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春节研究报告7篇

发布时间:2023-01-19 21:03:13 查看人数:91

春节研究报告

篇一 春节习俗的研究报告

春节习俗的研究报告

研究小组成员:

一、课题引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据资料介绍,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民间在此期间的各种习俗,可以说由大年初一直到初七都会有要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对于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盛大的节日,让我们来深入体验了解一下吧。

二、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

对于春节有很多美丽古老的传说,在各种书上都有记载。我们利用身边的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搜索查阅。

对于大江南北的炎黄子孙,过春节的方式也丰富多彩,我们通过网络提问等方式还原过春节最真实的一面。

2)访问亲友

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利用此机会我们可以走亲访友,我们通过亲友之口了解春节的各种习俗与美好寓意,并询问家中老人对于春节的祝愿。

3)调查实录

我们对春节期间的家乡状况进行了拍摄,得到了一些照片。

一家人喜气洋洋地贴春联。以前贴时习惯贴一个倒的“福”,寓意“福到(倒)”,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喜欢正过来贴上“福”。

火红底色的春联,预示着来年生活的红红火火,表达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的期待。

三、研究成果

ⅰ.春节由来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ⅱ.春节的各种习俗

1.祭灶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2.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由长辈偷偷放在晚辈的枕头底下,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其他习俗

除此之外,春节还有其他很多习俗。如以前极为流行的逛庙会、观社火、舞龙舞狮、大年初五迎接财神等,无一不象征着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ⅲ.春节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当然春节的饮食更为丰富讲究。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如北京人喜食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而河北人却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如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却在初一吃饺子,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可谓花样繁多啊。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ⅳ.春节问卷

访亲问友

q1:现在的春节习俗和以往的有什么不同了?

答:现在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严格遵循日期了。以往有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炖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而现在都是根据是否有空余时间来完成的。当然,还有其他的不同。现在时代不同了,年前有单位组织的团拜,拜年方式也由以前的登门拜访变成了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贺卡等。

q2:你觉得春节最重要的习俗是什么?

答:当然是守岁了。一年在外打工,就盼着春节回家和家人好好聚聚。守岁可以和家人聊聊一年的得失,接下来一年的打算。

网络提问

q1:中国各地有什么特色的春节习俗?

福建网友:福建乡村农家的房门两旁除了贴春联外,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甘蔗,叫“门蔗”,寓意渐入佳境。

河南网友:我们河南人最重视的莫过于祭灶了。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云南网友: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

q2:中国春节习俗对外国有什么影响?

中新 张帮俊:美国:纽约从2003年起就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了。喧天的锣鼓,欢快的舞蹈还有各种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美食,中国风浓郁的庙会在美国格外红火。很多美国人表示,他们愿意沾沾中国春节的喜气。德国:春节前夕商场里就醒目的摆出了五颜六色的中德文贺年卡片,德国人非常喜欢这些卡片。现在很多德国人都学会了包饺子。的却,越来越多的老外对中国年从好奇、欣赏直至加入欢庆,一声声“大吉大利”“恭喜发财”的祝福不断从他们口中传来。

ⅳ.体验实录

周楠:在春节我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吃团圆饭的时候家人会一起吃荠菜,因为它谐音“聚财”,表达了家乡人民的美好祝愿。现在的守岁却不一定是通宵了。家人吃过饭以后看过烟花,男人们便一起围成几桌打牌,女人们坐在一起闲聊,而老人与小孩就更愿意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虽不一定通宵但是却真的整晚都热热闹闹。

陆佳柔、殷子妍:我们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家人一起吃自己亲手准备的年夜饭。印象最深的有做元宵。元宵取义团圆,在与家人一起做元宵的过程中更能体验到其乐融融与春节洋溢的喜庆色彩。

毛忠洁、王佳睿:放烟花、鞭炮几乎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事情。每逢喜庆的节日,中国的习俗里一定有烟花礼炮这一条。而春节更是尤为热闹。夜晚的时候几家一起放烟花,并接连不断,这几家放完了那几家放,整个天空都被照亮,绚烂多姿的烟花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

黄煜、王诗雨:正月初一一大早起床,见人一定要笑着拜年祝他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吃过早饭后挨家挨户去串门拜年,邻居看见了我们去拜年一定会笑着拉过我们,赛一把糖给我们。亲戚们会给压岁钱,孩子们围在一起玩耍,长辈们坐在一起聊天。

四、研究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所研究的春节习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只是春节习俗的皮毛,还有更多的等着我们去深入。

我们参与到研究的没一个环节,针对每一个组员的工作进行了编排,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促使整个课题研究不断深入、有条不紊的开展。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春节,从而更好认识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同时,我们在春节期间更亲身参与其中,体验春节的诸多习俗,乐在其中并收获颇丰。比如我们的组员参与了年夜饭的准备,亲手包饺子,从和面到包成漂亮的形状都自己亲自动手,不但锻炼了动手能力,更使我们进一步融入春节喜庆洋洋的氛围之中,是一顿终身难忘的年夜饭。再比如亲手放飞孔明灯,把自己最美好的祝愿写在上面,寓意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春节,辞旧迎新。过完了春节我们便到了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会加紧努力,满怀梦想与激情,迈向下一个春节。

篇二 春节文化研究报告

春节文化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篇三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调查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自己的光彩。所以,在寒假期间开展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调查,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 关于春节的介绍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 关于大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方圣诞节相比,您更喜欢哪一个?

a春节 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文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部分 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非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非常了解春节的来历,而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 b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 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十晚上还是会进行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比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一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选)

a手机短信 b打电话 c上网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问候 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里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这些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会面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比,现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种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 存在问题

3.1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5参考资料

《春节的起源》

《春节的各种习俗》

篇四 春节习俗研究报告600

春节习俗研究报告600

小学生研究报告 春节习俗600字作文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气氛十分热闹,最近我进行了考察如下:

一·市场,街道等忙碌的人们

许多人都来到街上,非常的拥挤,看着应有尽有的货物,人们都忙着办年货,大家都满脸笑意,最高兴就是卖货的,因为他们挣了很多钱,街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大家都满载而归。

二·三十晚上(除夕夜)

三十晚上是最热闹的一天,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面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三·初一

正月初一的男女老少都到亲戚家拜年,拜年要说吉祥话,长辈还会给压岁钱,大家都聚在一起不仅热闹,而且又很快乐,新的一年到来了,新的希望也到了。

这就是我的研究报告,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篇五 春节课题研究报告

春节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引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据资料介绍,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民间在此期间的各种习俗,可以说由大年初一直到初七都会有要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对于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盛大的节日,让我们来深入体验了解一下吧。

二、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

对于春节有很多美丽古老的传说,在各种书上都有记载。我们利用身边的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搜索查阅。

对于大江南北的炎黄子孙,过春节的方式也丰富多彩,我们通过网络提问等方式还原过春节最真实的一面。

2)访问亲友

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利用此机会我们可以走亲访友,我们通过亲友之口了解春节的各种习俗与美好寓意,并询问家中老人对于春节的祝愿。

3)调查实录

我们对春节期间的家乡状况进行了拍摄,得到了一些照片。

一家人喜气洋洋地贴春联。以前贴时习惯贴一个倒的“福”,寓意“福到(倒)”,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喜欢正过来贴上“福”。

火红底色的春联,预示着来年生活的红红火火,表达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的期待。

三、研究成果

ⅰ.春节由来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ⅱ.春节的各种习俗

1.祭灶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2.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由长辈偷偷放在晚辈的枕头底下,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其他习俗

除此之外,春节还有其他很多习俗。如以前极为流行的逛庙会、观社火、舞龙舞狮、大年初五迎接财神等,无一不象征着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ⅲ.春节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当然春节的饮食更为丰富讲究。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如北京人喜食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而河北人却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如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却在初一吃饺子,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可谓花样繁多啊。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ⅳ.春节问卷

访亲问友

q1:现在的春节习俗和以往的有什么不同了?

答:现在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严格遵循日期了。以往有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炖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而现在都是根据是否有空余时间来完成的。当然,还有其他的不同。现在时代不同了,年前有单位组织的团拜,拜年方式也由以前的登门拜访变成了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贺卡等。

q2:你觉得春节最重要的习俗是什么?

答:当然是守岁了。一年在外打工,就盼着春节回家和家人好好聚聚。守岁可以和家人聊聊一年的得失,接下来一年的打算。

网络提问

q1:中国各地有什么特色的春节习俗?

福建网友:福建乡村农家的房门两旁除了贴春联外,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甘蔗,叫“门蔗”,寓意渐入佳境。

河南网友:我们河南人最重视的莫过于祭灶了。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云南网友: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

q2:中国春节习俗对外国有什么影响?

中新 张帮俊:美国:纽约从2003年起就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了。喧天的锣鼓,欢快的舞蹈还有各种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美食,中国风浓郁的.庙会在美国格外红火。很多美国人表示,他们愿意沾沾中国春节的喜气。德国:春节前夕商场里就醒目的摆出了五颜六色的中德文贺年卡片,德国人非常喜欢这些卡片。现在很多德国人都学会了包饺子。的却,越来越多的老外对中国年从好奇、欣赏直至加入欢庆,一声声“大吉大利”“恭喜发财”的祝福不断从他们口中传来。

ⅳ.体验实录

周楠:在春节我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吃团圆饭的时候家人会一起吃荠菜,因为它谐音“聚财”,表达了家乡人民的美好祝愿。现在的守岁却不一定是通宵了。家人吃过饭以后看过烟花,男人们便一起围成几桌打牌,女人们坐在一起闲聊,而老人与小孩就更愿意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虽不一定通宵但是却真的整晚都热热闹闹。

陆佳柔、殷子妍:我们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家人一起吃自己亲手准备的年夜饭。印象最深的有做元宵。元宵取义团圆,在与家人一起做元宵的过程中更能体验到其乐融融与春节洋溢的喜庆色彩。

毛忠洁、王佳睿:放烟花、鞭炮几乎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事情。每逢喜庆的节日,中国的习俗里一定有烟花礼炮这一条。而春节更是尤为热闹。夜晚的时候几家一起放烟花,并接连不断,这几家放完了那几家放,整个天空都被照亮,绚烂多姿的烟花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

黄煜、王诗雨:正月初一一大早起床,见人一定要笑着拜年祝他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吃过早饭后挨家挨户去串门拜年,邻居看见了我们去拜年一定会笑着拉过我们,赛一把糖给我们。亲戚们会给压岁钱,孩子们围在一起玩耍,长辈们坐在一起聊天。

四、研究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所研究的春节习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只是春节习俗的皮毛,还有更多的等着我们去深入。

我们参与到研究的没一个环节,针对每一个组员的工作进行了编排,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促使整个课题研究不断深入、有条不紊的开展。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春节,从而更好认识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同时,我们在春节期间更亲身参与其中,体验春节的诸多习俗,乐在其中并收获颇丰。比如我们的组员参与了年夜饭的准备,亲手包饺子,从和面到包成漂亮的形状都自己亲自动手,不但锻炼了动手能力,更使我们进一步融入春节喜庆洋洋的氛围之中,是一顿终身难忘的年夜饭。再比如亲手放飞孔明灯,把自己最美好的祝愿写在上面,寓意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春节,辞旧迎新。过完了春节我们便到了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会加紧努力,满怀梦想与激情,迈向下一个春节。

篇六 春节民俗研究报告

春节民俗研究报告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说起春节,有这么一个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除夕夜,顾名思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除夕夜,则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在这个除旧部新、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中,人们的讲究特别多:首先,贴春联、门神、福字。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而福字倒着贴意思是'福到了'。然后,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吃饺子或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饺子: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古人说的好:“爆竹声中一岁除”,诗中的爆竹,指的就是鞭炮。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那么爆竹怎样来的呢?这就是一本书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在这个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守候着新一年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相信这特殊、而别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还会流传下去。

篇七 本地春节习俗研究报告

本地春节习俗研究报告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xx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春节研究报告7篇

本地春节习俗研究报告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春节信息

  • 春节习俗研究报告3篇
  • 春节习俗研究报告3篇92人关注

    本地春节习俗研究报告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贴春联春联 ...[更多]

  • 春节研究报告7篇
  • 春节研究报告7篇91人关注

    本地春节习俗研究报告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贴春联春联 ...[更多]

研究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