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研究性的研究报告3篇

发布时间:2022-12-03 20:57:03 查看人数:77

研究性的研究报告

篇一 关于小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的研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在小学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为有效,就成为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状况,我们进行此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1、学生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条目进行: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2)你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怎样?

(3)当老师频繁夸你和其他同学“你真棒”、“你真聪明”时,你的感觉怎样?

(4)当老师宣布完成某项任务后有小勘品时,你会怎么做?

(5)当你课堂上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星”“小红旗”等小勘品时,你的心情怎样?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一般怎样处置?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8)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9)课堂上,当大家遇到共同的难题时,老师们采取的方法经常是什么?

(10)对你的答问或练习的评价你想用哪种方式?

(11)学月测试后,你希望老师公布每人的分数吗?

(12)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2、教师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条目进行:

(1)课堂上,对于表扬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使用情况如何?

(2)课堂上,对于表扬物品如“小红星”、“小红旗”等的使用情况如何?

(3)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怎样处理?

(4)对学生答问不够准确时,你怎样处理?

(5)当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时,你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6)当学生因为上课不专心而导致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7)当学生回答正确你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8)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

(9)课堂上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时,你怎么处理?

(10)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做题后的情况评价?

(11)学月测试后,你如何评讲试卷?

(12)学月测试后,你给学生念分数吗?

(1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你经常采用那种方式?

(14)你对课堂教学评价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时间、范围、对象

从20xx年4月中旬开始到5月上旬,调查了响水实小三、四年级共80名学生和全校20名教师。

调查的重点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情况。

四、调查方法

学生教师问卷法,分不同年级、班次,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及一至六年级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五、调查结果

对8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如下: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a、很有激励 (45人)

b、激励较大 (26人)

c、一般 (9人)

d、没有激励

2、你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怎样?

a、很大 (45人)

b、较大 (22人)

c、一般 (13人)

d、没有兴趣

3、当老师频繁夸你和其他同学“你真棒”、“你真聪明”时,你的感觉如何?

a、高兴、兴奋 (64人)

b、习以为常,没有特别反应 (16人)

c、觉得不真实 (2人)

4、当老师宣布完成某项任务后有小勘品时,你的做法?

a、很想得到,并努力想办法完成任务 (72人)

b、想得到,但想不出办法 (6人)

c、没有兴趣,懒得去想 (2人)

5、当你课堂上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星”“小红旗”等小勘品时,你的心情?

a、高兴、兴奋 (60人)

b、一般 (15人)

c、不屑一顾,因为太容易得到了 (5人)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一般怎样处置?

a.鼓励 (67人)

b.讽刺 (1人)

c.置之不理 (8人)

d.罚站 (4人)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给你明确指出 (21人)

b、给你提示,再思考并回答 (53人)

c、另外请同学回答 (6人)

d、老师给出答案

8、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简单肯定 (15人)

b、肯定并表扬 (9人)

c、表扬并指出努力方向 (56人)

9、课堂上,当大家遇到共同的难题时,老师们采取的方法经常是什么?

a.让学生独立思考 (5人)

b.让同学们共同讨论 (68人)

c.老师直接讲解 (6人)

d、老师经常会认为超出范围,置之不理(1人)

10、对你的答问或练习的评价你想用哪种方式?

a、老师评价 (13人)

b、学生评价 (5人)

c、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44人)

d、自己评价 (4人)

e、灵活选用 (14人)

11、学月测试后,你希望老师公布每人的分数吗?

a、a、(45人) b、 (7人)

c、说说整体情况,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段的人数 (28人)

12、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a、自己讲 (7人)

b、让学生讲 (9人)

c、学生讲老师修正 (27人)

d、从知识的结构、思维的方法和练习的类型中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37人)

对20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其统计结果如下:

1、课堂上,对于表扬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使用情况怎样?

①经常 (4) ② 偶尔 (14) ③不使用(2)

2、课堂上,对于表扬物品如:小红星、小红旗,等的使用情况如何?

①经常 ② 偶尔 (10) ③ 没使用过 (10)

3、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怎样处理?

①直接否定 (1) ② 委婉提出 (6) ③ 给予提示(13)

4、对学生答问不够准确时,你怎样处理?

①直接另请学生回答,相互补充,使其完整(6)②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③老师适当提示,给予思考时间再回答(4) ④根据具体情况,几种灵活选用(10)

5、当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时,你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①直接批评指出 (2) ② 让其答问题 (5) ③两种都用(13)

6、当学生因为上课不专心而导致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①讽刺挖苦 ②适度批评(6)

③请他人回答,让其从中领会此题的意思 ( 11) ④ 几种都用过(3)

7、当学生回答正确你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①大肆表扬 ②简单肯定 (5) ③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5)

8、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

①专著地看并听取学生的回答 (7) ② 专著地听但眼睛巡视全体学生(10) ③听的同时去关注调皮学生(3)

9、课堂上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时你怎么处理?

①当场批评,不予理睬 ② 当场批评,让其课后补上 (6)

③ 不闻不问,不作任何处理 (2) ④因情况而定(12)

10、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做题后的情况评价?

①只肯定全对的 ②全面了解做题情况,并适度评价(7)

③根据学生实际好、中、差做不同评价(12)(注:1人作答)

11、学月测试后,你如何评讲试卷?

①先评讲错误较多的题,在分发试卷,学生各自改错 (5)

②先发试卷,再逐一评讲,错误较多的重点讲 (1)

③先发试卷,选其中错误率高的讲,学生再选择独立或合作改错 (7) ④ 几种都用(7)

12、学月测试后,你给学生念分数吗?

①不念 (5) ②要念 (3) ③ 只说各分数段的人数包括最高分、最低分(12)

1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你经常采用那种方式?

①师评 (1) ② 师生评 (3) ③ 生生互评 ④生自评 ⑤几种都用(16)

14、你对课堂评价有什么建议?(7人作答)

六、结果分析及其对策

1、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66.3%的学生希望教师给以提示,再思考并回答,但教师中仅仅只有20%的人会采用这个办法。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所以30%的教师采用另请他人的办法,50%的教师则灵活选用方法

2、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70%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也希望老师给自己指出努力方向。但教师中20%的人只是给以简单肯定,50%的教师选择因情况而定。

3、课堂上偶尔使用小勘品的教师占50%,没使用过的占50%,而学生中90%的人都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并为之努力,75%的学生表示得到小勘品会非常高兴。

4、对于评价方式,学生中55%的人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而教师中5%的人则只采用教师评价,15%的人采用师生共同评价,80%的人表示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当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评价方式是必要的,但尽量让学生参与评价。

5、学月测试后,25%的教师都不念学生的分数,60%的教师会说说全班考试的整体情况,包括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最高分、最低分等,15%的教师会念分数。而调查学生的结果却出乎意料,56.3%的学生都希望念分数,35%的学生希望只说整体情况。根据出现的这一情况,我们三位实验教师又特地组织了30位程度不一的学生进行座谈,他们的想法是想知道各个同学的分数,尤其是自己平常对比的人的分数,考差了就更加努力,考好了就更有信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时又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每次测试后,除了介绍基本情况外,高分数的人念一念,有进步的念一念,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

6、对于单元小酷,学生中33.8%的人希望学生讲老师修正,46.3%的人希望从知识的结构、思维的方法和练习的类型中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而我们很多教师基本不做这项工作。现在的新教材很注重这项工作,每一单元的整理复习都要求教师先带领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内容,然后在各类练习中再指导学生总结。我们教师应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这既遵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又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有激励的学生占56.3%,在课堂中感觉学习兴趣很大的也只占56.3%。从这一数据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课堂中只考虑授课内容是否能按时完成,并未更多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来实施教学。

(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拟以下对策:

1、评价要有针对性、技巧性、风格性 。

评价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回答、表现、行为不能给予笼统的评价;评价要有技巧性,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完全不一样;评价要有风格性,评价来源于学生,要高于学生,语言要幽默精美、简短利落,学生就乐于接受。简短的评价语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的心灵交流,也是老师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展示。

2、评价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

救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那在形式上一定不能简单化。多样的形式具有新鲜感,比如夸张的表情、不同的语调、肢体语言、亲昵的动作、小小的奖品、一面红旗……,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真诚的心,让孩子在你的赏识的眼光中发挥他潜在的能力,课堂上的很多的超常发挥可能就是这样生成的。

 3、评价要具有肯定性,并力求发展性。

其实课堂中的评价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棱两可,否则这样的评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对表现特佳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要充满激情,大加赞赏,使学生收获惊喜,不应吝啬赞扬之词。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评价语要具体、合理,不能太过模糊。对表现欠佳的学生评价以启发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不可操之过急。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尽量多鼓励,少批评。肯定优点就是放大优点,让缺点自动萎缩。每个人都有自身价值的追求,而外在因素的肯定更会带给他无穷的力量,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尤其面对班级中的“落后群体”,教师更应在他们的课堂表现中捕捉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以树立其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得到持续发展。

4、关注课前评价,注重 课堂评价,重视课后评价。

通过课前评价,教师能在课上避轻就重,将功夫花在刀刃上,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同时,在课前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能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进行评价手段的预设。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评价质量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监控学生的进步,即:可以评价学生朝预期的教学目标迈进的情况,并据此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围绕“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展开,应注重过程性评价。现代课堂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儿童,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益。因此在实施评价时,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在数学练习课上,常会出现不和谐的一幕:当大家都在“埋头苦干”时,几个特优秀的已无所事事;当大家都已抬头听讲时,几个学困生却还在“埋头苦干”。如何平衡这两类极端的同学,让大家的学习效益发挥到极致呢?这就在于评价标准的制定了,如对于特优秀的学生,可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题目;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只要求他们完成基础题。这样,每位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师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或调查、或考试,在一定的考察基础上改进后续的教学决策。

虽然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效益,但要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效,却不能仅拘泥于课堂,而应该是“重两头、抓中间”,这样才会切实提高评价的效益。

篇二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已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1、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素质的.形成。

2、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广泛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才奠基,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四、研究的内容

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验前期着重抓了对德育现状的调研工作,按学段分年级采取走访、座谈、对话、问卷等形式,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

想品行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1、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规划教育内容。坚持以“五爱”内容为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内容具体规划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班队活动、课外阅读、兴趣活动、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等渠道,将内容分解到学年、月份、周次和学科,使教育内容具体化。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队会、主题板报”四个主题活动。

2、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

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体效应。

(1)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下,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实行分级包干责任制,做到目标、计划、方法、评价四落实。

(2)目标合一的原则。把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把德育和教学工作一起列为校长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使德育和教学工作真正融为一体。

(3)全方位的原则。坚持“大德育”的教育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班主任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教导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育人网络;三是由总务处――职员组成一个服务育人网络;四是由少先队――中队组成一个活动育人网络;五是由大队委干部――中队干部组成一个自主教育网络。

3、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拓宽德育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方法转变。

(2)抓课堂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3)坚持德育人格化,实现教育活动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的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育活动、阵地性教育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开放式教育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4)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种制度――家校信息通报制度、家校联系卡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统一、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4、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具体化,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一是开展学习“规范、守则”知识竞赛,坚持明理到位;二是执行“规范、守则”,坚持行为训练到位;三是指导“规范、守则”,坚持矫正到位;四是教师率先垂范,坚持示范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从爱生入手,构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坚持从情感入手,着眼于建立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1)广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坚持用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篇三 家园协作提升幼儿心理弹性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弹性(psychology resilience 也译作心理抗逆力,心理复原力),是近年来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所谓心理弹性,是指在遭遇逆境时,有助于个体良好适应不利环境的保护性因素。也就是使个体在逆境中恢复,或正确面对逆境,保护心理健康不受损害的机制。所以,在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加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背景下,心理弹性的研究显得有极其重要。

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werner、rutter和garmezy等研究者发现,有些儿童在极其不利的生活条件中,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其心理功能和适应水平甚至超出了正常环境中的儿童。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儿童心理机制中存在一种保护力的原因,这种保护力也即是心理弹性。在此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探索了导致儿童心理弹性的一些有利因素(保护性因素),如遗传、个体的计划性、情绪与人格特点、对环境的认知与评价等。

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也对导致儿童不利生活环境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如恶劣的家庭关系、经济条件、生理疾病等。研究者们将这类与保护性因素相反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心理弹性产生作用(即保护性因素战胜危险因素)的假设机制,也进行了少部分验证这些机制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一方面,心理弹性的研究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亦与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心理生活质量的潮流相一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能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能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原因与保护性机制,从而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有针对性地放大保护性机制,主动抑制儿童生活环境中对心理健康有害的因素,增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但另一方面,虽然心理弹性的研究对个体心理健康意义重大,但已有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心理机制的层面,缺少指导实践的、操作性强的提升心理弹性的方法与技术。

二、选题的意义

本研究拟从现有的心理弹性的有关概念、理论出发,探索通过家园协作的途径,提升幼儿心理弹性水平的策略、方法和技术,并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这一选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在实践方面,根据对我园幼儿家庭状况与生活环境的了解,确实有少部分幼儿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生活环境)中存在有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因素,如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家长教育理念与方法不当等。本课题探索家园协作提升幼儿心理弹性的途径与方法,能增进这部分幼儿的心理耐受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当然,对于生活环境中并无明显的不利因素的多数幼儿,提升心理弹性水平也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在理论方面,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提出并验证提升儿童心理弹性的原则、方法与策略,在以往的这一研究领域中较少涉及。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儿童心理弹性研究中实践操作研究较少的不足,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启发。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理论研究,提出通过家园协作提升幼儿心理弹性的策略、方法与技术,并得到验证结果;通过实践研究,使本园幼儿心理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2.研究内容

(1)国内外儿童心理弹性的现状综述。通过文献查找与分析完成。

(2)调查本园幼儿生活环境状况与心理弹性水平。通过调查走访与自编问卷测试完成。

(3)构建提升幼儿心理弹性水平的原则、策略与方法。通过前两项研究内容的成果的运用,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完成。

(4)运用提升幼儿心理弹性水平的原则、策略与方法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家园协作,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完成。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文献法,获得有关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有关资料,把握这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2)问卷调查法:通过自编问卷,对幼儿心理弹性水平进行调查。

(3)实践研究法:在家园协作的实践中运用提升幼儿心理弹性水平的原则、策略与方法,

2.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2023.1—2023.4):资料准备。通过文献检索,建立本课题研究的资料库,并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与总结。

(2)第二阶段(2023.5—2023.6):测量工具准备与前测。根据已有的心理弹性的理论与有关测量工具,制作适合幼儿及家长的《心理弹性问卷》用于研究的前测。

(3)第三阶段(2023.7—2023.8):构建家园协作,提升儿童心理弹性水平的原则、策略与方法。根据本园幼儿心理弹性调查结果,参考有关资料,构建有关提升的原则、策略与方法,并邀请有关专家对策略与方法进行预评,保证有效性。

(4)第四阶段(2023.9—2023.10):提升策略实施。在家园协作中实施提升幼儿心理弹性水平和策略与方法。

(5)第五阶段(2023.11—2023.12):实施效果评估。通过《心理弹性问卷》的施测并与前测对照,评估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效果。

(6)第六阶段(2023.1—2023.6):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五、研究过程调控与管理措施

1、课题的推进方式

根据课题的研究方案循序渐进的开展实践研究工作

2、过程管理措施

(1)、重视对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积累

(2)、每阶段进行课题组研究讨论

(3)、进行课题的阶段总结

3、实施策略

(1)、课题实施前对教师进行培训

(2)、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整合起来,教科研结合开展研究工作

4、课题运作中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1)、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是否围绕课题目标贺要解决的问题在探索;

(2)、定期进行交流很讨论,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

(3)、强化阶段成果意识,及时总结,利用必要的活动推进研究,对提高研究质量和成果水平有好处。

5、课题活动制度

(1)、定期与不定期交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题实施的推进研讨。

(2)、利用科研网上的课题档案袋,做好研究资料的积累。

六、预期最终的成果

1.论文: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新进展

2.自编问卷《幼儿心理弹性问卷》

研究性的研究报告3篇

一、调查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性的信息

  • 研究性的研究报告3篇
  • 研究性的研究报告3篇77人关注

    一、调查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更多]

研究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