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教师节的调查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21:27:16 查看人数:44

教师节的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一、 办年货

1. 调查地点:家里

2. 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礼

1. 调查地点:小姑家

2. 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进了屋,妈妈叫我把年礼拿出来,送给表弟。弟弟傻笑着,开心地把我拉回房间吃饼干去了。妈妈也和姑姑互报祝福。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调查地点:我家

2. 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新年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mdash

;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春节,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第2篇 小学生“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点心应有尽有。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奶奶说,你这孩子,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守岁什么意思?快给我说说。”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我们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妈妈,苹果我们总吃,今晚你怎么还摆一大盘呢?”“这你不懂了吧,这叫作‘平平安安’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说法”。

“年夜饭这么有讲究?”我缠着奶奶给我说道说道。

原来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看晚会,谈笑畅叙。

4、放爆竹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妈妈、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齐齐,我们出去拜年了。我之所以这么积极早起,是因为这一天我会收到好多的压岁钱。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拜年的许多知识。新年的初一,人们穿戴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中国春节的这些习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第3篇 文明春节的调查报告作文

今年我是在农村过的春节,看到家乡修了公路,通了公共汽车一些可喜的变化,我心里十分高兴 。春节前后,走访了武汉市黄陂区长堰镇周家石桥,田家畈,侯家村,玉枝店四个村,发现:

一、农村变化较大较好的方面

(一)长堰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环境比以前有很大的变化,路面干净整洁,每天早上,村子里都有人打扫。村村建了公共厕所,以前每家的一个厕所大多拆了,只有少数几个较好的私人厕所还在。家养的牛、猪都圈养,不像以前那样到处跑,随地可见,牛粪、猪粪。养得多的鸡也实行圈养。

每个村子在最显眼的墙上都贴有文明标语的牌子:“不随地吐痰”、“文明是立村之魂,美德是立村之本”、“不乱泼污水”、“良好习惯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等标语。其中周家石桥村因为是一个有40多户的大村,还建了广场,里面有篮球场,乒乓球台,村支书发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供农民使用。春节期间许多大人、小孩都集中在这里锻炼身体,游玩很是热闹,在水塘旁建了一个休闲场地,那里大树云集,是夏天人们乘凉的好场所。

以前村中有三个水塘,现在就剩一个大水塘,四周都用水泥围着,还修了六个洗衣、洗菜的台子,水塘不像以前那样是死水,而是流水,从一个水沟引进夏家寺水库的水,从另一个地方排出污水,塘里的水清亮透明。村长告诉我今年五月周家石桥村,田家畈,侯家村将会有自来水,家里有的井都要拆了,使家家吃上干净的自来水,怕农民不愿意,一年不收水费,以后再看。长堰街早就有了自来水,玉枝店因为是一个小集市08年11月就来了自来水管。我看了一下我走访的三个村,水管都安到村中央了,看来真是村长所说的今年五月就能吃上自来水了。我问十几个农民对有自来水的看法:他们都说自来水干净、没有污染,要安上才行,井水虽然好,但有杂质,没有经过进化,水是一辈子的事,花600元安自来水都愿意,再说国家也鼓励农民安,村里离夏家寺水库近,一年肯定不收水费,家里都要安自来水。

以往农民大多使用柴灶,这次调查了20个人家后,我发现家家都有柴灶,煤炉子,电饭锅,有12家有液化汽灶,其中经常使用柴灶的有15家,其余5家则偶尔使用柴灶,大部分用液化汽灶,这样村里也少一些污染。

农民生活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比以前舒适多了。

(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几年国家扶植农业,让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农民切实的感到农村也有发展的潜力。周家石桥村竟有两个大学生主动从武汉市回乡办起了养鸡场、养虾场。他们盖起了楼房,里面有太阳能热水器,笔记本电脑等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在农村是一大亮点。农民家家都有彩电,他们绝大部分都知道今年省里取消了农业税,知道中央一号文件的部分内容,例如两减免三补贴等,但对中央提出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具体政策不很清楚,对中央决定5年解决通乡通村公路的政策比较了解,对目前国家对农村的水利建设也很清楚,积极性很高。

春节期间大家聚在一起谈起国家政策,都喜笑颜开,感受到国家给自己送来的温暖,就连村中的聋哑人,盲人也吃上了低保,每月拿100元钱,也知晓国家对农村的某些政策。

农民通过电视、收音机、报纸等媒体专注着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有的是通过交谈了解到的。村中上了八十岁的老人看到家乡的变化,越来越知足,说自己赶上好年头,没白活。

(三)、尊老爱幼。春节农村最能体现尊老爱幼。家庭和谐,分家的农民,春节也要讲年迈的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吃个团年饭,无论以前有多少矛盾,春节也似乎化解了。春节在农村是不准打骂孩子的,那样会带走一年的好运,所以孩子们过的也十分开心。

一个村的都要给村中的长辈,年龄大的拜年。我外公在村中的年龄大、颇受人敬重,村中的老老少少大年初一都来给他们拜年,就连村支书也来了,还谈论国家政策呢。我也被村中的小朋友们约着给村中不大相识的爷爷奶奶拜年。

二、农村春节不好的方面。

(一)、水塘污染严重,因为农村尚未使用自来水,加之春节期间人们要洗的东西很多。水塘中的鱼鳞、鱼肠、鸡肠、菜叶随处可见,塘水虽然清澈,但塘底那些鱼鳞等杂物却一目了然,塘面漂浮着的菜叶、塑料袋成了一道退色的风景。

水塘利用频率很高,又是洗菜、又是洗衣、洗杂物,还有人在那洗拖把,虽然是流水,但这也不卫生。

(二)、垃圾成堆,无人清理。村中现在建了一个垃圾站,专门在那倒垃圾。春节期间因为家家打扫卫生,那里垃圾成堆,村长告诉我过完春节就有人用车拉走,但时间也太长了。

(三)、成风,麻将桌随处可见,因为春节期间天气好,好多人把桌子搬到外面打牌。农村没有什么娱乐,只有打牌,有的玩,输赢达到上千,连小孩都可以在旁边钓鱼。

通过调查三点感受。

一、中央农村政策温暖了农民的心,农民打心眼拥护,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农民不再瞧不起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再立足于跳出农门,在农村立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农民的养老问题还是一个大事。尊老爱幼虽然在春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听说平时就大相径庭,农村的媳妇不大孝顺公婆,只敬重娘家。这需要好好的改变。

三、解决问题从上面做起。

通过和村干部交谈,我切实地感受他们的确肯为农民办实事,他们还虚心地问我有什么建议。我真希望他们能够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样农民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过,农村现在很重视教育,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个人却很难扭转乾坤,希望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农村基层干部也能为农民着想、务实,起模范带头作用。

第4篇 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__年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优习网!”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点心应有尽有。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奶奶说,你这孩子,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守岁什么意思?快给我说说。”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我们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妈妈,苹果我们总吃,今晚你怎么还摆一大盘呢?”“这你不懂了吧,这叫作‘平平安安’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说法”。

“年夜饭这么有讲究?”我缠着奶奶给我说道说道。

原来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看晚会,谈笑畅叙。

4、放爆竹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妈妈、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齐齐,我们出去拜年了。我之所以这么积极早起,是因为这一天我会收到好多的压岁钱。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拜年的许多知识。新年的初一,人们穿戴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中国春节的这些习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第5篇 端午节的调查报告范文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下面有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起着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端午节已成为一个正在被人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个速冻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还有许多人表示不知道应该怎样过好端午节。2023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成功激起了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尤其是今年,国家把端午节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并实行了放假制度。那么今年的端午节和往年会有什么不一样呢?为此我做了一个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了解昆明市居民对端午节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与以往有什么不一样,找出复兴端午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难点,为昆明市居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也为国家复兴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二、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 20__年5月27日至20__年8月10日。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昆明市居民,并把他们分为了四个群体:老年人、小孩、大学生、中年人(有工作的人和没有工作的人)。每个群体各取20人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同时也兼用了访谈的形式,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是否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源流、是否喜欢过端午节、是否喜欢吃粽子、端午节有些什么活动、对端午节放假有些什么感想等展开。

三、 调查结果

1、 老年人

在对20位老年人的调查中,只有一位退休老教师知道端午节的来源,但端午节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慢慢转换过来他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大体知道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端午节,且知道端午节是由时令和季节变化所产生的,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关于安全卫生的节日。

其它老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至于屈原之前有没有端午节则不太清楚。其次他们还知道端午节必须包粽子吃、赛龙舟、戴端午索、插艾蒿和菖蒲、喝雄黄酒,对于端午节是否还要画符驱邪或进行姻亲交往则不确定。

在调查中他们都表示喜欢过端午节,即使现在的人们只是买几个粽子回来吃吃就了事。他们认为端午节是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留下来的东西,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骄傲,我们应该继续过端午节,而且还要过好它。同时他们觉得粽子很好吃,能够把他们带回到小时候的记忆里,遇甜思苦。尤其是今年国家在端午节实行放假,这样他们就有机会跟自己的子女和孙儿一起过个团圆节了,这是他们最想要的,平时都很难跟孙儿们团聚,这是一个好机会。至于端午节的活动嘛就是和家人一起出去逛逛公园、爬爬山等。

2、 小孩

小孩子们一致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产生,这是从小耳睹目染得结果,在小孩子的影响里老师从小就教他们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著作是《离骚》,后人吃粽子、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他被驱而跳泊罗江这件事。在小孩子的印象中端午节除了吃几个粽子、包子、蚕豆之外再没有其它东西,而这些东西平时都可以吃到,没有什么稀奇的,况且这些东西跟过年吃的大鱼大肉比起来差多了,也不及零食好吃,所以小孩子们并不喜欢过端午节,对他们来说既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玩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节又叫“娃娃节”,在古时候是专门供小孩子玩乐的一个节日,只是现在已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了。

今年的端午节放假,这对小孩子们来说是再开心不过的了。在城里上学压力很大,他们平时根本没有玩的时间,每天都在学校学到很晚,周末还要补课,童年的美好时光基本都是在教室里渡过的。今年端午节的放假为他们沉重的读书生活带来了一丝乐趣,他们可以跟着父母一起去郊外游玩、烤烧烤,也可以约几个小朋友一起去逛街、游玩。端午节的放假使孩子们对它产生了一丝好感。

3、 大学生

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是时代进步的未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但很可惜,在我所采访的大学生中对端午节历史源流一清二楚的人并不多,知道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端午节的占一半,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产生的也占一半。这足以可见现代大学生读书之少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

其次对于如何过好端午节,他们已没有更多的想法,除了吃粽子、插艾蒿和菖蒲、赛龙舟,况且赛龙舟在云南根本就不适用。至于端午节其它的民族活动事项他们已经淡忘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比如说古时候端午节要进行姻亲交往、要画符驱邪等,这对他们来说无法想象,且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与现在毫无关联,尽管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民俗事项,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象征,但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吃粽子是一件可有可无得事。远离家乡,一个人吃粽子根本毫无乐趣,况且粽子一点也不好吃,尤其是食堂里的粽子,让你无法再多看一眼。对于大学生来说,端午节除了能见到粽子,其它的民俗事项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对端午节的感情是最薄弱的。

今年端午节实行放假,但对我们的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因为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小,课程也相对较少,放假与不放假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如果不放假,他们基本会忘了这个传统节日的存在。

4、 中年人

⑴有工作的人

在所展开调查的人当中,85%的人对端午节的历史源流问题一无所知,只知道端午节跟屈原有关,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对于端午节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很多人都已淡忘了端午节的真正历史由来,只单纯认为它与屈原有关,甚至认为是因为屈原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死才慢慢形成额端午节。俗语都说水到渠成,但中国人的大众却不是这样,通常是水还没到,渠却已经形成了。端午节就是这样,后辈人没有仔细听取前辈人的讲解便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囫囵认为端午节是因为屈原的死才产生。

至于是否喜欢过端午节他们已没有太多感想,并认为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节日。因为在这个节日里即没有什么特别好吃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东西,尤其在今年之前,国家没有实施放假政策之前,可以说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其它节日不管怎么说都蕴含着一定的精神和意义,唯独端午节,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蕴含了爱国主义的思想,但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和平的社会里,忠君爱国、为国捐躯似乎离我们有点远,与其它节日欢快、团圆的气氛有点不一样,这不禁让人们怀疑它是否算个节日。另外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吃粽子根本没有任何意义,50%的人在端午节并不吃粽子。

最后对于这部分工作的人来说,今年端午节放假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幸运,同时也是一种惊奇。幸福的是可以不用去上班,同时还可以拿到工资;幸运的是他们从没敢奢望的端午节既然会放假;惊奇的是国家现在怎么突然重视端午节、重视传统节日了。总体来说他们对端午节的放假很满意,也支持端午节的复兴。

⑵没有工作的人

对于这部分没有工作的人,我调查对象主要是以家庭主妇为主,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服侍老人、照顾小孩、做好家务。这部分人都不知道端午节的真正由来,同样只知道它与屈原有关,一位被访者甚至说:“端午节既然是为纪念屈原的,那应该是江浙那一带过才对,我们为什么要过呢,这个节对于我们来说它就不算过节日。”

对于是否喜欢过端午节,这部分人选的答案都为一般。喜欢的是端午节再怎么说也算一个节日,比起平淡的日子来说它还是好的,粽子尽管不是非常美味,但它毕竟一年才能吃一次,能让家里人吃上自己煮的粽子也是件开心的事;不喜欢的是这个节比起其它的节日来说气氛不过热闹隆重。其次过节就意味着要做很多好吃的东西,要去街上买过节的货物,对于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现在的市价,柴米油盐样样都贵,样样都要花钱,所以他们不是特别乐意多个节日出来,也不是特别有信心过好端午节。

但对于端午节放假她们是非常乐意的,因为丈夫可以歇一歇,孩子也可以喘口气,其次全家人能够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件很难得而又令人开心的事。

四、 结论

(1)、不了解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及传承。

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和传承知之甚少。他们只是大体知道这个节日是为纪念屈原而产生,并且在这一天要吃粽子,至于什么时候产生、产生的原因则一概不知。大部分人甚至认为端午节是屈原死了之后才慢慢形成的。

(2)、不知道怎样过好端午节

在调查的人当中,很大一部分人表示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端午节过好。在他们的认知里,过端午节就是吃几个粽子、包子、芽豆,仅此而已,而粽子又不是什么特别美味的食品,尤其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吃的东西很多,没有人会等待着吃粽子,它会慢慢成为一种象征物而不再是食品,所以即使人们很想过好端午节,但却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他们早已忘了端午节的民俗事项活动。

(3)、不知道端午节真正蕴含的意义和精神

在调查的人当中,90%的人认为端午节的历史意义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产生的,里面包含了忠君爱国、为国捐躯的精神,这是后来人赋予端午节的意义,并不是端午节与生俱来的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这样,本来是随四时变化而产生,但慢慢的便与历史人物结合了,再慢慢的人们便自行认为节日是因历史人物而产生,重新赋予节日以新的意义和精神。

(4)、媒体在端午节复兴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知道现代人对端午节的认识是多么的狭隘,我们已经忘了很多的端午节民俗事项活动,甚至还望了端午节真正的历史起源,是时候重新温习我们的传统节日了。我们要想恢复端午节四大传统节日的地位,要想过好端午节,了解它的的历史传承是理所当然的,而怎样才能使端午节的历史传承被普通大众所认知,所接受,我认为媒体理应义不容辞。

第6篇 中国春节的调查报告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17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小年: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三、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四、正月初一

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正月十五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中国春节的调查报告

第7篇 小学生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

小学生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__年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时尚信息消费。大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较高。为了找工作方便和交友,很多大学生都购买了手机用于与外界联系,还有的大学生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如点歌、照相、彩铃订购、发短信等。手机已经成为他们一个重要的通讯工具,价廉实用的手机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首选,但手机费在逐步提高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体现。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点心应有尽有。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奶奶说,你这孩子,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守岁什么意思?快给我说说。”

本次调查对象是沈阳工程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时, 先把政法系的全体同学分为男生和女生两类,然后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分别从男生和女生中各抽取30名学生,形成一个由60名同学构成的样本。同时,根据沈阳工程学院具体特点, 选取教学楼、宿舍、图书馆为主要调查地点, 以性别、专业方向为分层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此外,为了对调查对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调查问卷之外 ,我们对部分在校做过兼职的大学生进行了访谈。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我们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妈妈,苹果我们总吃,今晚你怎么还摆一大盘呢?”“这你不懂了吧,这叫作‘平平安安’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说法”。

“年夜饭这么有讲究?”我缠着奶奶给我说道说道。

支持者居多,反对者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原来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看晚会,谈笑畅叙。

4、放爆竹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妈妈、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齐齐,我们出去拜年了。我之所以这么积极早起,是因为这一天我会收到好多的压岁钱。

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不论从性别还是从年级来看,超过70%的同学偶尔遇到过困难,20%左右的同学多次遇到过困难,只有极少数同学从未遇到过困难。所遇到的困难当中,基本不包括性别歧视,而有部分同学认为引起兼职困难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佳,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是由于用人单位过于刁钻。遇到困难时,80%左右的同学积极想方设法解决,10%左右的同学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还有极少数同学不知所措。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拜年的许多知识。新年的初一,人们穿戴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中国春节的这些习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第8篇 元宵节的习俗调查报告

元宵节的习俗调查报告

客家上灯习俗研究

引言

民俗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一定的族团和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风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互成……举国之人习以为然。”①民俗就是在这种社会群体场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续的过程中形成的。虽说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心理状态的产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形态,又会形成不同的民俗。即使在同一文化区内,如客家文化区内,也会形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客家山歌早就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精髓;客家围龙屋也被赞为客家独有的伟大建筑。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习俗。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一、客家“上灯”

习俗

1.客家“上灯”

简介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上灯”时要办“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素以兴宁为最盛,其礼节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庆贺”之气氛。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必须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老屋,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老屋即祠堂,现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按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缮过的。老屋的设计很简单,呈长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门,从大门进是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厅堂,俗称“下堂”,从下堂进去是一个天井,天井的两边是过道,通往下一个厅堂,这个厅堂称作“上堂”。上堂正面的墙壁的中间开设了一个壁橱,祖宗的牌位就摆放在这里。壁橱下面还有一个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显示上堂的重要性。

2.客家“上灯”习俗原由

客家,顾名思义,即是旅居他乡的意思。客家人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是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移民群体。

据记载,客家人自秦朝以来,有六次南迁的过程: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粤北一带的客家人都分别从这六次南迁而来。如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自赵佗建制以来,龙川分别容纳了六次南迁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会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并且同时设计满足需要的常规途径。“上灯”是为了满足客家族团的特定需要产生的。

首先,从客家人六次南迁的时间来看,都发生在战乱时期。客家人为避战火或自然灾害而南迁。战火、自然灾害在古代常常会夺走无数人的性命,还有可能使整个族群灭绝。客家人远离故土,客居他乡。因此客家人的先人们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长流。

其次,无情的战火、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个人是无法战胜的,需要一个团结的集体共同奋战。客家人希望全族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灾害与战争。客居他乡,更需要宗族团结,战胜新环境下遇到的新的困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移民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客家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和对祖先的眷恋。

最后,客家人性格善良、纯朴,老实、敦厚。客家祖先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团结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灯”是客家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希望、光明的象征。灯灯相续象征种族繁衍的绵绵不绝。因此,为了让后代不忘记自己的祖先;为了本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困境;为了让祖先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以及客家人从小形成的念祖恩,尊祖的优秀品德,借“灯”来庆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动也因此而诞生了。每年,将族里“添丁”的情况通过上灯的形式上报给祖先,让祖先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机会每年聚到一起增进了团结,形成了一种以“老屋”为中心的凝聚力量,同时还可以保留客家人特有的传统文化。

“上灯”的习俗最早起源于何时已无从稽考,大约是随着客家人南迁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上灯的流传族群很广,因每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祖先,所以每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上灯活动。上灯分布的地区也很广,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如河源,梅州,兴宁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灯活动,其中兴宁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上灯”与元宵节的联系

“上灯”可能是元宵节的派生物。元宵节自古有之,每年正月十五举行,自古是全国上下都举行的节日,而赏灯是元宵节的一部分。

从“灯”的意蕴上看,元宵节又称灯节,其外表看来,是欣赏花灯的游乐;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上,它带给人们一种希望“添丁”,即人丁兴旺。因此,以“灯”来寄托“丁”,客家“上灯”习俗与元宵节的“赏灯”有相同的内涵。

从日期上看,元宵节在正月十五,而“上灯”则在正月十五前后举行。客家人自秦从中原南迁,对元宵节当然熟悉。现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视元宵节,因为“上灯”节同样可以赏灯,还可以同族人一起庆祝添丁的喜悦。

从“灯”的制作来看,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与元宵节所制的灯有很大相似之处,元宵节的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客家“上灯”所用的灯同样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结合“上灯”的由来与元宵节“灯”的意蕴,日期,制作来看,“上灯”节很可能是客家祖先继承了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同时又结合宗族的实际情况,将“灯”的意蕴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传至今。因此,“上灯”可能是元宵节的派生物。

第9篇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调查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自己的光彩。所以,在寒假期间开展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调查,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 关于春节的介绍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 关于大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方圣诞节相比,您更喜欢哪一个?

a春节 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文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部分 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非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非常了解春节的来历,而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 b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 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十晚上还是会进行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比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一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选)

a手机短信 b打电话 c上网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问候 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里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这些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会面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比,现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种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 存在问题

3.1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5参考资料

《春节的起源》

《春节的各种习俗》

第10篇 关于武术节的调查报告

所谓武术节,就是各地武术人士汇集在某地彼此交流武艺以传承和纪念前辈留给我的武术而举行的节日。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国粹,闻名世界。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它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重视和青睐。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少林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在少林寺众多的禅武修炼者当中,潘国静法号释延武就是其中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国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它无疑已成为中国武功的主流学派。

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中国武术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质击方法国棋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商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南,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竟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功夫是各种搏斗技巧的统称,像跆拳道也可以叫做功夫。中国功夫则是指中国流传的独特的格斗体系,这不仅包括传统的武术套路、散手等,还有摔跤和现在流行的散打等。

武术是特指中国武术,别的国家的格斗技巧没有这个称呼。而中国武术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中国 中国少林武术代表潘国静武术就和中国功夫是一个意思,是指中国流传的独特的格斗体系。

从狭义上讲,中国武术只是指中国传统的武术套路及散手,包括太极、少林等,而不包含摔跤和目前流行的散打。有句俗话说:武术加掼跤,神仙也不怕。(掼跤就是摔跤)这里面说的武术就是狭义的武术,很明显同摔跤区别开了。

所以,中国武术在广义上和中国功夫是一个意思,但是在狭义上却不一样,中国功夫包括中国武术。

而在英语的翻译上一直很混乱,wushu,gongfu的含义应该是通用的,都是泛指的中国功夫。因为上述的这些细节老外是不会理解的。从字面上讲,chinese bo_ing,kick bo_ing都是指的散打,因为bo_ing是拳击的意思,体现了很强的对抗性,散打正是符合。而西方也有摔跤,像自由式和古典式,chinese bo_ing如果包含中国摔跤的话,就不全面了。

这只是在字面上的解释,国外尤其是西方对中国功夫了解一直实在雾里看花的状况,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很多都不了解,更何况他们。所以wushu,gongfu,chinese bo_ing,kick bo_ing都是比较混乱的,我想经常会出现字意交叉、通用的情况。 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别。

第11篇 有关春节的寒假调查报告

春节年关将至,热烈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欢乐的时光陪伴着每刻。小年夜的喜庆,除夕晚的欢乐,春节的气味扑面袭来。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分享着彼此的幸福和喜悦,收获着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传统节日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表现情势。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风俗,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才彰显了民族的特点,也代表了民族的传统信仰。另外,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这些风俗都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

经过冷假的仔细调查和走访,我逐步地把我所在地的节日风俗整理在一起。在整个进程里我既体会到传统节日风俗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特殊含义。以下就是我整理出来的过年时的节日风俗。

1、小年夜

小年夜是个喜庆的日子,也是欢乐过大年的冲锋号。一家人团圆在一起乐和和地围桌吃饭、聊天,分享这一年的收获和喜悦。在我们这里小年夜是农历的十仲春二十三号。在这一天我们一般都会到祠堂(我们当地的话叫做厅屋)祭祖,这个仪式是要整个族人都参加。

2、扫屋

过年的时候,甚么都需要有个新面貌,所以连屋子也不例外。扫屋也称扫尘,从字面意思也能够知道是打扫卫生。一般情况下扫屋是定在二十四号。由于现在的人都不太讲求之前的规矩,只要在大年夜前做完就能够了。扫屋在当地寓意为扫往晦气,迎接新一年的好运。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基本上全家人都要参与进来。

3、做年糕

民以食为天,吃才是最实在的事情。所以过年的时候肯定少不了吃的东西年糕。我们当地的年糕都是手工制造的,自给自足的。现在还保持着相当传统的_____,都是比较古老的制作方法。我们使用的工具也是近石器时代的工具石磨。首先制作年糕的第一步就是将普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粉状,这个进程完全是靠力气来完成的。 有了米粉这个原材料就能够开始制作年糕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最后得出图片中的成品。它的寓意为步步高升。这类年糕的味道甜甜的,嚼起来很有韧劲,是不错的过年佳品。

4、贴春联

这是过年重要的风俗,在很多地区都很流行这样的传统。除旧换新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每家都希看新年有新气象,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春联也不例外。春联的贴法在我们当地还是保存着古老的传统。比如哪一个贴左侧,哪一个贴右侧都是有讲求的,还有就是很多春联都是那些老一辈的人自主创作的,完全手工制作。这样的春联既有特点,又能正确的表达主人家的新一年的期看与祝愿。

5、大年三十

这是最隆重的一天,也是最喜庆的一天。所有人都会在这一天变得生龙活虎,精神抖擞。当地人很早就吃过晚餐,然后家里的人都出转悠,拜早年。小孩通常都是最开心的人,由于他们可以在这一天玩个不停放鞭炮、玩游戏、买东西。我们当地还有一个老风俗,就是在除夕夜的整十二点要祭祖。大家都会把自己预备好的年货供奉给先人,乞求保佑平安幸福。这个仪式完成后就是热烈的时候了,各家各户会纵情地燃放鞭炮,烟花。热烈的气氛会随着漂亮的烟花和响亮的鞭炮声直到天亮。

6、长寿米粉 冷假社会实践报告

开年第一天是欢乐的一天,家家户户弥漫着幸福,分享着快乐。大年初一,所有小孩都要起床很早,然后见到大人就要问候。这类不变的风俗一直被默默的传承下来。这一天的早饭一般都是吃米粉,一家人一起开心的吃着米粉,沉醉在欢乐的气氛中。由于米粉外形都很长,所以它寓意着健康长寿。因此吃米粉的时候,老人吃的米粉越长越好,这是对他们的祝愿。

7、回外家

人人都说嫁出往的女儿,泼出的水,可是我们当地嫁出往的女儿每一年的正月初二都要回外家。每一个嫁出往的女儿都会精心预备好要带回往的东西,而且还要带上孩子。实在她们的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女儿回来就已很开心了,根本不会在意他们有无带东西来。亲情是永久没法割舍的。有哪一个父母不惦记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一个子女不想家的?

随着大年初五的带来,人们欢乐的情绪开始沉淀下来,为新的一年奋斗做好预备。这一天被当地人称为散节,意味着欢乐的春节要告一段落了。我的调研也随着散节的到来画上了美满的句号。

第12篇 2023年小学生“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23年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第13篇 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因而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最欢庆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对春节到底还有着何种看法呢?为此,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报告。

我们以开放题“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24.05%)、办年货(17.72%)、放烟花鞭炮(13.92%)。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39%)、压岁钱(8.86%)、扫尘(6.33%)、走亲戚(5.06%)、拜年(3.80%)、守岁(1.27%)。

您的春节怎么过?

a.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1.43%。

b.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c.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

第14篇 文明春节的调查报告

今年我是在农村过的春节,看到家乡修了公路,通了公共汽车一些可喜的变化,我心里十分高兴 。春节前后,走访了武汉市黄陂区长堰镇周家石桥,田家畈,侯家村,玉枝店四个村,发现:

一、农村变化较大较好的方面

(一)长堰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环境比以前有很大的变化,路面干净整洁,每天早上,村子里都有人打扫。村村建了公共厕所,以前每家的一个厕所大多拆了,只有少数几个较好的私人厕所还在。家养的牛、猪都圈养,不像以前那样到处跑,随地可见,牛粪、猪粪。养得多的鸡也实行圈养。

每个村子在最显眼的墙上都贴有文明标语的牌子:“不随地吐痰”、“文明是立村之魂,美德是立村之本”、“不乱泼污水”、“良好习惯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等标语。其中周家石桥村因为是一个有40多户的大村,还建了广场,里面有篮球场,乒乓球台,村支书发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供农民使用。春节期间许多大人、小孩都集中在这里锻炼身体,游玩很是热闹,在水塘旁建了一个休闲场地,那里大树云集,是夏天人们乘凉的好场所。

以前村中有三个水塘,现在就剩一个大水塘,四周都用水泥围着,还修了六个洗衣、洗菜的台子,水塘不像以前那样是死水,而是流水,从一个水沟引进夏家寺水库的水,从另一个地方排出污水,塘里的水清亮透明。村长告诉我今年五月周家石桥村,田家畈,侯家村将会有自来水,家里有的井都要拆了,使家家吃上干净的自来水,怕农民不愿意,一年不收水费,以后再看。长堰街早就有了自来水,玉枝店因为是一个小集市08年11月就来了自来水管。我看了一下我走访的三个村,水管都安到村中央了,看来真是村长所说的今年五月就能吃上自来水了。我问十几个农民对有自来水的看法:他们都说自来水干净、没有污染,要安上才行,井水虽然好,但有杂质,没有经过进化,水是一辈子的事,花600元安自来水都愿意,再说国家也鼓励农民安,村里离夏家寺水库近,一年肯定不收水费,家里都要安自来水。

以往农民大多使用柴灶,这次调查了20个人家后,我发现家家都有柴灶,煤炉子,电饭锅,有12家有液化汽灶,其中经常使用柴灶的有15家,其余5家则偶尔使用柴灶,大部分用液化汽灶,这样村里也少一些污染。

农民生活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比以前舒适多了。

(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几年国家扶植农业,让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农民切实的感到农村也有发展的潜力。周家石桥村竟有两个大学生主动从武汉市回乡办起了养鸡场、养虾场。他们盖起了楼房,里面有太阳能热水器,笔记本电脑等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在农村是一大亮点。农民家家都有彩电,他们绝大部分都知道今年省里取消了农业税,知道中央一号文件的部分内容,例如两减免三补贴等,但对中央提出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具体政策不很清楚,对中央决定5年解决通乡通村公路的政策比较了解,对目前国家对农村的水利建设也很清楚,积极性很高。

春节期间大家聚在一起谈起国家政策,都喜笑颜开,感受到国家给自己送来的.温暖,就连村中的聋哑人,盲人也吃上了低保,每月拿100元钱,也知晓国家对农村的某些政策。

农民通过电视、收音机、报纸等媒体专注着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有的是通过交谈了解到的。村中上了八十岁的老人看到家乡的变化,越来越知足,说自己赶上好年头,没白活。

(三)、尊老爱幼。春节农村最能体现尊老爱幼。家庭和谐,分家的农民,春节也要讲年迈的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吃个团年饭,无论以前有多少矛盾,春节也似乎化解了。春节在农村是不准打骂孩子的,那样会带走一年的好运,所以孩子们过的也十分开心。

一个村的都要给村中的长辈,年龄大的拜年。我外公在村中的年龄大、颇受人敬重,村中的老老少少大年初一都来给他们拜年,就连村支书也来了,还谈论国家政策呢。我也被村中的小朋友们约着给村中不大相识的爷爷奶奶拜年。

二、农村春节不好的方面。

(一)、水塘污染严重,因为农村尚未使用自来水,加之春节期间人们要洗的东西很多。水塘中的鱼鳞、鱼肠、鸡肠、菜叶随处可见,塘水虽然清澈,但塘底那些鱼鳞等杂物却一目了然,塘面漂浮着的菜叶、塑料袋成了一道退色的风景。

水塘利用频率很高,又是洗菜、又是洗衣、洗杂物,还有人在那洗拖把,虽然是流水,但这也不卫生。

(二)、垃圾成堆,无人清理。村中现在建了一个垃圾站,专门在那倒垃圾。春节期间因为家家打扫卫生,那里垃圾成堆,村长告诉我过完春节就有人用车拉走,但时间也太长了。

(三)、成风,麻将桌随处可见,因为春节期间天气好,好多人把桌子搬到外面打牌。农村没有什么娱乐,只有打牌,有的玩,输赢达到上千,连小孩都可以在旁边钓鱼。

通过调查三点感受。

一、中央农村政策温暖了农民的心,农民打心眼拥护,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农民不再瞧不起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再立足于跳出农门,在农村立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农民的养老问题还是一个大事。尊老爱幼虽然在春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听说平时就大相径庭,农村的媳妇不大孝顺公婆,只敬重娘家。这需要好好的改变。

三、解决问题从上面做起。

通过和村干部交谈,我切实地感受他们的确肯为农民办实事,他们还虚心地问我有什么建议。

我真希望他们能够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样农民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过,农村现在很重视教育,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个人却很难扭转乾坤,希望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农村基层干部也能为农民着想、务实,起模范带头作用。

第15篇 小学生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参考

小学生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参考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点心应有尽有。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奶奶说,你这孩子,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守岁什么意思?快给我说说。”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我们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妈妈,苹果我们总吃,今晚你怎么还摆一大盘呢?”“这你不懂了吧,这叫作‘平平安安’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说法”。

“年夜饭这么有讲究?”我缠着奶奶给我说道说道。

原来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看晚会,谈笑畅叙。

4、放爆竹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妈妈、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齐齐,我们出去拜年了。我之所以这么积极早起,是因为这一天我会收到好多的压岁钱。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拜年的许多知识。新年的初一,人们穿戴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中国春节的这些习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教师节的调查报告15篇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下面有小编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节的信息

  • 教师节的调查报告15篇
  • 教师节的调查报告15篇44人关注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下 ...[更多]

  • 春节的调查报告13篇
  • 春节的调查报告13篇17人关注

    今年我是在农村过的春节,看到家乡修了公路,通了公共汽车一些可喜的变化,我心里十分高兴 。春节前后,走访了武汉市黄陂区长堰镇周家石桥,田家畈,侯家村,玉枝店四个村,发现: ...[更多]

相关专题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