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教师教学状态调查报告9篇

发布时间:2023-03-22 07:15:20 查看人数:46

教师教学状态调查报告

第1篇 乡村干部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村庄基层干部是一个呼喊了解、需求关心、盼望取得社会公平评价的弱势群体

20世纪90年月的中国乡村基层任务情况可谓“困难困苦”。那时,城市规划扩张占用了乡村大片的良田,乡村青丁壮劳动力多量外流,特殊是1994年执行“分税制”今后,县、乡两级财务收入只占全国的21%,而财务供养人员却占到了全国的71%,以致于形成大大都乡镇根本处于一种“有政无财”的为难境地。那时,全国几百万名村庄基层干部天长日久的中间任务就是向农人群众伸手“要钱”(征收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要粮”(收取“三项提留”、“五项统筹”)、“要命”(抓方案生育、刮宫流产)、“要人”(组织农人群众义务投工修公路、大搞农田水利根本建立工程),此外还要应付上级项目繁复的“晋级达标”评选运动等等,他们从岁首繁忙到年尾所支付的一切辛勤和汗水都属于“出力不奉迎”和“冒犯人”的活儿。但是,即便在那样一个“大情况顺应不良症”的非凡期间,人们也很少听到全国有哪个当地的村庄干部被农人群众在青天白日之下殴打致死的奇闻。却是目前,悉数作废农业税后,乡村基层任务情况逐步变得比早年宽松多了、平稳多了、轻易多了,相反却在一些当地接连发作农人暴力抗争的群体性事情,以致于让不少村庄基层干部患上了“自杀性流行症”。这种违背常理的恶性事情背面终究埋没着何种机密和行为逻辑呢?

重复考虑的后果是悟出了一个事理:昔时村庄基层干部向农人群众伸手“要钱”的时分,凡间饰演“双重人物”——既是国度和当地当局的“署理人”,又是全体村民的“当家人”。他们作为“署理人”往往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而作为“当家人”行事时,他们又必需妥帖处置“讨取”与“报答”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寻觅一个“平衡点”,使两边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谅解、相互支撑、相互容纳、最终宽和的结果,然后完成“社会风险最小化”。这是长时间从事乡村实践任务的基层干部的一种指导艺术。不然,一旦当乡镇、村与农人之间的好处链条发作断裂,乡镇机关干部、“七所八站”职工、中小学教员、离退休人员等等几百号人就会呈现“断粮断炊”的景象,更不要说维持村庄基层政权正常的运转了。所以,阿谁期间的村庄基层干部白昼黑夜都泡在农户家里做思维疏浚任务,对各家各户的经济进出情况、出产生涯坚苦、邻里矛盾胶葛和家庭内部状况等等都一目了然。用他们本人的话说,村庄基层干部就仿佛懂得全科医术24小时价班的医生——“白昼上门诊,晚上出急诊,深夜再会诊”,一天到晚根本没有一点儿偷闲时间,从岁首忙到年尾也顾不上照顾本人一家老少和几亩责任田。他们常常以静静贡献、委曲求全的扎实任务,舍小家、顾人人,一起支撑起党在广阔乡村地域的在朝根底,与共和国一同渡过了乡村公共产物供应极端缺少的非凡期间。从这个意义说,全国几百万名村庄基层干部是一个富有乡村基层任务经历和战役力的乡土精英群体,是一个相同呼喊了解和需求关心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亟待“去妖魔化”、盼望取得社会公平评价的重大群体。

__年笔者分开镇时,对阿谁期间的村庄基层任务留下两点深入记忆:一是村干部平常只记得“夏历”而不晓得“公历”,乡镇干部平常只记得“阳历”而不晓得“周末”和“礼拜天”,只要在县级党政机关任务人员才干过上正常人的生涯。二是村庄乡村基层干部终年从事百分之百的苦活儿、累活儿,却只能获得10%的报答;而在县级以上党政机关任务人员平常习气于“一杯清茶、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落拓任务情况,却可以获得高工资、高津贴、高福利。比方,从1992年6月-__年12月,笔者在镇担任党委书记时期的月工资由102元(根本工资89元+工龄工资7元+下乡津贴6元)进步到536元,快要__年工夫才添加434元(由镇财务付出)。而当笔者__年12月调任信阳市播送电视大学副校长后,月工资从536元猛涨到1200元(由市财务付出),__年1月正式转入信阳师范学院任务后,月工资规范又从1200元翻倍添加到2400多元(由省财务付出)。为何相同一个国度公事员,“屁股挪一挪窝儿”待遇居然发作大相径庭。

在推进乡村税费变革进程中,存在着“政策破绽”

从1999-__年,我国乡村税费变革的总体历程是由“减轻、标准、不变”的过渡性目的转向最终作废农业税。在这一期间,中心和省级当地财务转移付出的重点是保证乡镇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兑现,而没有思索若何处理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的待遇问题。如许就使本来曾经享用村集体经济补助的人在资金筹集渠道上呈现了“断流”和“空挡”的景象。由于,这局部人在乡村税费变革以前享用经济补助的筹资渠道是“乡镇企业补一点、村级集体经济出一点、当地财务拨一点。”但在乡村税费变革试点进程中,农人除交纳7%的农业税和1.4%的农业税附加外,不再承当其他任何项目的“乱收费、乱分摊、乱罚款、乱集资”。在“人多粥少”的状况下,村庄基层干部对辛辛劳苦征收上来8.4%的农业税费天然会接纳“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先支配权,而只得把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放置不议”。特殊是在农业税作废后,在职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和办公经费悉数归入县级财务预算处理,而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却酿成了“没娘管的弃儿”。于是,我国乡村基层任务中长时间构成的“一致阵线”开端呈现了裂痕和敌对。比方,镇党委于1993年3月制订出台《关于离退职村干部享用经济补助的若干规则》,对中国成立以来在“土改”、“四清”、“农业学大寨”、“大包干”等等各个分歧前史期间参与乡村集体任务、且长时间据守在基层任务第一线的离任村干部,依据他们任职工夫长短和奉献巨细,辨别赐与一次性津贴或享用分歧比例的定额补助。这充沛表现了上级党组织对离退职村干部的关心和保护,还也充沛调动了在职村干部的任务积极性,维护了基层干部在农人群众中的威信,极大地推进了乡村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开展。所以,那时镇身体尚好且有必然影响力的离退职村干部都自动出来在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但凡在职村干部在群众任务中处理不了的难题,普通都是依托老支书、老村长出头“说和、解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一些严重节日,常常组织慰劳运动,仔细听取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的定见和建议,协助他们排忧解难,一朝一夕天然构成了一种尊敬和关喜欢老干部、老党员的优越风气。可以说,阿谁期间的在职村干部真正把离退职村干部和农人无职老党员当做“宝物疙瘩”对待,老支书、老村长、老党员应用曩昔的“余威”和在群众中留下的影响力而成为在职村干部任务上的“靠山”,他们在平常的任务中交往非常频频,小我情绪和私交也相当融洽。但是,目前的乡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庄干部与离退职村干部和农人无职老党员简直落空了一切联络和沟通,有的老支书、老村长、老党员甚至由于结伴越级集体上访而成为“不受欢送的人”,就连他们曩昔亲手培育生长起来的“接棒人”也把本人当做“仇敌”对待,平常在村子里碰头时也不搭嘴措辞,两边长时间“内讧互斗”的最终后果是同归于尽。

当下,镇不少农人一提起某个村支书的名字,随口就会说:“村支书算个!”(本地老庶民骂人的话)。在镇最典型的人物是陈高山村党支部原书记陈登峰,该同志在1950年搞“土改”时参与任务,195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出产大队管帐、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自1973年起开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98年冬天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农田水利的建立工地,在乡村基层任务第一线静静贡献了快要半个世纪。他任陈高山村党支部书记时期,在全村党员干部和农人群众中享有“一呼百诺”的高尚声威,是县198个村党支部书记中的“一面旌旗”,曾经延续中选河南省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1990年3月,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侯宗宾在大别山区观察任务时,特地到陈高山村旁听和体验陈登峰给农人党员上党课的场景。就是如许一位阅历资深、颇具声威、身份非凡的村支书,在1999年春季退休后,对照镇党委制订的《关于离退职村干部享用经济补助的若干规则》的前提和规范,也只享用到相当于在职村干部全年待遇60%的经济补助,每年大约为1800元左右。__年河南省进行乡村税费变革试点后,他仅仅享用了3年离任生涯补助。现在,陈登峰一年至少要花去医疗费5000元以上,加上他和老伴两人正常的生涯费用开支,均匀每年最少需求上万元的经济起原。这关于一位年近80岁且半身不遂的退休白叟来说,简直是一个“地理数字”。__年开春后,他只好“变卖祖屋”作为成本,和老伴一同搬进县城与小儿子一家人一起生涯。当前,在镇14个村,相似陈登峰如许的离退职村干部还有20多位,有的做小贩沿街叫卖,有的在山上放牛,有的打零工,有的捡褴褛,有的投亲靠后代生涯……这些长时间辛勤劳累在乡村基层任务第一线的离退职村干部体弱多病,生涯窘迫,老景苍凉,处境困难,“走在村里抬不起头,站在人前没体面,回抵家里尽受气,想找组织没人搭理”,他们往日留在农人群众中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威信曾经荡然无存。总之,农业税作废后把上百万离任村干部和农人无职老党员长时间“晾晒”起来,这不只仅是他们小我的悲痛和无法,更是对党和国度长时间以来扶植的乡村基层社会“政治代言人”和“当局署理人”形象的极大挖苦和精力损害。

作废农业税后,基层干部与农人群众的好处链条中缀,的体系体例还在寻觅之中

从__年1月1日起至今,我国正式进入了所谓“后农业税时代”。比来几年,我国进行乡村综合变革的中心内容是乡镇当局机构变革、当地财务体系体例变革和乡村义务教育体系体例变革,变革的首要目的是构建“行为标准、运转协调、公平通明、清廉高效”的乡镇当局,使其由曩昔的“管治型当局”向“效劳型当局”改变。但在实践操作进程中,全国大大都省份首要基于减轻当地财务压力的思索,热衷于“撤乡并镇”、“兼并村组”和“减人、减事、减支”,而对若何包管乡镇机构变革后“高效运转”却迟迟没有树立响应的鼓励约束机制。还,不少当地在推进乡镇机构变革的“政治风暴”中接纳“无情变革、不得迁延、不留过渡期”的强硬办法,对乡镇暂时借谐和暂时聘用人员执行“一概清退,不予赔偿”的政策,对乡镇分流人员辨别赐与3000-5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津贴,对“集中处置失落”的村干部不予赔偿;而关于乡镇、村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办公经费则由县级财务全额供应。如许就使“被排斥出局的人”与“挤进编制内的人”在心思上发生了宏大的反差。特殊是此次被清退失落的村干部曩昔承当税费征收义务重,支付劳动和汗水多,蒙受非难和辱没大,获得了解和报答少,但在离任后却背负一身的“三角债”(农户拖欠税费不交,村干部本人垫资完成乡镇义务,村集体再给离任村干部打白条),他们天然就成了在职村干部的的“敌对面”。比方,河南省在__年下半年仅用3个多月工夫就撤并乡镇236个,兼并各类事业站所3117个,精简乡镇指导职数接近1/3,清退乡镇暂时人员20551人,分流乡镇超编人员170022人,仅此一项均匀每年可为省级当地财务支出削减20亿元左右(昔时的农业税作废后,村庄基层组织缺口资金29亿元,除中心财务转移付出18个亿外,尚需省级当地财务本身消化10.8亿元)。还,全省一致规则:较大的村的干部职数由本来的7-9人减为5人,较小的村由5-7人减为3人。变革中固然也强调“要把乡镇任务从曩昔直接手企业、抓出产运营、催收催种、收费罚款等烦琐事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典型示范指导、供应政策效劳、营建开展情况和维护社会不变上来”,但因为缺乏响应的配套办法和鼓励约束机制,目前的村庄干部居然不晓得本人“应该干什么”。

党的__大以来,党中心、国务院把处理好“三农”问题提拔到国度微观层面来思索,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的严重计谋决议计划。当前,乡村公共物品的供应体系体例由曩昔首要依托农人本身处理转向以国度投入为主,全国约有1.5亿乡村中小学生享用免费义务教育,8.15亿农人参与型乡村协作医疗,4534万乡村坚苦群众享用最低生涯保证,乡村水、电、路、气等根底设备前提也获得了较大的改善。党中心和国务院之所以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其首要目标就是经过调整国度与农人之间的好处分派关系,一方面让9亿多农人“疗养生息”,一方面试图缓解乡村基层党群干群“高度严重”的关系。但是,当时乡村一些当地面对的严肃实际是“乡村原有的基层组织系统收集毁坏了,村庄基层干军队伍闭幕了,离退职村干部和农人无职党员心灰意懒了”,乡镇当局酿成“守摊型当局”,村干部退步成“跑腿型干部”,村庄基层政权演化成了“一座孤岛”。由于,所谓的“乡土经济精英”,即那些在变革初期先敷裕起来并对本地经济开展有着必然影响力的人物,当前早已分开故乡走向城市开展和寓居,与同乡们落空了联络;所谓的“乡土社会精英”,即一些乡村文明人和宗族首领人物,曾充任过民间交流的中介人人物,现在要么体弱多病,要么不受村庄基层组织注重,再也不热衷于村庄内部的琐事了;所谓的“乡土政治精英”即乡镇机关干部、七所八站职工和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等成员,在乡村基层社区治理和群众生涯中发扬指导、决议计划、组织、协调、整合的功用和效果的人也所剩无几。如当前河南省乡镇一级如许的人只剩下几十号人,村一级只剩下三五小我,单靠这些人去管理好中国重大的乡村社会可谓是“爱莫能助”的。在作废农业税后,我国乡镇基层当局、村级集体组织与农人群众之间的好处链条中缀了,彼此相互牵制、相互约束、主动调理的平衡机制掉灵了,的机制、体系体例是什么呢?我们当前还没有找到。

第2篇 动物疫病流行状态调查报告

为尽快掌握当前动物疫病流行状态,进一步强化防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泌阳县畜牧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等对全县畜禽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调查情况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搞好这次动物疫病流行状态调查工作,县畜牧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全县进行了大范围地人员培训,共培训乡、村两级动物防疫人员289人,充分发挥了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的作用,为顺利开展这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调查结果

(一)基础情况调查

(二)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1、出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点1个,发病点为_乡_村委吴庄组_养猪场,发病数为76头。

2、出现猪瘟疫点 6个,发病点分布在_乡_村委、_乡_村委、_乡_村委 、_乡_村委,发病数共为114头。

3、链球菌病散发点6个,发病数为23头。

(三)调查结论

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前我县疫情形势基本稳定,只是有几种疫病在相对短的时段散在发生。但我县畜禽养殖量大、流通范围广、交易频繁,春季集中免疫抗体水平已有所下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第3篇 幼儿教师职场状态的调查报告论文

关于幼儿教师职场状态的调查报告论文

摘要:通过对幼儿教师职场状态的调查,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状态,引起人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关注,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并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

关键词:幼儿教师 职场状态 专业性

教师的职场状态,主要指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工作期间的教育、教学、教研、学习、培训及家园联系的状貌特征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态。2007年12月,我们对四平市6个县区11所幼儿园,包括公办园、民办园、处于改制中(由企业幼儿园改制为公办幼儿园)幼儿园的师资状况、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培训进修、家园联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我们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占75。7%。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师资状况

调查显示:在编教师198人,持证上岗的144人,保育员23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81人(幼师专业53人),高中学历的51人,初中学历的8人,大专以上学历181人〔其中幼师专业53人);教龄在五年以下的29人,6—15年的74人,16—20年的50人,20年以上的77人;小教高级职称的教师108人,小教一级的教师92人,小教二级的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25人,县、区级骨干教师20人,园级骨干教师17人。由此可见:

(1)持证上岗的教师占在编教师的72。7%;

(2)教师的学历基本达标,但是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非师范类的教师尚占有一定比例;

(3)教师以中青年骨干居多。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20道题,这些题目是对教师职场状态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1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

(1)热爱幼教事业、愿意终身从事幼儿教育,是绝大多数幼儿教师从业的坚定信念。幼儿教师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并且对工作本身充满乐趣和信心,这表明幼儿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孩子的热爱。“幼教工作是一项比妈妈疼爱孩子更细心、更耐心的工作,是充满爱的事业。”这是幼儿教师们对幼儿教育最基本的看法。有了对幼儿教育事业这样崇高的认识以及整个社会教师地位的总体提升,他们才能希望终身从事幼教工作。由此也反映出,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可敬的奉献精神。

(2)认为工作很辛苦,精神压力大。其中24。5%的教师感觉异常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很多教师工作时间长,每天工作8到10小时;二是工作量大;三是25岁至39岁之间的教师多数都是各个幼儿园的“顶梁柱”,他们经常上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工作任务比较多;四是幼儿教师的地位尚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幼儿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热爱有加,但幼儿教师是教师中弱群体这一事实,一时还难以改变。他们没有自己专门的职称系列,走的是小教系列,这不免使人感觉有些不专业;而且幼儿教师工作劳累、工资低。这很容易导致一些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另眼相看,认为幼儿教师是一个非常容易从事的职业。

从上述分析看,幼儿教师对幼教职业是满意的,但是希望幼儿教师的地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2对教材把握程度

我们以省编幼儿教材为蓝本,在小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的教材里各选一课,共四题,教师任选一题,只要能表述出该课的具体内容即可。这对任何一位任课老师来说,都不应该是困难的事情。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此题,调查教师对教材把握的情况。从调查的情况看,能完整表述的教师占22%,能简单表述的教师占19%,只能表述纲目的教师占22%,完全表述错误的教师占32%,没有答题的教师占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能完整表述课文者并不多,后两项的人数超过了前两项的人数。如果说初步表述课文还可以完成教学,那么表中的后两项就很难胜任教学,而有误人子弟之嫌了。

对教材生疏的原因,我们分析主要是因为:

(1)有的幼儿园并没有完全使用省编教材。课程改革中,幼儿教师能够直接投人进去的莫过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课改使用的统编教材,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针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科学地融进了幼儿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习的内容以及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育方法,受到了广大幼儿教师的欢迎。但是,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材中需要的教具,有的没有及时配套。幼儿课程很多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的,寓教于乐,玩中学,乐中学,没有教具万万不能的。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只好根据提示,自制教具。条件好的幼儿园,寻求使用其它更方便的配套教材,统编教材不能不用,配套教材又舍不得放手;而条件不好的幼儿园,只好尽力而为,使用统编教材,又不能完全体现其新理念。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个别幼儿园采用了小学一年级教材。这样的情况尤其以民办园居多,他们迎合家长的要求,把小学课程搬进了幼儿园,至使省统编教材无法使用。调查中,有45%的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3家园联系谈论的话题

调查结果依次是:学习一日常表现一能力表现一思想品德一兴趣爱好一心理健康一家园差异一卫生条件。从调查结果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学习是家长普遍非常关心的事情;其次才是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表现;能力的培养又次之;品德排在第四位;兴趣爱好、心理健康、家园差异,几乎被忽视了;卫生已经很少有人问津。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因为在孩子如何学习这个间题上,教师与家长在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1)关于学习。在学习问题上,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孩子每日在幼儿园中学到什么知识。教师则认为,知识确实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家长过于注重幼儿学前教育中拼音和计算方面的能力,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对孩子的成长实际是不利的。儿童幼年期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敏感期,每一个敏感期都是接受某种教育和知识学习的最佳时期,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性、节律性和阶段性特征违背规律,该学不学或者堰苗助长都是不可取的。

(2)关于教学。很多家长会用自己的观念去影响甚至干扰教师。如果教师没有按照家长的意图施教,家长就不能理解,对教师失去信任,甚至提出转园。令人惊叹的是,教师已经意识到家长的一些要求是违背教育科学规律的,也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因素、“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阎和让幼儿从1背到100完全是两回事,但是还是违心的去迎合家长,甚至很少同家长谈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性。幼儿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并不想因此失去生源,尤其是民办幼儿园。虽然,每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但有时还是不能说“不!”于是,有的教师感叹“做一名幼儿教师容易,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难!”因为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界环境的配合。

家园异步,容易导致教师对工作产生厌倦感。调查显示,有两种情况是教师对幼教工作厌倦的主要因素:一是家长不配合,二是与自己理想相悖。其中前者占整个有效问卷的73%。

4,学习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教师有机会参加学习,而且幼儿园给予的学习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幼儿园不仅能安排时间让将近一半的教师外出学习,而且一部分教师的学习费用还能报销,这一点甚至超乎了我们的想象。除此之外,教师们能经常自学,调查统计,幼儿教师常看的杂志有《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还有《幼儿简笔石酷、《幼儿主题活动课程》、心营养科兰黔、份儿成长故事》,个别教师读过檬特梭利教育》和拗儿教育心理黔等书籍。尽管如此,这并不能表示培训和学习的效果尽如人意。从前面教师把握教材的程度可以看出,结果并不乐观。为什么这样的学习仍不能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除了前面的分析之外,至少还应该有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的内容与教师的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就是说所学知识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需求,与工作的关联不够紧密或者帮助不大。

(2)教师参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应付的过程。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没有真正把应该掌握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等学到手,敷衍了事,或者半途而废。

二、几点建议

1依法治教,科学管理。认真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佚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锄,依据傲师资格条锄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人制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淤,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幼儿教育的投人,在业务上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理和支持,为幼儿教师的工作、进修创造更好的条件。要使幼儿教师职业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在精神上得到鼓励,在待遇上得到实惠,得到全社会的尊重,真正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幼儿园(fir)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本园的骨干教师,使那些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教师成为本园(所)的学科带头人,以促进幼儿园(flr)的健康发展。

2深化教改,明确目标。深化幼儿教育改革,使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目前,我国正在通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共同制定一个中国仁岁一6岁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的指南,将作为幼儿园课程教学的基础。参照这个标准,将会明确3岁一6岁的儿童“应该知道什么、应该能做什么、应该能做到什么”,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帮助家庭、社会理解关于儿童发展应实现的目标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大统编教材力度,尽快配套完,贴近本地实际,方便教师使用。

3加强培训,科学引领。要为幼儿教师的学习、进修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幼儿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创造合作、交流的平台。可以组织专家讲学,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来开阔教师眼界。培训幼儿教师要有系列科学的教程,应该结合教育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要形成常态,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不要把学习培训看成是一时的活动,而要作为幼儿教师的终身学习。

4不断学习,贵在坚持。幼儿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或者中途转行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学习。现在,我国幼儿师范教育已经很完备,其开设的课程除了基础课程外,还有幼儿活动、幼儿卫生、儿歌、儿童文学、手工等等。音乐、美术课程,细化得更是照顾到幼儿的学习能力,完全能够满足从业的需要。既然决定从事这一职业,就应该及时充电。此外,还要深人学习(纲要),深人领会和进一步解读(纲要)中提出的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和指导要点。加强教学研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平时还应该多读一些国内外著名幼儿教育专家的论著,这对提升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大有裨益。幼儿教育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做得好不容易。

5科学普及,提高素质。要积极开展幼儿教育科学化的普及活动。科普的对象应该是面对幼儿家长,包括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我们承认,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对知识重要性认识的普通提高,许多孩子的家长本身就是具有很高学历和文化水准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具有很深的造诣,但是也不能否认,在幼儿教育科学化方面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水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仅仅有美好的愿望远远不够,还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而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乡镇和农村的家长,就更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第4篇 关于机关干部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报告

体育作为文明的橱窗,可以迅速、鲜明地反映一个城市、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发达和文明程度。建国以来,我国居民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显着的改善和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丰富了物质生活,解除了许多病痛,使更多的人得以健康长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机械化、自动化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运动缺乏症”;交通电信事业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家用电器的使用,大大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机会和日常生活的体力劳动;食物结构的改善,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越来越多,身体活动减少,从而产生“营养过剩”等等,这一切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机关干部长期处在高负荷、大压力的工作环境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神经官能症、肥胖病及“摩天大楼综合症”等现代文明病呈增长趋势,严重威胁着他们的健康和生命。

一、××市机关干部体育健身及健康现状

目前,我市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呈现骆峰形,青少年和老年人数量高,中年人数量低,机关干部尤其低。据初步了解,我市现有科级干部1192人,其中51岁以上438人,占36.7%;40-50岁489人,占41%;40岁以下265人,占23.3%。全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665人,50岁以上338人,占20.3%;40-50岁477人,占28.6%;40岁以下850人,占51.1%。全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6497人(含833名管理人员),50岁以上1084人,占16.7%;40-50岁1906人,占29.3%;40岁以下3307人,占54% 。从年龄结构上看,机关干部大部分是中年人,然而经常活动锻炼的机关干部比较少,繁忙的工作、学习以及社会应酬,很难让其按时作息,经常违反生物钟的运转规律,普遍存在透支睡眠、饮食不调、缺少健康知识,有的还过量饮酒和吸烟。据调查,20__年我市部分机关干部健康体检,其中在市医院体检的有6942人,亚健康人数达5560 人,占总数的80%,其中大多数为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高血糖、肥胖症、颈腰椎病等“富贵病”患者。

二、存在的问题

从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但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的户外体育锻炼活动,能摆脱亚健康的困扰。而我市机关干部参与并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相对较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健身意识不强。目前,在一些机关干部的意识中,对体育健身的看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特别是在35-50岁这一个层面,由于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要他们坚持运动锻炼比较困难。有些机关干部对体育兴趣不浓,不懂锻炼方法,生活习惯不良,工作之余就是喝酒、打牌、摸麻将、钓鱼等;有的认为年富力强,身体事业如日中天,容易把运动健身同工作对立起来,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要他们参加运动,他们会说:“运动健身固然好,可惜现在工作太忙”。二是对体育健身组织不够。有些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体育锻炼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甚至在认识上还有偏差,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完全是自己的事;单位组织管理工作不力,在组织与管理上缺少规划和措施,只注重短期行为,日常健身活动处于无人组织和无人管理的状态,健身群体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三是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目前我市体育活动场所严重不足,器材、设备不全,是典型的“四无”县市,即无专门的锻炼场地、无专职的健身辅导员、无专门的体育组织、无形成制度的各类赛事。除了学校、四特集团有运动场所,部分企事业单位有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桌等设施外,其他公共场所、住宅区运动设施比较少,居民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参与体育锻炼不是很方便。到收费的体育场馆锻炼收费高,影响了其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三是社区体育发展滞后。由于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部分场馆开放又带有盈利目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且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三、几点思考

生命在于运动,幸福源于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从30岁开始出现形态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从而导致机体各种能力的减退,且这种身体的衰老现象到40岁时将愈加明显。因此,体育健身不仅体现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或者是老年人的延年益寿,它对中年人,尤其是机关干部中占绝大多数的这一特定的人群,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1、强化健康教育,经常性开展大众文体活动。要让广大干部懂得身心健康是履行职责的基础和前题,重视自身的健康既是一项权力也是一项义务,不断增强机关干部体育锻炼意识,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参与体育锻炼,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制度。 要帮助机关干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调节生活方式,养成良好习惯,坚持长期锻炼。提倡高雅文明的接待方式,推广健康食谱和节约用餐方式。将机关干部健康教育有关内容列入机关干部培训内容,按机关干部培训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根据机关工作的特点,大力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大众参与的活动。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如各种球类、游泳、跳绳、长跑、棋牌和书法、绘画等活动,举办太极拳、声乐讲座培训班、舞蹈等文体骨干培训班,陶冶机关干部情操。

2、加大体育投入,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努力构建起政府牵头示范、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投入建立一般性体育设施场所的模式,如丰城、高安、袁州等县(市、区),政府先投入体育设施建设资金,建起示范体育场地,如一个篮球场、一个乒乓球馆、一个羽毛球场、一个网球场等,从而带动社会、企业、部门单位积极投入体育设施建设。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在空地(本单位有的或政府提供的均可)建设一批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委、政府办公区和集中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将现有的游泳馆和室内综合体育场所,对机关干部实行优惠开放,以提高机关干部的健身积极性。各部门、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购买一些健身器材,创造幽雅的工作、健身环境,将全民健身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强设施管理,构建体育组织网络。全面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公共体育设施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设施利用率,探索新建体育场馆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站等基层组织,注重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为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第5篇 我国城市青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

与改革同步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就业、“适婚”的年龄。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今的城市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__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于近日公布了调查结果。

中国城市青年基本概况

当代城市青年研究关于城市青年的界定具体描述为:生于1978年-1981年,现在年龄在23岁-26岁之间的青年;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已参加工作人群等等;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居住三年,并且以后长期在城市生活。

之所以对城市青年进行这样的界定,并把其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提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由于这个群体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而且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是一个孕育社会未来的群体。

参与此次调查的1040人中,年龄分布均匀,男性为53.8%,女性为46.3%,其中独生子女占57.8%。从就业情况看,80.4%的人有固定工作,6.1%的人有临时工作,有5.1%是学生,还有8.5%的人没有工作。

从收入看,34.6%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24.1%。

人生价值观传统和独特兼有

调查显示,当代城市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一方面,约有83.4%的人同意“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85.2%的人认同“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68.9%的人同意“奉献与索取应该是平等的”;但在涉及个人价值和利益关系时,当代城市青年就表现出利己的价值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42.9%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38.4%的人同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63.2%的人认同“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

当下社会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一直是全社会呼吁和鼓励的。此次调查问卷中显示出多数青年人责任感还是比较强。在被询问对“如果周围有人做违法的事情,只要不危害我的利益,可坐视不管”这一观点的看法时,只有7.69%的年轻人表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的占19.90%,而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31.06%,而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的比例达41.35%。

年轻人要学习把人生价值观生活化

__大学教授张颐武

对青年人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同时又有独特的一面,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说明年轻人明白抽象的道理;另一方面,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具体事件时,眼前的生活经验常与他们原有的理论脱节,他们选择的结果会背离原来学到的道理。这是价值观和日常具体事物两个层次的问题,体现出年轻人的人格两面化。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青年用原来学到的理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经常成为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础。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一直抽象地教育学生,忽视了把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当这些离开学校的年轻人遇到新问题时,就会把原有的道理忘在一边,他们还无法很好地掌握抽象与具象间的平衡。

对这种脱节不必过分紧张,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习把人生价值观生活化,弥补人格的裂痕。具体的方式很多,比如现在正在开展的礼仪教育,我们就可以从恰当掌握身体接触的距离着手,通过掌握规则,把这些东西内化成为自身的精神。

青年人压力主要来自工作

青年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在这一时期往往面临许多来自内外部的压力,能否适应压力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总的来看,当代城市青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经济方面的压力。其中,选择工作压力的人为437人,比例为42%;选择没有压力的人为269人,比例为25.9%;选择经济压力的有161人,比例为15.5%。

压力能够激发斗志,也可能威胁人的健康,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压力。调查中可看出当代城市青年对压力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同时,他们面对压力多数人能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去调节自己,缓解压力。

面对压力,八成人能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采取有效措施调节自己,缓解压力,而不是选择向社会发泄的方式解决不满;但在遇到困难挫折时,11.4%的青年选择退缩逃避,17.3%的青年束手无策。

加强社会的支持系统 减少工作压力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

工作成为年轻人主要压力与问卷调查的人群有关。因为参与调查的人,大部分是刚上班或工作年限很短。对这群人而言,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作会一直是他们的主要压力。

从目前看,几种就业压力在现在聚合了:一部分是新增就业人口,也就是说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现在已经开始就业,另一部分是城市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第三部分是农村流动人口也需要在城市中找到位置。因此可以说,今天的年轻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而且这种压力长时期内都不会有大的缓解。

既然压力是存在的,如何缓解压力应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年轻人自身可做到的是要不断完善自己和充实自己,适应社会的选择,甚至具备一定能力后可赢得更多的机会。但缓解压力更主要的需要全社会整体运作。我一直强调应加强社会的支持系统。街道、学校、社区、社会团体、政府都应加入支持系统中,通过系统我们可以监控各地的就业情况,实行有效疏导,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对缓解年轻人工作压力是最有效果的方法。毕竟青年人自我充实只是个人行为,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给予年轻人最有力的支持。

“有兴趣”成为择业最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兴趣”成为青年择业时的最重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当今青年择业的主要标准,依据被选率从高到低排序的前5项分别是:有兴趣(62.4%)、收入高(59.7%)、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41.6%)、有挑战性(40.9%)、福利好(28.2%),而稳定(17.7%)、靠实力晋升快(17.5%)则排名靠后。这说明,青年们择业的最高目标已不再停留在谋生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寻求发展的阶段。这说明当下年轻人更加注重开发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成为促使青年择业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稳定的重要性则大大降低。

在未来角色设定方面,最受当代城市青年关注的角色有高级管理者/经理人(17.6%)、行业/技术专家(16.3%)、教师(12.2%)、自由职业者/自主创业者(11.9%),从这一点来看,城市青年对于未来的设定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择业理想化和现实化存在矛盾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沈杰

调查结果体现出,当下青年择业的最高目标已不再停留在谋生手段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了寻求发展的更高阶段。注重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已经成为支配青年择业的重要因素。归根到底,这是中国从温饱型社会进入到小康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在温饱社会,人们更多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对于职业的“社会地位高”、“稳定”、“有权力”这三个因素的考虑排序不高,说明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很少有那种传统的对单位依赖的心理和官本位观念。这表明,随着人们独立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增强,“铁饭碗”意识逐渐减弱,青年更注重的是职业所能提供的个人发展前景,而不是守护着一份牢固的工作本身。

应该引起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兴趣成为青年择业时的最重要因素,但最受当代城市青年关注的角色却是高级管理者和经理人。这说明什么呢?前者测量的是青年人的价值认同感,后者测量的是青年人的实际选择。测量结果说明虽然青年人非常理想化,但还是要面对现实。

将兴趣和金钱结合起来的工作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很多人现在还无法实现。无法实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达到一定程度。如果我们的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如果可以将兴趣和金钱结合,可能这种择业理想化和现实化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消费观念

具有明显的享乐取向

当代城市青年具有独立的消费能力,每月平均的总支出为1274元。其中有30%的人每月支出在1000-1499元这一范畴,每个月消费在1500-1999元之间的占16.8%,每月消费在2000 -2499元之间的占11.6%。

由于多数人刚开始工作和社交,所以,在消费上以吃喝玩乐为主导,而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开支几乎微不足到。在消费支出中,餐饮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3%;用在化妆品和服装上的消费排名第二,所占比例为12.1%;用在娱乐、交际和影视方面的之处为10.9%。而学习和书籍报刊杂志的消费则比较低,所占比例分别为4.3%和3.4%。

城市青年的消费观念具有时尚和理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追求流行,喜欢名牌,重视产品质量,喜欢独具风格的产品。如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的比例达52.9%,喜欢追求流行和时髦的占35.7%。同时,重视品牌和产品质量也是这批青年共同的消费特征,61.6%4的人愿意多花钱购买高质量的物品。

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开销有所控制和把握,不会随意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愿冲动性的消费。40.2%的被调查者每月都有储蓄,47.2%的人能达到收支平衡,只有5%的人经常借债。

加强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教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石绍华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商品、广告、媒体正向全世界渗透,中国已出现了消费主义文化。今天年轻人的支出主要用于吃喝玩乐,他们受消费主义文化观念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这一点很重要,而具体的消费比例相对不那么重要。

很多人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思考和批评,如“构成了价值的等级秩序的制度保证”,“掩盖了收入的不平等”,“带来环境恶化”等,这些是有关社会、环境、道德伦理的;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对个人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2000年我们曾对未成年人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发现,消费主义倾向越高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越不愉快: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的消极情绪较高,对他人较不信任,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也有问题。

不论从大局看还是从个人看,在年轻人中加强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

对生男生女不再关心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91.5%的人表示以后会要孩子,而且33.9%的人认为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比较合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对生男还是生女不再关心,调查显示,年轻人对女儿的喜爱超过儿子,13.6%的选择喜欢女儿,11.9%的人选择喜欢男孩,74.5%的人认为男女无所谓。他们认为生育孩子的主要目的是增添家庭的生活情趣、拥有爱情的结晶、使自己成熟。赞同“养儿防老”观点的只有不到20%。

青年中有60%的人愿意自己抚养孩子。他们对子女的养育问题十分关注,认为教育孩子不再是女人的事(62.4%)。与父辈相比,他们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86%的人认为“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子女“过度关注”的倾向,约40%的人认同“父母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调查结果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

《父母必读》杂志的主编杜廼芳

造成城市青年对生男生女不再关心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重男轻女”的观念是和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在生产力低下、劳动方式落后的年代,人们主要通过高强度的劳动获取生活资料。因此,男孩就是家希望。现在,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一代父母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可能更注重后代本身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选择、生活方式,更关注他们是否快乐,将来能否实现个人价值等等。子女早已不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而且,就当代城市青年目前的切身感受来说,男孩女孩已经不是他们家庭幸福和家庭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后代能否全面健康的成长,个性能否得到发展,是否能够得到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查反映出的结果和目前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晚婚晚育成为普遍现象

当今城市青年的婚恋观念仍保留中国人传统的特点,但对网恋、婚外情、婚前性行为会等非传统的婚姻观念,不少青年也能接受。

认为网恋可获得真正爱情的达到25.2%;赞同婚前性行为有34.8%,明确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仅为25.9%;33%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外情是可以理解的。

择偶观念已打破传统的“门当户对”,如今的青年在择偶时,比较关注对方的人品以及两人是否相爱和投缘等因素。除此之外,男性对于女性的身材相貌更加关注,而女性在选择婚姻对象时仍会考虑对方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晚婚已成为当今青年中的普遍现象。调查显示,男性打算结婚的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女性打算结婚的平均年龄则为27岁左右。晚婚的结果必然是晚育,被调查者中打算要孩子的年龄平均为29.7岁。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秘书长、

《婚姻与家庭》主编左心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今天的年轻人对情感和性采取比父辈更加开放的姿态。虽然对于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情不应提倡,但也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们不能给年轻人框定一个范围,告诉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以往“自我禁锢”发展到“自我约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面要做的是引导而不能横加指责。

虽然行为上年轻人越来越开放,但其实现在人与人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这也是为什么青年人结婚越来越晚的一个原因,当然此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更加注重个人发展,更加注重自我。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人越来越不容易相信别人,自然在情感中不容易投入。他们最需要学习的就是爱的能力。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家庭中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索取,像调查结果体现的那样,男性看中女性外貌,女性看中男性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年轻人其实不懂得爱的本质。

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对别人负责是年轻人应达到的境界,虽然很难,但需不断努力。

八成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谈到将来时,预期“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的达到八成,占到81.5%。其中,乐观程度最高的是健康状况,达88.1%;其次是人际关系,达76.6%,即使是排在最后的学业和工作前景,也被72.9%的人看好。

对于眼下的生活,55.2%的人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大家目前满意度最高的仍是健康状况,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81.6%,在人际关系方面,这一数字达到76.6%,满意度最低的仍是学业和工作前景,但即便如此,也有50.4%的人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但显然今天的年轻人仍然非常看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62.4%的同意这一观点,持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意见的则占12.53%。

针对自身最关心的问题,前三名依次是人际关系、未来发展和经济收入。其中选择人际关系的达53.2%。但对“知识”积累的关注率相对较低,排名仅居第七,比例为16.4%。“思想/精神品质”则更不被大家关注,它的排名仅为倒第三名,关注率只有11.3%。

这一代年轻人与上代人乐观原因不同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张建新

从总体来看,当代城市青年对对于目前各方面的评价总体是良好的,同时,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均高于当前的评价,可见,当代城市青年是非常积极、乐观的一代,这种乐观和积极也与我国现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

这一代年轻人与上一代人的乐观不同。我们刚从“~”中走出来,国家百废待兴。我们之所以对未来乐观,是因为思想开放带给了我们希望。而今天的年轻人不同,他们已经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社会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

虽然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文化上的转型总是落后于经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62.4%的年轻人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这个问卷是在高校进行,一定不会有这么高的比例。

大学生生活中利益之争相对少,学生普遍单纯,所们可以保留或张扬个性,不介意别人的眼光。但当他们走入社会后,就发现校园和现实落差很大,文化领域传统的东西仍根深蒂固,对他们而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以他们那些个性步入社会后渐渐都退缩了。

虽然目前年轻人对知识的积累已经对自身思想和精神品质不太关注,但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如果我们的经济再上一个台阶,如果中产阶级的阵营进一步扩大,这些有钱有闲的人自然就会追求精神品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第6篇 中国女老板生存状态:关于职业女性的调查报告

中国女老板生存状态:关于职业女性的调查报告

当人们听说一个成功商界人士的传奇故事,很可能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重要的是,如果讲述中没有表述任何显示性别的细节,人们通常会不知不觉地认为,这是一个有关男性的故事。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一个传奇式男老板的故事,不管这种传奇中有多少真实的成分,但却很难接受一个女老板可以用同样正当、诚实、道德、传奇的方式实现成功,对于这种表面成功的背后,往往产生不好的推论。

其实,这种表象的下面却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否已经具备了接受一个女性领导者的成熟而自然的心理调查一:不受欢迎的女老板在我们周围,往往会听到这种抱怨:女老板缺乏魄力。她们比较迟疑,做事不决断,“她们的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因此她们容易输”;女老板事多。

“她们对于别人的意见太敏感,爱找岔儿”;女老板太小气;女老板更注意效率和细节。她们是制度的奴隶,穷于关注细碎事务,“把人看得太紧”;女老板更能挑毛病。

“女人要比男人挑剔”;跟着女老板没什么面子。“你见过哪个优秀的男人给女人拎包的”?其实,听到这样类似的抱怨绝对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对于女性站在商界巅峰的不适感由来已久。《哈佛商业评论》曾经就1000名男性和900名女性高级工商主管进行过访问,其中2/3的男性主管和1/5的女性主管表示他们对于在一个女老板手下工作感到不舒服;同时只有9%的男性主管和15%的女性主管表示会乐于在一个女老板手下工作。

罗莎贝思.肯特在她的《公司中的男男女女》一书中写道,“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商界存在着支持男性领导会更好的态度。许多研究表明,无论男女都并不倾向于接受女老板的领导”。

现有理论认为,由于男性在其自然的和幼年教育中就更具竞争与领导倾向,因此男性是更合宜的领导者,而对于一些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女性领导者,有些人则会认为她已经“男性化”了,或者“没有女人味了”。但对于实际的男性与女性主管的经营管理表现加以观察、访问或者比较,并不能证明两性主管的真实表现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对于大中型机构内的男女领导者的研究显示,男女两性在接受职业训练上并不会有刻意的差异,而且在他们实际使用的基本管理策略与风格上存在的差异也非常有限。只不过女性主管对于晋升的要求明显不如男性主管强烈和普遍。

但是为什么出现了这种相当普遍的对于女老板的不利印象呢?一位接受调查的经理毫不掩饰地说,“为什么是女总裁,难道公司里男的都完了吗?”这种女性领导的家庭模式实际上类似“妻管严”现象,当事人的幸福程度可能并不比非“妻管严”家庭低(正如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同事对于女老板的评价并不比对男老板低一样),但是它仍然是一种被嘲弄的对象,未婚者很少公开宣称以选择这种模式为自己的骄傲,当事者则或多或少否认自己接受的是“妻管严”模式。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偏见。

多数人认为,接受女性领导,在传统的男性主义文化中代表着一种“耻辱”。因此,虽然要选择一个具有领导能力和潜质的合适男性与选择一个合适的女性领导者的难度一点都不会小,但是在人们惯性的观念中,男性形象比女性更接近现成的理想老板形象:强劲、果断、待人的度量、看问题的高度和处理问题的策略水准。

可能在一开始,女性领导者就会蒙受某种不利的舆论与偏见。劳.莱威基及其他作者在去年再版的《谈判》一书中,列举大量的事例证明,女性谈判者在各类谈判中系统地存在着被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情况。

对女老板的不利印象不过是女性的这种被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在领导管理领域的表现。调查二:跳不过晋升的门槛年方三十,拥有自己独立咨询管理公司,涉及广告、网络、教育、咨询等多个行业的李小姐眼下正在忙着一件事:通过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将企业生存的根本由个人的信誉向着企业实力转变;将个人的资源和斗志向着团队整体的战斗力转变。

身价百万而又年轻有为的李小姐无疑是诸多年轻女性的榜样和羡慕的对象。而李小姐之所以选择自立山头最初却是出于逼上梁山。

李小姐曾经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过,五年后,当她发现自己的辛勤工作给企业带来了大量收益,而最终却停留在部门经理这个位置再也动不了时,李小姐决定走人。“我自己给自己晋升还不行吗??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李小姐以退为进反倒成就了一个成功的女性领导,但是对于大多数女性白领而言,做到中层领导职位,想进一步晋升,就如同面对一个透明的玻璃顶,未来看上去近在眼前,却怎么也跳不过去。

如果让大家勾勒出一个“成功的老板”形象,相信99.99%的人可能会画出一位男性老板。因为人们的头脑中,男性老板的典型远远比女性多得多。

同时,女性领导者的分布状况进而成为她们寻求发展和变化的障碍,比如在行业中,女性主管被认为更适合担任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科技研究、商业贸易等领域的工作;在组织内部,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作为副手和中层管理者;在分工方面,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从事行政后勤、操作性和执行性的事务。从某个角度来说,习惯上认 为女性适合担任的领导角色会进一步形成对于女性领导的较为不利的刻板印象。

上海一家策划公司曾经在针对都市职业女性的一个调查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在公司经理层中,男性为57.9%,女性为42.1%,基本平衡,但是在总经理的职位上,男性比例约为83.4%,而女性则锐减为16.6%。是什么阻碍了职业女性的进一步晋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佟新通过对60多位女性工作者的深入访谈,整理了45万字的宝贵资料。

佟新发现,女性高层领导者的罕见是一种性别意识形态在潜在地起作用。传统性别意识形态赋予男性赚钱养家、女性照顾家庭以最高的价值,由此社会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性别行为标准的刻板印象,例如,成功的女人家庭生活肯定不幸福,女人的幸福建立在家庭幸福的基础之上,母爱是天性,没有母爱的女人是坏女人,等等。

在性别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社会会形成一系列有关什么是好男人和什么是好女人的标准和性别气质形象,如男性是进取的、智慧的、高效的,而女性是温柔的、被动的、效率不高的;男人的成功在于事业,女性的成功在于家庭等等。这些男性应当做什么和女性应当做什么的理念能够支配人们的思维,几乎达成了一种社会共识。

到最后女性自己会冒出这些念头:这不是女人应该干的,我已经满足了。现在的职业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到上一代女性职业生活的积极影响,但当她们面临的职业发展机会比以往更多时,很多优秀的女性内心却更矛盾了。

1949年后的30年,一系列有关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革命性话语使那个时代的女性往往以工作为乐、以事业为荣。1965年以前出生的女性(这只是一个大体的估计,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当她们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时,她们不会认为自己没有当成好女人,她们会相对满足于自己取得的职业成就。

而此后出生的女性们,特别是职业有了一定成绩的女性们常常会面对角色冲突,甚至总是处于自责或选择之中。在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寻找好母亲?、“寻找好女人?、“寻找好妻子?的声音,这一系列的“好?可以与革命性话语下塑造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形象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现在女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人们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生活场景的想象。现实中多元化的女性形象———白领丽人的潇洒、下岗女工的疲惫、女领导的强悍、打工妹们的艰辛以及全职太太的舒适,又使她们面对职业发展时矛盾重重。

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男性主流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不同期待在女性内心交织,这种社会期待带给女性的困惑无形中成为女性晋升领导职位时一个跳不过去的玻璃顶。调查三:铁腕还是温柔国内知名手机厂家的技术主管杨女士经常遇到这样的趣事,每次出去吃饭,不管是做东还是被请,不管是陪朋友还是陪客户,不管是与男士还是与女士,服务员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她当成主人,菜单要向她询问,茶水要经她点头,账单也总是送到她的面前。

对此杨女士有点哭笑不得,而朋友们也总是笑她“领导相”十足,举手投足间,那种惯于决策的风格便露了出来。杨女士的确是那种雷厉风行,果敢魄力的铁腕主管。

她的下属是这样描述她的,说起话来铿锵有声,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交待工作有板有眼,决策问题当机立断,对待下属奖惩分明,实在是让人又敬又畏。另外一位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郭小姐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郭小姐个头不高,面相显小,尽管工作资历已经五年,看上去仍然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过下属从来不敢小瞧她,郭小姐就那么轻轻松松地把复杂的工作任务分配得有条有理,遇到难题身先士卒,批评下属也是轻声细语,但却句句都在点子上,由不得人不服气。

人们在谈到女性领导者的时候,经常会引起非议的是管理风格。比如说杨女士很可能被看作是铁腕主义者、女强人,郭小姐则会被认为和风细雨式的小女人,而当公众说到无论是“女强人”还是“小女人”,显然并非完全的褒义。

德伯拉.泰能在《发言权:谁的话会被听进去以及为什么》一书中揭示了男女权威在发表自己观点时的风格差异(但容易会被他人认定为是人格与行为能力的差异),部分地能够说明人们何以对女老板容易形成一些偏见:女性会在她们的讲话中更可能显示不确定性,更容易提出问题,女性更经常说“对不起”,而男性则更可能减少在其表达中的疑问,增加自己意见的确定性。这种倾向使得男性更能比女性表现出自信和掌控。

当描述成就时,女性更多说“我们怎样”,而男性更多会说“我怎样”。这只是一个表达方式的差异,但男性的个人特质会更突出,这一点对于外界人士形成对于个人人格的不同感受尤其具有影响力。

女性更可能表达其负面反馈(但并不表明她们只是或较多看到负面),并比男性更乐于接受赞美。这使得与女性共事更易使人产生压迫感和缺少激励性。

应该承认,男女无论在他们的自然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社会角色特征方面的确存在差异。但是除了少数性别文化具有单一性别倾向,如军队、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组织、远洋运输与重型运输等组织,作为常规社会组织,比如公司,其成员性别分布具有更平衡的分布,因此作为团队成功的协调者和领导者,越来越需要老板和主管们在自身的领导风格上塑造两性均能接受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中性化”。

但是女老板的管理风格却更容易受到攻击,同一种社会行为却有不同的社会反应。女老板的“中性化”虽然可能给实际的同事环境中的成员带来好处,但却可能引发社会层面的反弹,因为它刺激到公众心目中惯性化的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而如果女性与男性同样采取一种温和的领导方式,男老板的“中性化”或者说“软性化”更多被人们解读为一种褒义表现,而女老板的温和则往往被认为是没有魄力。由于现代组织的多样化、组织成员文化的多元化、管理风格的多样化实际上也成为必需。

我们可以关注一下女老板所在的主要领域。调查显示,行政工作和人事工作是大家所认为的最适合女性的工作,尤其是行政工作,其中选率为71.4%,而人事工作以57.8%居次席。

女性天生的细心和温柔使她们可以成为成功的行政主管、人事主管。女性管理风格上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其实比男老板的优点更突出:探究准备充分,对团队感受敏感,强调授权清晰,讲求沟通和对话,较少与团队成员强势争夺利益。

由于女性领导者的成功可能要耐受较男性更多的挑战与心理压力,她们更能理解被领导者的心理,更易形成团队的团结。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一个女老板领导所带来的整体效益可能并不会比男老板低。

调查四:居安思危每到周末,清华、北大、人大的校园里不乏名牌轿车出没,究其原因,一些企业高层领导利用周末前来听课。有趣的是,在学习和充电的问题上,似乎总是女性比男性态度更积极。

女主管、女经理人甚至女老板对于自身发展,自我提升的迫切要求也不例外。女性领导者似乎更能体会居安思危的意义。

方女士是一家it公司总裁助理,她的工作重心在于决策和管理,在职场,多数时候要百分百地漠视自己的性别,而纯以生意人的身份与外界打交道。由于负责公司在全国的销售业务,她算是一个标准的“空中飞人”。

但是在飞来飞去工作之余,她还决定报考mba,尽管由于工作紧张,方女士的辅导课程十有八九是错过了,但这并不能动摇方女士考一把的决心。“做到这个位置并不容易,每天都能感觉后生可畏。

不给自己多加点砝码实在不安心。”32岁的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刘女士深感要学的东西太多,全脱产30年也学不完。

什么科学教育与培训、绩效考核管理的策划和实施、休闲办公环境的创设等等,但时间那么有限,都是下班后的“散碎银两”,于是权衡再三,选择了自己最薄弱的环节,而且是“细水长流”、无法一蹴而就的学业,但也是最终必定十分有用的学科———英语口语。刘女士深知入世后,英语人才将大有用武之地,像自己这样光有管理才能的人已经颇为落伍。

新一代既拥有高等学历,同时又有良好外语能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自己想比他们只是多了几年经验而已,很快就会被赶上来。有调查表明,目前中国的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而且这比例在不断增长。

目前我国的emba学员中,女性在许多学校也占据了10%的比例。从国外的惠普、柯达、雅芳、玫琳凯到国内的海尔、联想,越来越多的女性领导者走向前台。

当人们试图研究女性领导者成功的原因时,这些领导者却更倾向于讨论未来的发展。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从20__年5月开始推出第一期女性管理者课程,在招生简章上,赫然写明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优秀的企业、政府及其他部门的中高层女性管理人员,首期只招收35名优秀职业女性,学习费用3万元。

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条件进行资格审核,组织面试。尽管有着苛刻的条件、不菲的费用,方女士仍然决定报名参加,“费用是小事情,关键是我可以找到一个与自己同类人智慧碰撞的平台。

每天面临的压力那么大,实在想知道自己的同类人都是怎样生活和工作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董小英女士指出:女性领导的成功比男性更加来之不易,女性管理者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也比男性更多,在他们看来,要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持续成功,需要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和增长更加丰富的知识,压力不仅仅来自管理,还有社会、家庭。

正是压力的存在,使得女性领导者有着更紧迫的学习需求。现代社会赋予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有才干的职业女性更多的机会,我们时常看到在外企崭露头角的女性成功故事经过传媒渲染,风光无限,却忽略了这些女性领导者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社会性别角色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女性职业发展,而女性自身的职业经验、受到鼓励的程度以及相关的性别交往都可能使女性做出多元化的选择,但在迈向与男性职业发展相同的道路上,女性的代价要大得多。同样在迎接未来挑战的时候,女性领导以更敏感的心智提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

在百度搜索:中国女老板生存状态:关于职业女性的调查报告

第7篇 中国设计企业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

上个星期,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和“视觉中国”等单位举办了一场关于“创意精英”的评选活动,作为参赛者我参加了颁奖晚会,在那次晚宴上,我明显地感觉到了两个信息。第一:行业又在洗牌了,与会的企业基本都是这两年涌现出来的新兴力量,五年前活跃在设计舞台上的“著名”企业已经寥寥无几,一打听,不是已经转行就是陷入了高成本的深渊,不能自拔。难道我们的行业如此短寿?最近我拜访了对我有着启蒙意义的一位前辈掌管的设计公司,经营的惨状令我感到非常伤感,50多岁年纪的名师,依然生活在彻夜加班天明提案的生活状态里,我对行业感到恐怖。第二个信息是乐观的:整个行业都在企盼着中国创意产业大势的兴起,振臂呼吁着政府应该给予支持,那种神往的表情,仿佛一幅油画:夜空里悬着一大块烙饼,与明月争辉,人们仰面朝天呲着牙咧着嘴,等待着烙饼的下坠。

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情绪代表着行业里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而有趣的是我自己因为年龄和经历的原因,恰恰被夹在了两代人的中间。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冲我轻蔑地说:“早该死了,你们这帮没有思想的家伙,要知道自古创意出少年。”疲惫不堪的中年前辈却无限感伤地对我劝告:“年轻人,我们的生存空间实在装不下你那些所谓的理想。”

这种思想的碰撞,令我在这一年对行业的生存状态产生了很多思考,这些思考的结果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我对行业有话说。

第一:生存现状

我们的行业实在称不上一个像样行业,原因是至今没有几个成功企业化的机构,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运作,至多是一堆小作坊和稍微大一点的作坊而已。那么我们要想振兴我们的行业,使之能够和软件、游戏、音乐、电影并驾齐驱地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份子,企业化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企业化才能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把目前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总结一下,然后再分析解决之道。

1. 规模小:目前中国的设计企业的规模普遍太小,形成不了规模化发展(目前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不过百人),价值创造不能对投资业产生吸引,是构成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这些公司总是处在没活儿呆着有活儿又干不过来、“有活儿没活儿都着急”的生存状态里。同时企业因为规模太小,导致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差。很多例子都能显示,市场和客户很小的波动,都能给设计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很多知名的设计公司的命运,其实就拴在一两个客户的手里。

2. 管理混乱:我们行业有一个特点,公司领袖们多少都带点艺术家气质,其实恰恰导致了管理上的幼稚和薄弱。公司员工经常以“老大”来称呼企业创始人或者经营者,其实恰恰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江湖作风。稍有管理的公司,也都大多采用或借鉴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我们的行业特质又与传统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企业的生产力是建立在物质上的,简单地说也就是靠机器或者经营场所为生产力基础的经营模式,而我们行业的生产力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感、会疲劳的人,人要比机器脆弱得多,要比机器有主见得多。而我们行业里的经营者经常像开机器一样去使用“人”,肆无忌惮地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制定产量要求,造成了经营者和从业者矛盾的根源。行业缺乏针对创意产业专门设定的有效的、可以复制的管理模式,导致规模稍有扩大效率和利润就大副降低的经营现实。

3. 频繁人才流动:广告和设计行业人才流动的频繁程度,较之其他行业是比较严重的,这种现实导致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不信任,伤害了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了企业普遍采用“榨汁机”式的人才使用制度,这种制度反之又严重地伤害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加剧了员工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公司一年半载就换血一次,行业里很多号称成立十几年的公司,其实追究起来只有三两年的文化传承,因为除了老板和老板娘本人,员工大部分是新来的。而设计企业其实是最需要年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形成企业的风格和思维方式及生产方法的。没有设计思想、没有企业文化传承的公司,即使成立了1__年也是一个新公司,就像我们的那些国产品牌里的“百年老店”,经过公私合营和文化革命之后,它的现在和过去除了一个名字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世界上同名的人多了。

4. 恶性竞争严重:目前整个行业处于恶性竞争的状态之中,竞稿竞价之风愈演愈烈,因为这种竞争是在没有任何目标和评判标准的状态下展开的,所以设计企业只能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供稿数量、降低价格这样的方式开展竞赛,导致了设计企业总是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缺乏修养生息的环境。“下午接案、连夜创作、天亮提案”的现象在行业里屡见不鲜,某企业的提案数量已经从百稿到达了千稿的惨状,这种“悲壮”的经营作风只能让设计公司在客户眼里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不受到尊重。甚至行业里已经出现了专门为设计企业提供投标方案的下游服务商(一般都是个人或小型工作室),这种愈演愈烈的自我贬低,无疑让作为从业者的设计师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奴隶社会里,我们大家摸着良心说,在这种状态下谈得上什么品质?谈得上什么修养?谈得上什么好作品?这是造成近几年中国主流设计公司设计水平下降,行业取费标准不断降低的原因。一个利润越来越微薄的行业,一个工资越来越廉价的行业,一个尊重度越来越低的行业,一个从业人员越来越年轻、缺乏精力和学习欲望的行业,一个混淆了“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行业,是充满希望的行业吗?

第二:劣根之源

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都不是技术的竞争,解决之道往往都是意识形态的转变。笔者认为目前行业的现状,根本不是市场环境造成的,甚至我们现在的市场远远好过十年前。更不像行业经营者说的那样是从业者素质和责任心下降造成的。造成我们行业现状的罪魁恰恰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经营者们,他们十几年来的经营策略严重伤害了我们行业的发展前途。

1. 贪婪:在我招聘的时候,经常有求职者这样表示他的能力:“我能加班、能吃苦,一连几个通宵我都干过!”听了这样的话,站在我面前的如果是一个建筑工人可能我会敬佩他,但是如果是一位脑力工作者,我为行业感到悲哀。可是这能怨他们吗?难道他们不想得到应有的休息?而现实是即使我们忙活了好几个通宵,结果也往往是不了了之,没有了下文,客户和设计经营者装糊涂,设计经营者和从业者装糊涂,或者彼此抱怨⋯⋯我们这个行业有一句最反人性的行业口号,恰恰道出了老板的贪婪:“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什么狗屁话,凭什么让大家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兑换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的可能?其实行业并没有那么忙,并不需要那么多加班,老板们只要不那么贪婪,不去争取那些没谱的机会,该挣多少钱还是多少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 吝啬:“榨汁机”式的用人制度,使我们这个行业给予从业者的福利、社会保障非常吝啬,行业普遍处于没有社会保险、没有加班工资、没有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状态,从业者基本生活在比较动荡不安、没有明朗前途规划的状态里,当然也就不存在企业忠诚度的问题。互不信任、互不付出的局面导致了企业人才流失率逐年攀升,高流动性又坚定了经营者愈加吝啬的观念,周而复始。吝啬还表现在企业经营者给予员工的专业培训方面,因为担心员工“翅膀硬了会飞”,企业往往在专业培训上面给予员工的机会非常有限,甚至基本的设计工具都一切从简,劳动强度不断增加,知识透支的现象也非常明显,使从业者经常领教大脑枯竭的滋味,时间长了不是对行业失去信心就是失去兴趣。

3. 自私: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用玩笑的话说就是:“一个公司,一个名人。”意思是说,公司的品牌核心、生产力核心只是老板本人,公司在基础结构建设上,缺乏民主意识,没有为日后的团队建设打好基础。设计从业者没有署名权也就没有机会得到行业的认可,没有自己事业的未来。这种现实造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单一,品牌凝聚力拥有先天缺陷的现实,一旦老板的信誉或能力遭到质疑,马上就会产生对整个企业的信誉危机。

第三:解决之道

其实现实也并不像许多人描述的那样悲观和黑暗,毕竟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包括设计行业在内的创意产业带来飞速发展的可能,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停留在只是呼吁政府支持这一种被动乞讨的状态里,健康和繁荣我们行业本身,是至关重要的行动。而我们面对的某些表面看似顽固的问题,比如规模化和人才流失现象,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1. 规模化:我们行业和律师、医生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老板既是管理者同时又是主要生产者,这个特点好像注定了企业规模的拓展空间。事实也印证了这个规律:企业规模扩大到超出个人控制能力后,效率降低,质量下降、客户流失等等问题就一定会出现。于是有人经过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以某人为品牌或生产核心的设计公司,人数不超过20个是理性的选择,一个有效率的team应该把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但是有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就止步于规模化的大门之外吗?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希望搭上创意产业这一班顺风车的话,规模化是必经之路,而且国际上成型的设计企业规模化模式也不少。

a. 联盟制:我们所知的国际著名设计公司“五角设计”就是一个依靠联盟制成功的设计企业。联盟制的组织结构并不复杂,若干家独立的公司,统一在一个品牌下面,实现统一品牌、统一形象、统一价格体系,联盟者分摊品牌建设成本,联盟成员自负盈亏。在这种形式之下,联盟制的企业成员,一般不在同一个城市里经营,甚至分布在全球,联盟成员个体的规模一般都不大,但是经过联盟之后的企业形象却形成了一个跨地域的大公司。

b. 联合制:联合制的设计企业成员一般居住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大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比如一个平面设计的team与一个摄影team、一个工业设计的team、一个环境设计的team组织在一起,统一使用共同的品牌,统一租用一座比较大的办公室,联合企业成员分摊品牌成本、分摊经营成本,以统一的公司形象面对市场。在北京联合制的设计企业很多,在中国联盟制的企业也有几家,但真正取得了商业成功的并不多,原因还是意识层面上的。其一:品牌的产权最终归属不清且无法变现,没有退出机制,导致联盟制或联合制的成员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财力去建设大家共有的品牌,于是没有品牌光环的联盟或联合,在市场上自然没什么竞争优势,大家分享不到联盟或联合后的优势。其次:无论是联盟制还是联合制,归根结底都是议会制,这种制度对成员民主意识的要求非常高,我们行业目前在联盟和联合上面的尝试,失败之处都在于此,我们没有受过如何建立和使用民主的教育,形成不了严谨统一的管理。现实是大家既然互相管不了,那就互相不管,企业很快就进入了“无政府”状态,大家都知道,一个没有管理的团队,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好团队。

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联盟还是联合或是其他新的形式,都可以较快地实现设计企业的规模化,但是它们的商业成功都在于统一的品牌形象和统一的管理模式,联盟或联合成员如果不能在这上面齐心合力,势必会走到分道扬镳的道路上。

2. 品牌建设:我们这个行业是帮助客户成就品牌的行业,我们的从业者也都号称是“品牌专家”,但行业里,真正拥有自己良好品牌形象的企业寥寥无几,能够主动投入去建设和推广设计品牌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而设计企业的品牌价值恰恰是和取费标准、受尊重程度密切相关的条件。笔者认为设计企业一定要在品牌建设上增加投入,推广别人先从推广自己开始。

3. 建设团队:“懂得自己无能的老板,是真正优秀的老板,懂得依赖员工的企业,是可以做大做强的企业”,而我们行业的老板们恰恰又是一群多知多懂的专家,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是团队建设失败的直接原因。站在人才大量流失的现实面前,老板们不应该总是抱怨员工如何如何忘恩负义,相反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企业的用人政策,是否有利于员工的未来发展?其实作为一个企业,想留住人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a. 完善福利制度:福利制度(包括:社会保

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甚至是商业保险)是员工应得的权利,是可以让员工拥有安全感的企业关怀,它比临时奖励、吃吃喝喝、称兄道弟要实在得多,设计企业应该尽量完善地让员工加入到社会福利的体系里,这是企业的义务,也是一个人才流失率低的企业的标准配制。

b. 培训制度:设计企业一定要摆脱“榨汁机”式的用人思想,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给员工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到收获,并且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补充工作带来的知识透支。

c. 支付加班工资:客户怎样、市场怎样那些都是老板自己的事,与员工无关。员工的薪金只有承担法定工作时间内工作的义务,肆无忌惮地加班只能降低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增加员工对企业的怨言,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得不偿失的事。老板可以算算帐,你强迫员工加班得到的收益到底有多少?你彻夜赶稿竞标的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而这种行为恰恰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d. 不开空头支票:带好团队最重要的是不说兑现不了的话,许多老板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随便承诺,过渡消费员工的想像与期盼。这样的行为即使可以带来一点眼前利益,最终还是会让老板颜面扫地,导致员工越来越不相信老板的话,其实就是“狼来了”的道理。

4. 科学管理: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管理,管理带来的秩序,会让人群更加拥有效率。但是管理绝对不是管制,是不能建立在怀疑、监视、奴役的立场上制定的条文。有效管理是要建立一种秩序、一种习惯,一种方法,让它们有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这个行业的管理,有时候真的是令人感到汗颜的,比如说作息:因为不能按时下班,于是没办法按时上班,连老板都干到半夜,早上起不来,你如何要求员工不迟到?有的老板就住在办公室,员工早上来了看见老板的第一幕便是:洗练刷牙,如此形象怎么让人尊重你?办公室肮脏无比、员工蓬头垢面、老板怒发冲冠、部门长偷奸耍滑、ae指桑骂槐、客户恶言以对、设计师有口难言⋯⋯这些都是设计公司里经常上演的一幕幕闹剧。

而一个设计企业所需要的秩序却恰恰是有条理的、安静的、优雅的、舒适的、彼此尊重的、天天向上的⋯⋯建立这种秩序,是老板的功课和义务。

有句话这样说:无论脚下的路走了多远,不要忘记出发的目的。我们大家共同走进这个行业,是因为少年时我们对它的兴趣和爱好,而我们今天的痛苦和无奈,是因为在途中迷失了自我。你讨厌的客户就不要去服务他,不尊重你的客户就不要去服务他,不付钱的客户就不要去服务他,不令你快乐的工作就不要去服务他⋯⋯听到这里我猜很多人都会骂道:站着说话不腰痛,哪里有那么多美事?但我想用一句老话回答你:宁倒生意不倒行市。行市是行业之本。我还想说一句,即使你愿意受这份罪也没关系,但别强加在你员工的头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员工并不欠你什么。

第8篇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

与改革同步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就业、“适婚”的年龄。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今的城市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__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于近日公布了调查结果。

中国城市青年基本概况 当代城市青年研究关于城市青年的界定具体描述为:生于1978年-1981年,现在年龄在23岁-26岁之间的青年;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已参加工作人群等等;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居住三年,并且以后长期在城市生活。 之所以对城市青年进行这样的界定,并把其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提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由于这个群体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而且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是一个孕育社会未来的群体。 参与此次调查的1040人中,年龄分布均匀,男性为53.8%,女性为46.3%,其中独生子女占57.8%。从就业情况看,80.4%的人有固定工作,6.1%的人有临时工作,有5.1%是学生,还有8.5%的人没有工作。

从收入看,34.6%的人月收入在__元以上,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24.1%。 人生价值观传统和独特兼有 调查显示,当代城市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一方面,约有83.4%的人同意“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85.2%的人认同“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68.9%的人同意“奉献与索取应该是平等的”;但在涉及个人价值和利益关系时,当代城市青年就表现出利己的价值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42.9%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38.4%的人同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63.2%的人认同“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

当下社会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一直是全社会呼吁和鼓励的。此次调查问卷中显示出多数青年人责任感还是比较强。在被询问对“如果周围有人做违法的事情,只要不危害我的利益,可坐视不管”这一观点的看法时,只有7.69%的年轻人表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的占19.90%,而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31.06%,而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的比例达41.35%。 年轻人要学习把人生价值观生活化

__大学教授张颐武

对青年人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同时又有独特的一面,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说明年轻人明白抽象的道理;另一方面,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具体事件时,眼前的生活经验常与他们原有的理论脱节,他们选择的结果会背离原来学到的道理。这是价值观和日常具体事物两个层次的问题,体现出年轻人的人格两面化。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青年用原来学到的理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经常成为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础。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一直抽象地教育学生,忽视了把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当这些离开学校的年轻人遇到新问题时,就会把原有的道理忘在一边,他们还无法很好地掌握抽象与具象间的平衡。 对这种脱节不必过分紧张,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习把人生价值观生活化,弥补人格的裂痕。具体的方式很多,比如现在正在开展的礼仪教育,我们就可以从恰当掌握身体接触的距离着手,通过掌握规则,把这些东西内化成为自身的精神。

第9篇 2023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__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仍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 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别最突出的是意外伤害。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1.4和2.7个百分点,教师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差,学习兴趣较弱

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他们学习态度和状态上的差异,既与学校教育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情况有关。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3.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学习辅导

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 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非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帮助和监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儿童则是老师。接受访谈的留守小学生认为,父亲外出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遇到难题没人问了。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监护人较多,他们学历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

(三)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1.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弱化

父母和同学朋友是农村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52.92%)、父亲(43.02%)和同学朋友(34%),留守儿童则是是母亲(41.54%)、同学朋友(34.92%)和父亲(30.38%),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虽然留守儿童获得祖辈的支持(17.02%)高于非留守儿童(10.9%),但远不及同学朋友。

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朋辈性倾向明显,易受不良团伙影响

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同辈成为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有30.5%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有 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

3.教师的情感支持不明显

有47.8%的四年级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主要求助于老师,显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学朋友(36.6%)。在青少年时期,父母与教师是儿童的两个“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当父母远离时,教师就成了情感依恋对象。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你和谁最亲近等情况中,老师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4.两成留守儿童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留守儿童消极情绪较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5.7、5.7、1.5和1.1个百分点。这些消极体验降低了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有23.2%的留守儿童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比非留守儿童高6.4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在给留守儿童提供各种支持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在留守群体中,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显然低于男童,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

在留守群体中,有外显性攻击行为和内隐性攻击性情绪的女童比例都高于男童,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在留守群体中,36.4%的女童在家经常干活,比男童高9个百分点。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顾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调查也发现,留守女童人际交往状况较好,来自同学朋友的支持高于留守男童,这部分缓解了她们的心理压力。

(五)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在闲暇生活中,有13. 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电视超过2个小时,比非留守男童高3.2个百分点;在上网的儿童中,在网上玩游戏(64.9%)、讲脏话(41.8%)、浏览色情暴力内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个百分点。

在学校生活中,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没参加过学校的任何课外小组,分别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个百分点;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某县综治委的同志说留守男童是当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体,称他们为“110的后备大军”。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数据显示,在留守群体中,男童赞同钱能解决所有问题(11%)和家里有钱或有人当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个百分点;赞同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羡慕(47.1%)和做好事经常得不到好报(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个百分点。

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本次调查中有91.9%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或双亲外出。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

(六)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1.父母外出对四年级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影响最大

在四年级到初三6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过去一年,有3.6%的四年级儿童遭遇触电,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1.5%,在6个年级中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26.9%的四年级儿童玩网络游戏,仅比初二低0.5个百分点,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20.7%,在6个年级中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9.9%的四年级儿童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内容,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5.6%,低于五年级。此外,有1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在生病后选择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监护人,因为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长大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而又尚未面对升学压力,容易对其放松监管。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意外伤害,也忽视了他们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划分,十岁左右的儿童正是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2.四年级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后的负面体验较多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四年级留守儿童年龄还小,对父母依恋感强。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的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留守儿童最需要学习辅导。

3.父母外出对四年级留守儿童的交往行为有较大影响

四年级儿童人际交往状况总体较差,这与他们年龄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关,四年级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更差。认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52.1%)、认为同学喜欢自己(68.7%)、愿意和别人说话聊天(8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比四年级非留守儿童低6.4、3.6和1.8个百分点,可见,父母外出对其社交技能和行为影响较大。

调查也发现,四年级留守儿童会更积极地寻求老师支持和参与社会活动,以缓解父母外出后的焦虑感。从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看,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但四年级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老师和父亲。在问到“谁监督或帮助你学习?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时,四年级留守儿童都把老师排在第一位,而四年级非留守儿童则把老师排在第三位。在留守群体中,有17.2%的四年级儿童参与很多的学校、社区公益活动,比例最高,也高于四年级非留守儿童(14.8%)。

(七)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1.初二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较差

有37.2%的初二留守儿童每天看电视1小时以上,较初二非留守儿童高2.6个百分点;有38.3%的初二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更自由了,较四年级留守儿童高13.1个百分点。

2.初二留守儿童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较高

初二留守儿童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完成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的比例高于初二非留守儿童2.3—14.4个百分点。

3.初二留守儿童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初二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较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儿童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儿童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这被称为初二现象。对于初二留守儿童来说,青春期的影响与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叠加,放大了种种问题。

教师教学状态调查报告9篇

村庄基层干部是一个呼喊了解、需求关心、盼望取得社会公平评价的弱势群体20世纪90年月的中国乡村基层任务情况可谓“困难困苦”。那时,城市规划扩张占用了乡村大片的良田,乡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状态信息

  • 生活状态调查报告(2篇)
  • 生活状态调查报告(2篇)62人关注

    与改革同步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就业、“适婚”的年龄。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今的城市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xx ...[更多]

  • 教师教学状态调查报告9篇
  • 教师教学状态调查报告9篇46人关注

    村庄基层干部是一个呼喊了解、需求关心、盼望取得社会公平评价的弱势群体20世纪90年月的中国乡村基层任务情况可谓“困难困苦”。那时,城市规划扩张占用了乡村大片 ...[更多]

  • 生存状态调查报告(4篇)
  • 生存状态调查报告(4篇)37人关注

    中国女老板生存状态:关于职业女性的调查报告当人们听说一个成功商界人士的传奇故事,很可能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重要的是,如果讲述中没有表述任何显示性别的细节,人们 ...[更多]

相关专题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