查看人数:63

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创新

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创新是指对现有基层工作流程、职责划分、考核机制、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升工作效率、激发员工潜力、促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这一创新涉及到多个方面:

包括哪些方面

1. 工作流程优化:重新审视并调整基层工作的各个环节,消除冗余和瓶颈,提高流程效率。

2. 职责明确化: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减少工作重叠和责任模糊,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3. 考核体系改革:建立公正、公平、透明的考核制度,将绩效与个人发展相结合,鼓励员工提升业绩。

4. 激励策略更新:设计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如奖金、晋升机会、培训发展等,激发员工积极性。

5. 沟通与协作强化:推行开放式的沟通文化,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重要性

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创新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明确的职责和公正的考核可以提升员工满意度,降低人员流失率。有效的激励策略可以激发员工潜能,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成长。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氛围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归属感。

方案

1. 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全面审计,识别低效环节,引入精益管理理念,实施流程再造。

2. 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修订岗位职责说明书,确保职责清晰,避免职责冲突。

3. 制定新的考核标准,结合kpi和360度反馈,实现全方位评估,定期进行考核结果公示。

4. 设计阶梯式激励计划,结合员工需求,提供个性化奖励,如技能提升奖励、创新成果奖励等。

5. 建立定期团队建设活动,推广内部分享会,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团队凝聚力。

在执行这些方案时,管理层应密切关注实施效果,适时调整策略,确保管理制度创新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制度改进,共同推动基层单位的持续发展。

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创新范文

第1篇 基层单位电气防火防爆管理细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层单位电气防火防爆管理的有关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基层单位各单位的电气防火防爆管理。

2引用标准

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3管理职责

3.1各单位的动力主管部门负责防爆电气设备的管理工作。

3.2电气专业部门在安装、检修防爆电气设备和电气设施时,必须遵守防火防爆有关规定。

3.3规划开发部在委托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设计中,必须明确对象的防爆等级、分区,并执行电气防爆有关规定。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分类

4.1.1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4.1.1.1在大气条件下,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气体)或薄雾等易燃物质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4.1.1.2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4.1.1.3在物料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况下,可燃液体有可能泄漏时,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4.1.2爆炸性粉尘混合物

4.1.2.1爆炸性粉尘:这种粉尘即使在空气中氧气很少的环境中也能着火,呈现悬浮状态时能产生剧烈的爆炸,如镁、铝、铝青铜等粉尘。

4.1.2.2可燃性导电粉尘: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应而燃烧的导电性粉尘,如石墨、碳、煤、铁、锌、钛粉尘。

4.1.2.3可燃性非导电粉尘: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应而燃烧的非导电粉尘,如聚乙烯、苯酚树脂、木质、硫磺等粉尘。

4.1.2.4可燃纤维: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应而燃烧的纤维,如棉花纤维、麻纤维、丝纤维、木纤维、人造纤维等。

4.1.3火灾危险物质

4.1.3.1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物料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况下,有可能泄漏但不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可燃液体。

4.1.3.2不可能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悬浮状、堆积状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以及其它固体可燃物质。

4.1.4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划分

4.1.4.1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分区;

a)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b)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c)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4.1.4.2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分区

a)1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的环境;

b)11区: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环境。

4.1.4.3火灾危险环境的分区

a)21区: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b)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和可燃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c)23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4.1.4.4爆炸环境危险区域的划分

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章第三节的规定执行。

4.2管理内容与要求

4.2.1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

4.2.1.1一般规定

4.2.1.1.1在爆炸危险环境使用的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具备不引燃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的性能;

4.2.1.1.2根据爆炸危险环境的等级、电气设备的种类和使用的条件,选择相应的电气设备;

4.2.1.1.3在防爆区域内,不准在带电状态下分解防爆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检查;

4.2.1.1.4所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应低于该爆炸危险环境内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爆炸性混合物时,应按爆炸危险程度较高的级别和组别选用。

4.2.1.2防爆电气类型

a)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设备;

b)爆炸性粉尘环境电气设备;

c)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设备。

4.2.1.3气体防爆环境电气标志

a)本质安全型 ia、ib;

b)隔爆型 d;

c)增安型 e;

d)正压型 p;

e)充油型 o;

f)充砂型 q;

g)无火花型 n;

h)防爆特殊型 s。

4.2.1.4粉尘防爆环境电气标志

a)防尘结构 dp;

b)尘密结构 dt。

4.2.1.5火灾环境电气标志

a)ip2_型;

b)ip5_型。

4.2.1.6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方法

4.2.1.6.1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气设备

4.2.1.6.2爆炸性粉尘环境的电气设备

a)可燃性非导电粉尘和可燃纤维的11区环境采用防尘结构(标志为dp)的粉尘防爆电器;

b)爆炸性粉尘环境10区和11区均采用尘密结构(标志为dt)的粉尘防爆电气设备。

4.2.1.6.3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设备

4.3爆炸危险环境的电气线路

4.3.1一般规定

4.3.1.1电气线路应敷设在爆炸危险性较小的区域,距离释放源较远的位置;应避开易受机械损伤、振动、腐蚀、粉尘积集以及有危险温度的场所;如不能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3.1.2电缆线路除按爆炸危险环境的危险程度和防爆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电流选用电缆外,还应根据使用环境的情况,选用具有相应的耐热性能、绝缘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电缆。

4.3.1.3电缆和绝缘导线的芯截面积须较非防爆危险环境所用的留有适当的余量。

4.3.1.4有剧烈振动的地方所用电气设备的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软导线或多股电缆。

4.3.1.5危险环境电气线路的连接,必须采用防爆结线盒(分线盒)内连线和分路。

4.3.1.6钢管配线,在电机的接线口、钢管与电气设备直接连接有困难处、通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处,应装设挠性连接管。

4.3.1.7电气线路应根据需要设相应的保护装置。

4.3.2配线要求

4.3.2.1危险场所必须采用钢管配线或选用阻燃电缆、金属铠装电缆;达不到耐火等级者,应按规定涂刷专用防火涂料。

4.3.2.2移动式电气设备必须采用软电缆。

4.3.2.3钢管之间、钢管与附件、钢管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应采用丝扣连接。

4.3.2.4电缆线路在防火分区交界处的电缆沟、穿过墙和楼板的孔洞必须采用沙封、填阻火堵料等密封措施。在可能有易燃、可燃液体渗透处,或可能有可燃液体、蒸气渗透处必须采用防火堵料密封。

4.3.2.5导电部分的连接应采用螺丝固定、压接、钎焊。

4.4接地

4.4.1接地保护

4.4.1.1按有关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规定不需要接地的下列部分,在爆炸性气体环境内仍应进行接地。

a)在不良导电地面处,交流额定电压为380v及以下和直流额定电压为440v及以下的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

b)在干燥环境,交流额定电压为127v及以下,直流电压为110v及以下的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

c)安装在已接地的金属结构上的电气设备。

4.4.1.2在爆炸危险环境内,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爆炸性气体环境1区内的所有电气设备以及爆炸性气体环境2区内除照明灯具以外的其它电气设备,应采用专门的接地线。该接地线若与相线敷设在同一保护管内时,应具有与相线相等的绝缘。此时爆炸性气体环境的金属管线、电缆的金属包皮等,只能作为辅助接地线。

爆炸性气体环境2区内的照明灯具,可利用有可靠电气连接的金属管线系统作为接地线,但不得利用输送易燃物质的管道。

4.4.1.3接地干线应在爆炸危险区域不同方向有不少于两处与接地体连接。

4.4.1.4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与防止直接雷击的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应分开设置,与装设在建筑物上防止直接雷击的避雷针装置可合并设置;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可合并设置,接地电阻应取其中最低值。

4.4.1.5引入爆炸危险环境的架空管线,在入户处外必须接地。

4.4.2接地电阻

a)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

b)中性点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

c)防雷保护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

d)防静电保护接地,其接地电阻一般不大于100欧。

4.5防爆电气设备的检修

4.5.1防爆电气设备应由专业检修单位检修。

4.5.2防爆电气设备在大中修后,应同检修人员填写检修记录,并须专业质量检查人员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5.3防爆电气设备的小修、中修、大修,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规定检修周期、检修项目和检修标准。

4.6电气设备防爆性能的降级和失效

4.6.1防爆电气设备因外力损伤、腐蚀、机械磨损、自然老化等原因导致防爆性能下降或失效时,应予以检修。经检修不能恢复原有等级防爆性能的,可根据设备的实际性能,按下列原则处理:

a)降低防爆等级使用;

b)降为非防爆电器使用。

4.6.2批准为防爆电气设备降级使用,须除去防爆等级标志,更换上相应的防爆等级标志,并从使用部位上拆除。

4.6.3批准降为非防爆的电气设备,应除去防爆标志。

4.6.4失效和降级的防爆电气设备,应将批准失效和降级使用的文件、防爆性能的试验记录等资料一并存入设备档案,并随设备转移。

4.7火灾危险的电气设备

4.7.1火灾危险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在布置上应使其免受机械损伤,并应符合反腐、防日晒、防雨雪、防风砂等环境条件的要求。

4.7.2在火灾危险环境内,正常运行时有火花的和外壳表面温度较高的电气设备,应远离可燃物。

4.7.3在火灾危险环境内,严禁使用电热器。

4.7.4电压在10kv及以下的变电所、配电室,不宜设在有火灾危险环境的上面或下面。若与火灾危险环境的建筑毗连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电压在1-10kv的变配电所可通过走廊或套间与火灾危险环境的建筑物相通,走廊与套间的门应为带闭门器的防火门;

b)变配电所与火灾危险环境之间的隔墙应为防火墙,电缆槽板及管道穿过防火墙处,应采用非燃材料严密封堵;

c)变压器室的门、窗应朝向非火灾危险环境。

4.7.5易沉积可燃粉尘的地方不应露天设置变压器或配电装置,但密闭变压器及配电装置除外。

4.7.6露天安装的变压器距火灾危险环境建筑物在10米以内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火灾危险环境面向变压器一侧的墙应为防火墙;

b)变压器与火灾危险环境之间的墙,不应有门、窗或孔洞。

4.7.7变压器下面应有储存变压器全部油量的事故储油设施。多油开关室应设有防止油品流散的设施。

4.7.8单台容量40mw及以上的油浸变压器,应设固定灭火装置。

第2篇 基层单位管理人员hse职责

a)基层单位hse管理人员在队(车间)队长(主任)领导下,负责队(车间)的hse工作,贯彻上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工业卫生的指示和规定,并检查督促执行。在业务上接受上级hse管理部门的指导,对班组hse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有权直接向上级hse管理部门汇报工作。

b)负责或参与制订、修订队(车间)有关hse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检查执行情况。

c)负责编制队(车间)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隐患整改方案,及时上报和检查落实。

d)协助队(车间)领导做好职工的hse教育工作,负责新入厂人员的队(车间)级hse教育,指导并督促检查班组(岗位)的安全教育。

e)负责安排并检查班组hse活动,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习。

f)按照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参加队(车间)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设计、竣工验收和设备改造、工艺条件变动方案的“三同时”审查,落实装置检修、停工、开工的hse措施。

g)负责队(车间)安全环保装备、灭火器材、防护和急救器具的管理;掌握基层队(车间)尘毒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h)每天深入现场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制止违章作业,在紧急情况下对不听劝阻者,可停止其工作,并立即报请领导处理。检查落实动火安全措施,确保动火安全。

i)参加基层队(车间)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统计分析,按时上报。

j)健全完善hse管理基础资料,做到齐全、实用、规格化。

第3篇 hse管理在基层单位日常管理中的深化

【摘要】hse管理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是“风险和危害评估”,而企业的重大风险和重要环境影响即各种设备事故、生产事故、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绝大多数产生于操作层,本文从基层单位日常管理的角度出发,从细节管理,提高基层执行力,以及建设hse文化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在基层单位进行贯彻与深化hse管理。

【关键词】hse管理 基层单位 深化

hse管理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为有效地减少生产中高风险所带来的灾难,中国石油天然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先后实施了hse管理体系,使我国石化产业在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方面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近几年,通过参与一些企业的hse管理体系从建立到认证的全过程,发现企业在体系运行推展和管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体系运行与实际操作不相符,写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体系内审与隐患整改脱节,未体现体系运行持续改进的精髓,注重短期效应的“两张皮”现象。本文针对基层单位的特点,探讨在基层单位日常管理中如何贯彻hse管理。

从各部门管理者的角度来对比中外企业对于hse的理解分析,发现国外石化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充分认识到hse是一个线性管理责任,各级管理者都把hse作为首要业务工作之一,并通过日常工作来履行具体的hse责任。在中国石化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条块管理意识强,hse职能履行与业务结合处理协调性较差,很多业务部门的管理者往往认为hse是附加的职责。由此不难发现:各管理部门对hse的理解上的差距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hse管理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是“风险和危害评估”,而企业的重大风险和重要环境影响即各种设备事故、生产事故、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绝大多数产生于操作层,因此风险管理控制的重点也应放在操作层。由此很多学者提出将hse管理的重心下移的观点,只有真正把基层的hse工作做好了,切实提高基层员工参与体系管理的积极性,认识到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人人参与,hse管理体系才能更有生命力并真正创造hse的经济效益。也是走出“两张皮”现象的最有效办法。本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在基层单位如何深化并加强hse管理进行探讨。

一、油库基层管理的特点与现状

油库的日常工作,特别是基层员工的工作内容往往是由基础性工作、临时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协助性工作等多种方式构成的复合体,工作内容繁杂,在日常工作检查或领导下基层调研工作中,会发现有些员工存在忽视安全规定,不遵守规章制度和自以为是的行为,个别单位的岗位员工对公司、作业区规定的制度还存在不理解的现象,往往错误地认为那样作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用,甚至那样做会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或劳动强度,有的员工甚至还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另外还存在着对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这样一来,在执行“规定动作”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掺进一些“自选动作”,例如个别岗位员工的现场操作有不求精的现象,例如按本单位相关规定员工进入作业区(从大门口开始)以后,劳保护具必须规范佩戴,手机一律不准入库,但在日常作业中个别员工仍然存在侥幸心理,未按规定佩带安全帽,认为从更衣室到作业值班室不佩戴安全帽也不会有什么安全风险,手机带入值班室只要不接听,不会产生任何火灾爆炸威胁,以上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滋生着安全隐患。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具体办法

1.用细节管理的方法规范制度、规章的理解和执行。hse管理强调从细节入手,强调防微杜渐。油库日常工作涵盖了设备、物资、人员、组织运作等方方面面,可谓细致入微。moduspec公司仅防高空落物系统就细化为十大区域,检查表格达29页,检查项目之多之细由此略见一斑。对于我们基层油库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细节在哪里细节谁来管细节怎么管细节存在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细节管理与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必须由所有员工参与管理与控制,在油库实行以班组长(第一线管理者)为中心、以设备点检为重点、以新版操作规程为准绳、以标准化、卡片化作业为目标、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现场管理模式,既是细节管理与控制的可靠方式,又是解决安全生产的治本措施。有的企业只是编写了一套hse管理体系手册和一套管理程序文件,只是将原有的管理制度和部分作业文件稍加整理作为相关文件引用一下或草草地引用一些原有的作业层文件,就匆匆申请认证审核。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与细节管理相悖的。体系文件着意于作业层,文件编写考虑风险评价的结果是避免“两张皮”的有效手段之一。

2.提高执行力,保证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的组织。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是整个hse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环境的最低破坏。整个体系的建立基本上是立足于各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成果之上的,以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的成果为基础, 建立健全预防各种危害或风险的机制、措施和方案,从而达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目的。要做好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组建一个精干的风险评估小组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风险评估是一项非常细致、烦琐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这项工作。因此,工作组组长最好由管理者代表担任,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财力资源保障。评估小组成员应该由工作热情高、专业素质强的技术人员组成,最好是专职,以便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成品油库的发油场所是可能发生多种危害的场所,按危险源能量计算,它不属第一危险源,但按事故发生几率计算,油库发油场所绝对是最容易发生事故的场所。

(2)形成全员参与危害识别与风险辨识的新模式。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的最终目标是杜绝任何事故的发生。国外石化企业非常强调员工的主动性,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员工的意识,即从被告知到理解到相信的过程,所以国外石化企业员工主动执行hse 的意识较强,他们每个员工都要关注身边的hse潜在事故,并报告,同时规定了这种任务,要求员工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潜在事故报告,有些石化公司要求基层单位每周要有一个全员的hse例会,员工的参与意识较强。他们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为各层次的员工从普通雇员到管理者提供大量的hse培训机会。很多国外石化企业通过hse奖励来加强员工的参与和承诺。

而作为与设备直接接触的基层员工无疑是最为关键同时对于事故分析也是最有发言权的,hse管理部门要深入基层,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在所有的职工掌握风险评估的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制度化的激励措施鼓励员工认真分析本岗位的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存在的不符合项,使之明确自己周围存在的危害和风险,从而达到“事前预防”的目的。例如在对油库进行危害识别与风险辨识时,可以像以前推广的班组岗位练兵活动一样鼓励基层员工自己组成小组,承担本岗位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辨识,hse管理部门进行协助,以及技术支持,使各基层小组自主选择多种、合适的评价方法,最大限度找出危险源。

这样将hse管理部门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由原来的“渔夫”转变成为打鱼顾问,这种角色的转变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基层员工成为hse基层管理的主体,而hse管理部门则成为主导力量,促进hse管理与日常管理的融合,给hse管理体系注入生命力,最终解决“两张皮”现象。

三、营造hse文化

hse管理理念,体现了石油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企业高效管理的自身追求。营造hse文化,就是从思想、观念上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指引正确行动地规范。开展危害识别的目的是控制风险,风险又和日常工作中的人和事相伴,因此所形成的管理方案及风险控制措施必须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一项一项抓落实,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否则会变成空中楼阁,体系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幌子而已。为避免hse管理体系与日常安全、环保、健康工作脱节,在将hse体系的理念渗透到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同时,要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入手,使员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通过采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的文化教育,从而形成一种把hse管理文件落实到程序上,把对hse的认识和理解牢记在头脑中,使hse真正成为一种信念、一种企业文化的全新hse管理理念。这也是国外先进石化企业的宝贵经验。

四、结论

对于油库这样一个要害部位,除了按照细节管理的理念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进行设备维护外,平时的安全教育、培训也必不可少。同时要以制度化的形式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对风险评估和危险性分析,对典型事故举一反三地学习的积极性并行成pdca循环。针对单位检查出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而应下决心整改,以实际行动来解决隐患,确保安全。持之以恒,以落实责任和严格考核为主线,坚持持续改进,将hse 管理融入基层的基础管理之中,形成具有中国石油销售企业特色的hse文化。

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创新(3篇)

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创新是指对现有基层工作流程、职责划分、考核机制、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升工作效率、激发员工潜力、促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这一创新涉及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基层单位信息

  • 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创新(3篇)
  • 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创新(3篇)63人关注

    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创新是指对现有基层工作流程、职责划分、考核机制、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升工作效率、激发员工潜力、促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这一 ...[更多]

相关专题

管理制度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