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致辞 > 导游词

运河导游词(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2-07-16 13:30:03 查看人数:5

运河导游词

第1篇 无锡环城古运河导游词范文

下面是关于无锡环城古运河导游词范文,欢迎阅读!

无锡环城古运河导游词

【游船码头·春申号】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十分荣幸与大家一起乘坐春申号游船游览无锡环城古运河。

春申号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战国后期的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公元前248年,黄歇的封地从淮北改为江东,也就是今天的苏南一带,辖52城,首府设在故吴墟,而今天的苏州、无锡都称故吴墟。当时无锡的北部有个无锡湖,又称芙蓉湖,我们这里所在的地方原来就是芙蓉湖的水面。根据记载,黄歇在无锡湖兴修水利,在湖边修建了驳岸,规范了运河在芙蓉湖中的航道。为了纪念第一个治理无锡湖的功臣,我们就把游船定名为春申号。

刚才我们讲到的无锡湖中的运河航道,是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95年开辟的,属“古吴水”一部分。它的历史比黄歇治湖要早将近三百年。此后,隋炀皇帝开挖大运河,元代贯通今日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当时在苏南境内的航道都是利用的“古吴水”。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大运河无锡航道的长度是83里,折合41.5公里,与今天无锡境内大运河的长度是一致的。而今天我们游览的城区古运河长度为11公里,其中环城段9.6公里。所走的线路,就是按照当年乾隆皇家船队的航线设计的。

【江尖公园(东侧河道)】

大家现在看到的大桥是江尖大桥,绿树成荫的地方就是江尖公园。江尖又叫缸尖,因为自古这里就是买卖缸、甏等陶器的宜兴窑器市场。而无锡话中的“缸”和“江”是同一个发音,都读成“gang”。所以在无锡话中不论是读“江尖”还是读“缸尖”都是没有问题的。

当时因为缸多,为了节省堆放场地,就把那些大缸叠成“金字塔”。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晚上,店家都在陶缸“金字塔”上,用油坊提供的油脚,点燃棉纱或灯草,形成蔚为壮观的一座座“塔灯”,据说是为了纪念元末义军领袖吴王张士诚。“七月三十江尖渚上看塔灯”是当年无锡重要的民俗活动。与端午节“芙蓉竞渡”赛龙舟同样热闹。

江尖又是当年无锡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乾隆进士杨莲跌有诗道:“万斛龙骧衔尾开,樯乌樯燕喜徘徊。蜀山窑器名泉酒,个个船来买一回。”诗后原注:“粮艘北上,必集湖尖,置买义兴窑器及惠泉名酒。”湖尖就是江尖,惠泉名酒就是惠泉酒。早在北宋时,著名书法家米芾在赠友人的诗中就有“懒倾惠泉酒”之句,由此可知惠泉酒已有102022年的历史了。它是用雪白的糯米和清白的二泉水酿制成的乳白色的糯米酒,所以又叫惠泉三白酒。当时无锡惠泉酒以江尖出产的最好。与杨莲趺差不多同时代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六回和第六十二回中都提到过惠泉酒。其中六十二回写贾宝玉过生日时喝的酒中就有惠泉酒。宝玉有个丫鬟叫芳官,她告诉宝玉道:“我先在家里时,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上面说到,惠泉酒以江尖出产的最好。那么,芳官说的“好惠泉酒”是不是就是从江尖买的呢?这个问题还是要请各位来宾自己去研究吧。

【莲蓉桥】

各位来宾:运河游览包括八个景区,前面我们已游过蓉湖溯源,北塘米市两个景区。游船一过莲蓉桥,就进入莲蓉烟雨景区。请大家注意,前方的这座桥就是莲蓉桥。莲蓉桥原来是石拱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这座桥在当时是无锡最大的桥,所以又叫大桥。它的桥堍一带,无锡话就叫“大桥下”,它是无锡古代的中心商务区。无锡自古以四大码头著称,包括米市米码头,土布布码头,丝市丝码头、还有钱庄、银行钱码头。“大桥下”是四大码头的发源地之一。请各位来宾往左边看,建于1899年的钱丝两业公所旧址、建于192022年的中国银行无锡分行旧址,就是丝码头和钱码头最好的历史见证。

两个旧址所在的这个地方,老地名叫竹场巷。它的得名是因为从明代开始,这里就开了很多的竹器店。竹场巷曾经是近代无锡的金融一条街。巷子里有多家钱庄和银行,有“小华尔街”之称,在沪宁线一带十分有名。原是所谓的纸醉金迷之地。但在2022年,这里拆掉了许多老房子,建成“中大颐和湾”小区,竹场巷从此消失。2022年运河整治时,恢复了部分街景。在今天的巷子里,有一幅石刻的《莲蓉烟雨图》反映了当年“大桥下”的商业繁华景象。

【涵碧亭·通汇桥·涵翠亭】

各位来宾:在运河转弯处左角的那座亭子叫“涵碧亭”;过了“通汇桥”在运河又一个转弯处的右边,还有一座“涵翠亭”。在建造颐和湾小区时,沿河留出了20米宽的绿化带,经过2022年的整治,成为了绿化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景观带。涵碧和涵翠,是对运河整治后“水清岸绿”的一种赞美。

刚在我们穿过的那座桥,叫“通汇桥”,这是2022年重建的新桥;而原来的老桥,是由无锡近代著名工商业家祝大椿在192022年捐资建造的。当时无锡有好几位大老板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修桥、铺路、办学堂、造园林、保护文物古迹,热爱家乡,蔚然成风,在社会上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他们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事业越来越发达。“好心有好报”这句老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古税卡遗址·亮坝桥·思古亭】

请大家往左边看,这里从清代初期开始,就是官府设卡收税的地方,在当时叫做“厘卡”。凡是过往的货船,都要按照货物价值抽取税金,当然漕运船除外。由于每天12个时辰、24个小时,税务人员都需要蹲守收税,一到晚上便灯火通明,所以这个地方的老地名就叫做“亮坝”。民国初期,税卡撤销,亮坝挖通,改建桥梁。请看,前面的那座桥,就是“亮坝桥”。2022年又在税卡遗址建造了这座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作为对于历史的一种追忆。

前面左拐角处那座亭子叫“思古亭”。亭子的得名,与这里的老地名有关。在古代,这里是一片沼泽地,芦苇丛生,明清时就叫做“黄天荡”。后来在此挖了“转水河”(北新河),河道环绕的村庄,形如荷叶,就叫“荷叶村”。由于无锡是水乡,当时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是船,无锡造船业相当发达,荷叶村周围就成了造船基地,留下老地名“大厂里”、“小厂里”。仅仅这些老地名,使我们在思古亭就可以发思古之幽情。

【鉴古亭·古画廊】

请大家往左面看,在泰山饭店前面的那座四方亭叫“鉴古亭”,鉴是鉴赏的鉴。这个亭子有道路通往“古画廊”,廊子里镶嵌三幅明清古画的线刻青石碑。我们从船上看过去,这些碑刻线条遒劲,灵性飞动,黑白分明,十分抢眼。这三通碑刻的第一幅,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赏赐给惠山寺的《溪山渔隐图》。这幅画的作者是明初无锡大画家王绂,图上还有明代苏州状元吴宽撰书的图跋,此图后来成为宫廷藏品。乾隆皇帝把这幅图赏赐给惠山寺的时候,在图上题写了御诗,与乾隆年龄相同的无锡宰相嵇璜则题了和诗。所以有人把这幅画称之为“四绝”。

第二幅画是乾隆下江南经过无锡时的路程图,这幅画在乾隆年间编写的《南巡盛典》中可以查到。图中的大运河无锡航道,今天还基本保持原样不变,也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游览的古运河。

第三幅画是乾隆年间无锡画家秦仪画的《芙蓉湖图》,此图创作于1788年。从黄埠墩画起,中间画江尖渚,也就是今天的江尖公园,接着画横浜、游山船浜、小尖,一直画到西门。这幅画留下了当年珍贵的历史资料,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黄鹄号轮船】

请大家向右边看,这里停着一艘式样古朴,装着“明轮”的木质轮船。对于明轮,大家觉得比较稀罕,其实它的作用相当于螺旋桨,用来驱动轮船。这条船,名叫“黄鹄号”,但真正的黄鹄号建造于清同治四年,也就是公元1865年。它是中国第一艘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轮船,它的设计、制造者是无锡人徐寿、徐建寅父子和大数学家华蘅芳。当时他们奉曾国藩之命建造轮船,据说造船资金是曾国藩用自己工资支付的。船名由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命名。“黄”表示中国,“鹄”就是天鹅,船名包涵着赞美之意。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鹄号”,是2022年按原样1:1复制的。放在这里是为了纪念无锡先贤的业绩,又是无锡人的骄傲。

【工运桥】

前面这座桥,是无锡地界上很有名的“工运桥”,又叫“大洋桥”。无锡在192022年建成了火车站以后,为了改善火车站到老县城的交通,192022年在原来的老渡口建造了一座大木桥,叫通运桥,但木桥容易损坏。1926年5月下旬,无锡2万多名缫丝女工举行同盟总罢工,游行队伍经过工运桥时,与警察发生冲突,桥栏被挤断,好多女工跌入河中。为此在1927年10月,无锡丝厂、纱厂的女工响应同业工会倡议,每人捐出两天的工资,作为重造这座桥梁的资金。后来,厂方、火车站和地方当局也拿出部分经费,于1928年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桥梁,当时因为这座桥梁主要是工人捐资建造的,所以就命名为工运桥,又因为当时把水泥叫做“洋灰”,这座桥就俗称大洋桥。

【站前灯火-样板段】

过了工运桥,我们就进入了古运河风貌带的第四个景区——站前灯火。该景区自工运桥到高墩桥段的河道长度将近600米。在2022年启动建设古运河风貌带时,这里被确定为样板段。建造了问津、问澜两个水阁,流辉、浣月两个水亭,还改造了飞虹、翔虹两座从站前广场通往站前商贸城的景观步行桥。从这些建筑的名称中,我们可以想象,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水景之美,夜色之美,特别是流光溢彩的灯火之美。真是天上的星,地上的灯,银河里的星星,运河里的灯,它们交相辉映,造就了天上人间的美景。

请大家看左边画廊里的浮雕长卷,这幅画名叫《古运河梁溪风情图》,图卷长达61米,描绘了近代无锡古运河沿岸景色,被赞喻为无锡的《清明上河图》。大家看,它在水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漂亮。

请大家再往右边看,那一座城门叫光复门。无锡原来就有4座城门,东南西北各1座。火车站建成后,为了改善交通,又在无锡城的东北角开辟了光复门。光复门开辟于192022年,当时民国成立,中华光复,所以取名“光复门”。光复门的原址在今天的“国联广场”附近,1950年被拆除。现在的光复门,是作为文化标志于2022年在这里易址重建的。

光复门两侧有诗碑79块,内容包括自商代末期到元代106位诗人歌颂无锡的风景诗180多首。这些诗的内容很丰富,感情很真挚,充分表达了古代诗人对无锡风物的热爱。今天我们把这些优美的诗篇展示出来,是为了弘扬无锡特色文化,也可以说是一项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建设工程。今天的无锡古运河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廊道,又是底蕴丰厚的文化廊道,它的古韵、古朴感染着每一个人,无锡作为国务院在2022年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说是名不虚传,环城古运河就是最好的见证!

【工艺路】

各位来宾:过了高墩桥,左边的这条道路就是工艺路。工艺路的得名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个工艺铁工厂,该厂的前身是1919年创办的工艺传习所。1922年,近代著名外交家薛福成之子、永泰丝厂老板薛南溟在传习所基础上,开办了工艺铁工厂。在当时无锡十五六家机械、翻砂厂中,工艺铁工厂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可以这样说,工艺路见证了无锡机械工业的发展之路。1930年,永泰丝厂在工艺铁工厂配合下,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多绪立缫车,以后又改进为二十绪的,由工艺铁工厂批量生产,开创了由中国制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先例。

【北仓门·蚕丝仓库·生活艺术中心】

请大家往右边看,这里的老地名叫“北仓门”,现在仍然使用了这个地名,说起北仓门还真有点来历。在明代初期,官府在无锡东门外建了一个大粮仓叫东仓,东仓有南北两座大门,南面的叫南仓门,北面的叫北仓门。在北仓门37号有一个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北仓门蚕丝仓库。这座仓库建于1938年,面积将近6000平方米,主要用于收购和存放蚕茧。北仓门蚕丝仓库见证了当年无锡“丝码头”的繁荣兴盛。

2022年,从海外归锡的郑氏兄妹,借鉴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苏荷(soho)和上海苏州河畔艺术工作室的模式,投资600万元,历史9个月,在北仓门蚕丝仓库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这个艺术中心,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存,既有现代文化理念,又保存了文物建筑的原汁原味,是无锡民营资本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功范例,也是无锡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次成功“试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嘉禾现代城】

这里的一片现代住宅小区,拆迁前是崇安区通江街道的“长庆路”地段,2022年开发命名为“嘉禾现代城”。它临水而建,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了环境绿化和美化。但在古运河整治之前,河水较脏,影响了小区居住环境。通过整治,水变清了,岸变绿了,小区的环境更美了。所以说,古运河整治既提升了无锡的宜居水平,反过来这些居民小区又成为古运河风貌带的景观组成部分,它们是活生生的生活画卷,看过后,相信同样会令各位来宾留下深刻印象。

【亭子桥】

各位来宾:一过亭子桥,我们就进入了环城古运河的第五个景区——熙春朝晖。

亭子桥始建于南北朝的南齐时,即公元五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初为木桥,名熙春桥。历代对此桥做过多次重建或大修。直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庆贺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才将熙春桥改建为单孔石级拱桥,桥上建亭子,地方官可在亭子里遥拜皇帝,亭子桥因此得名。在当时,莲蓉桥、亭子桥和南门外清宁桥(后改为清明桥)并称无锡三大高桥。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子桥是2022年重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亭子桥在无锡东门外,无锡人一般把它叫做东门亭子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象征春天,所以,无锡的东门最早称为熙春门,现在那里还有条老街叫熙春街。

就在熙春街东头的古运河对岸,也就是亭子桥东堍,有古春场遗址。所谓“春场”,就是古代举行“打春”仪式的场所,又叫“祭春坛”。那什么是“打春”呢?根据古代的风俗,在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的“立春”前一日,各地要准备一条象征农事的土牛,这就是“春牛”,然后由扮演“勾芒神”的演员来鞭打春牛,表示春天来了,春耕要开始了,以此祝福当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所以鞭打“春牛”并不是真的要把耕牛打得满地跑,而是一种由地方官主持的祈祷丰年的仪式。这个仪式不仅地方上要举行,皇宫里也要举行,这充分说明古代包括皇帝在内,对于农业都是十分重视的。

【槐古大桥·绿锦亭】

各位来宾:前面那座桥叫槐古大桥,槐树的槐,古代的古。桥名不俗,富有诗意。大桥的右边,又点缀了那座飞檐翘角的“绿锦亭”,亭名由地名“绿塔路”和店名“景仓文华”的第一个字合成。当然,“绿锦”还形容古运河岸边的绿化带像锦缎一样美丽---它们是无锡古城的绿色“围脖”,或者说是翡翠项链,让无锡这座山水名城永葆青春。请大家注意大桥的左边,游船一过槐古大桥就能看到冷渎港口的兴隆桥,桥附近为中国纺织工业史上曾占有一席之地的业勤纱厂旧址。

【业勤纱厂旧址】

业勤纱厂兴办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是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家创办的第一家工厂。该厂占地将近一百亩,建厂总投资为24万银两,进口全套英国纺纱和动力设备,于1896年底正式开工生产。工厂规模纱锭10192锭,职工1100多名,日产“四海升平”牌棉纱1万余磅。十多年后,纱锭增至13832枚,是业勤纱厂的全盛时期。业勤纱厂的老板为杨艺芳、杨藕芳兄弟俩。他们出身名门望族,其先祖与北宋名将杨业,也就是杨老令公“杨家将”为近支同宗。约在13世纪20年代的南宋嘉定年间,宣义郎杨燧自浙江钱塘迁至无锡鸿山,他是杨氏迁锡的始祖。到了清道光年间,无锡杨氏鸿山寺头支的二十六世后裔杨菊仙,在甲辰年(1844年)乡试中,与合肥李鸿章一起考取举人。三年后在丁未科会试中,他们又是同榜进士。特别是在这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时,他俩分在同一号舍,而在首场考试后,李鸿章又偏偏得了病。杨菊仙为之料理汤药,悉心照料,使李鸿章能够坚持完成全部考试,并金榜题名。为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杨菊仙分配到山东肥城,以副厅级同知衔担任知县。十多年后就病逝在任上。李鸿章对于杨菊仙的遗属子女,应该说是相当关心的。杨氏兄弟先后入李鸿章幕,是深得李鸿章的信任和栽培的幕僚。兄长杨艺芳因军功成为赏赐头品顶戴的朝廷三品大员,弟弟杨藕芳后来受淮军将领。清政府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之邀,赴台即被委以“总办商务、洋务,兼办台湾开埠事宜”的重任,后一度担任台北道台。由于杨氏兄弟深受李鸿章洋务运动影响,久经历练,又有机会接触、了解西方先进的经济、科技和工业等等,因此在1895年他们以高级官员身份“下海”兴办企业后,便一举获得成功。

在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30年代,在杨氏兄弟“领头羊”的影响下,在无锡城乡特别是运河一带,近代民族工商业迅速崛起,自亭子桥到兴隆桥向南的羊腰湾一带,更是工厂林立。所谓在太湖可数七十二峰,在亭子桥可点七十二只烟囱。各位来宾,在近代,民族工商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先进的生产力。这里作为发祥地,留下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所以在古运河风貌带整治中,把这个景区命名为“熙春朝晖”。

【柴油机厂】

请看左面的柴油机厂。他的前身是无锡农具厂,始建于1943年,主要生产农用柴油机。新中国成立后,由无锡市军管会接管,成为无锡第一家国有企业。1953年划归农机部,改名无锡柴油机厂,现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集团无锡柴油机厂。

讲到农具厂,我们一定会联想到无锡不仅仅是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还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1956年,无锡东亭乡的农民兴办了“春雷造船厂”,它是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就像一声春雷,揭开了乡镇企业“春满江南”宏伟画卷的序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槐古亭·城墙驳岸·亲水步道】

请各位来宾往右面看,那座高高在上的“槐古亭”因为座落在槐古二村而得名。槐古二村是老居民小区,在这次运河整治中,对那些看上去硬邦邦的几何形房屋,注入黛瓦粉墙、枕河而居的传统元素,改善了老住户的居住条件,美化了居住环境,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在“槐古亭”下面,那一长条仿古“城墙”,可能已经引起了大家注意,它的实际功能是古运河的护坡驳岸,兼起防汛挡水墙的作用。那么把这段驳岸做成“城墙”式样,是不是有特定的人文内涵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据《无锡市志》记载:“唐天复二年(92022年),封杨行密为吴王,无锡是其东南边境,与吴越王钱缪常有争战,在城东、南、西加筑外郭,开顾桥门、新塘门、董家门3座偏门。”其中顾桥门就在今羊腰湾冷渎港口兴隆桥附近。因此这段“城墙”唤起了已经尘封1100多年的历史记忆,这种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再看城墙驳岸下面的亲水步道。在古运河整治过程中,因河道两岸不是道路就是房屋,所以只能把截污管道铺设在靠近河岸的河床之中。这样就在截污管道的上面,因地制宜建设亲水平台和亲水步道。正是由于步道的亲水性,可以让市民和旅游者在散步时领略古运河风貌带的美丽风光,并可与运河中的游船进行互动。所以说古运河风貌带不仅仅是生态绿道、文化廊道,还是让游人亲水的休闲步道和旅游黄金水道。也可以讲,古运河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文化建设工程,以及提升市民福祉水平、宜居水平的民生工程。

【高阳办学与市三中】

请大家注意古运河东岸,羊腰湾南头的无锡市第三中学,它的前身是无锡籍教育家高阳先生在1920年创办的私立 “无锡中学”。高阳,字践四,早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2022年留学美国,得文科硕士学位。回国后中学是他变卖家产历任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教授兼教务长。私立无锡后创办的。当年高阳“毁家办学”的义举,长期以来得到人们的敬仰和称颂。1928年至1943年,高阳又先后出任江苏省民众教育学院和广西大学校长,可说是桃李满天下。高阳用自己的行动,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妙光桥·船厂里】

各位来宾,前面那座从羊腰湾通往南禅寺妙光塔的桥梁,长40.9米,名妙光桥。它始建于1970年,原名跃进桥,经拓宽改造后,于2022年改名妙光桥。这座桥的式样比较古朴,又在桥栏杆的望柱上,雕刻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他们祝福着每位游人年年幸福、岁岁平安。

请大家往右面看,从妙光桥西堍沿古运河往西南走,原有一条长304米的老街巷,叫“船厂里”。明清时,无锡有杨、蒋、尤、徐、邵等“五姓造船世家”,这里是其中邵氏的造船、修船作坊所在地,也是他们聚族而居的世居之地。清乾隆二十四年即公元1759年,无锡造船业“五姓十三家”子弟,因为朝廷的诏书,去江宁、京口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镇江等地造船厂,建造一种名叫“沙唬”的炮船,以保护国家领海安全。无锡的这批造船工匠通过改变船身结构和用材,使造出的30条战船坚固抗震,解决了炮船在开炮时船身震裂、进水下沉的难题。据说还为此还获得了朝廷的“龙批”御牌。以该“五姓十三家”为无锡造船专业户。今天,船厂里虽然已荡然无存,但历史的记忆告诉我们:请不要忘记无锡的能工巧匠,他们曾为祖国的造船业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各位来宾,我们的游船现在来到了“丁”字交叉河口,如果游船向左拐,经跨塘桥去“清名桥历史街区”;如果向右,经阳春桥、宝塔桥,继续游览环城古运河的第六个景区——望湖熏风。

【清名桥历史街区(自跨塘桥、经金塘桥、大公桥、清名桥,至伯渎港口返程)的《导游词》,另行编写,自成篇章。】

【阳春桥·宝塔桥】

现在我们乘坐的游船右拐弯,将前往著名的“南门三景”。这里的河道比较狭窄,我们不妨把它比喻为“城市峡谷”,水之悠悠,别具情趣。

请看前面就是“阳春桥”。“阳春”表示南方。在明代,无锡南门外建有阳春桥,后来改名跨塘桥。而现在的这座阳春桥,则是2022年新建的单跨仿古拱桥。桥长6米、宽16米,里面是钢筋混凝土,“外包装”是花岗岩贴面,既方便了行人,又为古运河增添了古色古韵。

再前面的“宝塔桥”,始建于宋代,原来是木桥,历代多次重建,桥名也一变再变,先后命名为南津桥、渡僧桥、塔桥等,1972年拆除。现在的这座单孔石拱桥,是2022年5月重建的,晚上灯火一亮,倒映如月,十分漂亮。

各位来宾,游船现在驶向南长桥。它的右前方是南禅寺和妙光塔,左前方是望湖门和抚熏楼,城门对面是锡山驿和淘沙巷,他们合称为“南门三景”。下面,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南门三景”之南禅寺·妙光塔】

南禅寺,历史上曾号称“江南最胜丛林”,始建于南梁太清年间,即公元6世纪40年代后期,初名护国寺,后改名灵山寺、福圣禅院等,因地处无锡南门附近,俗称南禅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禅寺包括其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南禅寺既有辉煌,又经劫难,多次重建、重修。近代,在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中,曾多次遭受毁损。20世纪90年代,无锡市政府在原址0.85公顷范围内,恢复南禅寺和宗教活动。在寺院周围则兴建了商贸步行街市,“以市建寺,以寺兴市”,南禅寺商贸城人气越来越旺。

在大的寺院中,一般建有佛塔,妙光塔就是南禅寺的标志建筑。造塔的因缘是: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无锡常遭水患。某日,有异僧至南禅寺挂单,说有蛟龙在此兴风作浪,“宜建浮屠以镇之”,百姓方能安居乐业。为此,邑人朱承福和寺僧捐资募化,建塔镇蛟。至崇宁三年(112022年),宋徽宗赵佶赐塔名为“妙光塔”。该塔高43.3米,系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历经多次劫难。现存之塔,塔基仍为宋代原物,塔身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所重建。妙光塔在1926年、1980年都作过大修,1983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又作修葺。2022年11月1日,妙光塔回归南禅寺,随后启动重修工程,恢复塔刹原有形制。到了晚上,灯光亮起,耸立于半空中的妙光塔,宛如珍珠塔,佛光普照,令人神往。

【“南门三景”之望湖门·抚熏楼】

无锡老县城,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分别命名为熙春门、阳春门、梁溪门和莲蓉门。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王其勤率民筑城抗倭,四城门改名为靖海门、望湖门、试泉门和控江门。城门之名,引泉入湖、通江达海,又寓意河清海晏、人和年丰。其中南城门命名为“望湖门”,遥望太湖水光,极富想象力。城楼名抚熏楼,令人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1950年,望湖门和抚熏楼连同城墙一起拆除。2022年,在原址附近重建。恢复后的望湖门,城墙高7米,折合市制二丈一尺,与《无锡县志》记载的原城墙高度完全一致。而重建的抚熏楼,重檐飞角,端庄典雅,与南禅寺、妙光塔互为对景、东西呼应,已成为古运河风貌带的点睛之笔。

【“南门三景”之锡山驿·淘沙巷】

在南城门对岸的明代“锡山驿旧址”和明代进士龚勉的“首藩方岳坊”遗迹,现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驿站是古代传递官方文书和招待来往官员食宿或者换马的场所。而南门锡山驿是当时古运河岸边水陆驿道上的主驿站。既有为人而设的驿馆,又有饲养驿马的马厂。白天旗幡高悬,晚上天灯一串,人来马往,非常热闹。在古锡山驿之西,沿河为历史街区“淘沙巷”。传统的民居,幽曲的小巷,浸润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一直延伸至工人文化宫的滨河绿带,从游船上看过去独具审美情趣。

【无锡市工人文化宫】

各位来宾:左面那一片绿荫掩映下的建筑,就是无锡市工人文化宫。它建成开放于1954年2月2日,设有电影院、小剧场、文化厅、红旗厅、露天球场、图书馆、展览室等,占地总面积2.6万平方米,起初,文化宫只向工会会员开放,凭工会证和家属证入内活动,1958年后对全市人民开放。当时,工人文化宫对于丰富全市职工业余生活,培养群众文化艺术骨干,曾起过重要作用。因此,虽然时至今日群众文化生活已有很大的变化,但无锡百姓特别是老职工,对文化宫还是很有感情的。

文化宫对岸,原是无锡古教场旧址,它是清代无锡、金匮两县“试武童、练民壮”的场所。所谓试武童就是考武秀才,练民壮类似于军训。从某种意义讲,有点象今天的体育场。在教场北面,原有坐北朝南的阅武堂,堂之左还有点将台。每年霜降之日,两县的文武官员要来这里祭祀旗纛之神。

请大家注意,前面那座桥,原名文化宫桥,由于该桥是清扬路的起点,后来改名“清扬桥”,过了此桥,就进入了古运河风貌带的第七个景区——梁溪晓月。桥的西南堍,是老体育场改建的体育公园。

【体育公园】

各位来宾:文化宫与体育公园仅一桥之隔。体育公园的前身是无锡市人民体育场,它于1950年4月建成,占地13.3万平方米,可容纳10万多人,是当时苏南地区最大的运动场。上世纪50年代,先后在体育场内还先后建成田径场、灯光球场、儿童运动场、游泳池、射击场等。1973年3月又建成建筑面积4971平方米,观众席位4078个的体育馆。80年代初又建旱溜冰场和体育训练馆等。在该体育场内,先后举办过全国性的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举重等正式比赛,并多次接待外国体育团队,举行球类比赛。直至1993年3月5日位于无锡西郊的新体育场开工建造,第二年在新体育场举行江苏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后,这座老体育场举办正式比赛的 功能才逐渐淡化。1999年9月30日,以老体育场为基础,集休闲健身、体育锻炼和竞赛于一体的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公园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10.67公顷,其中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为古运河增添了一道充盈着力与美的绿色风景线。

说到体育场就必须讲到运动员。无锡人杰地灵,非但人文荟萃,体育运动也可圈可点。1936年,田径运动员张家夔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他是参加奥运会的无锡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融会世界冠军的无锡籍运动员有: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蔡振华、惠均,女子羽毛球运动员顾俊;在2022年北京奥运会上,江阴籍运动员陆春龙夺得蹦床比赛金牌;此外,宜兴小将丁俊辉,在世界级斯诺克球比赛中,智勇双全,迭创佳绩。他们为国争光,又是无锡人的骄傲。

【清真寺】

各位来宾:前面那座桥是“体育场桥”, 桥头右面有新月标志的阿拉伯风格白色建筑,是移建的无锡清真寺。早在清康熙五十七年,即公元172022年,就有回民从常州奔牛徙居无锡县陆区桥,这是无锡最早的穆斯林,也是迁居无锡聚族而居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到了1920年,南京回民蒋翰臣的儿子蒋寿山、孙子。蒋慕周根据先辈遗愿,捐资在东门外长庆路建清真寺,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7平方米。至20世纪末,在锡定居的回民将近2022人,往来无锡的穆斯林日益增多,原来清真寺已不敷使用。为此,无锡市政府根据广大穆斯林的意愿,核准在解放南路586号易址重建清真寺。重建工程始于1999年初,当年年底竣工。重建的清真寺占地949平方米,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清真寺内,礼拜大殿、讲经堂、尖塔、水房以及阿訇居室一应俱全,尽善尽美。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古运河畔绿化丛中的清真寺,就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

【振新纱厂旧址】

各位来宾:游船驶过体育场桥,左面的“振兴纱厂旧址”,现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家工厂是由著名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和荣瑞馨等人,在192022年集资创办的。工厂当时占地81亩,安装纱锭1.2万枚,日产棉纱22件。该厂在1937年底,被侵华日军烧毁了大部分厂房、设备,抗战胜利后重建并恢复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公私合营,改名为国棉四厂,它是无锡现存最早的一家棉纺织厂,是重要的工业遗产。目前,该厂已整体迁出,老厂房多数保存良好,特别是那座烟囱依然高高耸立,成为标志。规划将这处工业遗产作保护性整修,并利用原有厂房作为创意产业园区。

【西水关桥和西关古渡】

请大家往前面看,在学前街西头横跨古运河的那座大桥,是沿用古地名新建的 “西水关桥”。造桥处附近,原来是个老渡口,摆渡船一直摇到20世纪80年代方才完成其历史使命。今天,虽然这里造了桥,但“西关古渡”依然记忆着当年的历史掌故:在它的东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福成故居建筑群”;西对岸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茂新面粉厂旧址”;前头是被称为运河“地轴”的西水墩,墩上有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西水仙庙”,庙旁是古运河与梁溪河的分水口,梁溪河上架着“显应桥”。这几处地方,合成了文化的渊薮,可说是故事多多。

【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是近代著名外交家、文学家,曾出使西欧四国,所以薛福成的故居又称“钦使第”,俗称“薛家花园”。它位于原西水关的内侧,学前河在前面流过,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这里原是南宋礼部尚书、爱国诗人尤袤,以及明太子太保、寄畅园创始人秦金的住宅所在地。清光绪年间,被薛福成购得,并由他亲自规划,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的住宅花园。他巧妙突破封建时代对于官僚宅第的有关规定,但又不违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在建筑风格上,继承了古代江南民居的传统做法又有所突破,呈现出典型的近代特征。该建筑群整体分为一条中轴线和东西两翼,且花园和天井庭院面积超过建筑占地面积,是名副其实的薛家花园。经过1995年至2022年持续不断地整修,原汁原味的薛福成故居以“整旧如旧”对外开放,成为古运河畔一颗灿烂的“亮点”。

【茂新面粉厂旧址】

请大家注意西水关桥左面的“茂新面粉厂旧址”。该厂初名保新面粉厂,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192022年与别人合资创办的,后由荣氏兄弟独资经营。他们从四部磨面粉的法国进口石磨起家,发展为解放前中国民族工商业家的“首户”,对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茂新厂被日军炸毁。1946年由荣德生的四子荣毅仁主持修复,并担任厂长。在茂新厂的档案里,至今还保存着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茂新厂任职期间的工资单,以及当年使用过的办公桌椅。2022年茂新面粉厂停止生产,当年的制粉车间、麦仓、办公大楼等三大建筑以及许多机器设备,作为工业遗产被完整的保留下来。2022年在茂新面粉厂旧址内,开辟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无锡市规划展示馆”,它们各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西水墩·西水仙庙】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的游船正围绕“西水墩”前行。西水墩的面积十亩许,因曾是明太子太保秦金宅第的后花园,因此又叫“太保墩”。西水墩与我们开头讲到的黄埠墩,都是大运河无锡古航道的风水枢纽,黄埠墩是“天关”,西水墩是“地轴”。

到了明代末期,西水墩上开始建庙宇,祭祀明嘉靖年间抗倭殉难的何五路等三十六义士。后来这三十六义士附祀至南门外古运河畔王其勤祠堂——南水仙庙,而王其勤作为当年的无锡知县,同样以率民抗倭而著称。这样,西水墩上面的庙宇,就在清初顺治年间,改祀在明天启元年至四年担任无锡知县的水利专家刘五纬,他在任职无锡期间,治水有方,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所以被尊作水仙。由于南门外已有南水仙庙,因此西门附近的就称西水仙庙。该庙在清咸丰十年遭兵火烧毁,同治年间重建,光绪十五年由米商集资扩建,建筑面积达11300平方米。当年,每逢六月十一日西水仙生日,这里都要举办盛大庙会,庙里的内外戏台同时演戏酬神,运河里看戏的船只云集,那景象就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描写的那样,热闹非凡。2022年,无锡市政府斥资修复西水仙庙,并对西水墩进行绿化、美化,辟为无锡市文化馆。

【显应桥】

各位来宾:我们乘坐的游船驶到了西水墩的北面,请大家在这两条河流的分水口向里面看,只见梁溪河由此向西南缓缓流去,将流向蠡湖和太湖。那座架在梁溪河上的拱桥叫“显应桥”。这里地处“引湖流运”的水利枢纽位置,据说这里的梁溪河水流还可以振兴无锡文风,所以流传下来内容丰富的掌故传说。明代永乐年间,无锡县学教谕也就是当时的无锡县教育局长兼官学校长李湛,首倡无锡八景,这里定名为“梁溪晓月”,还用景名赋诗一首。请听:

西溪几曲环西城,城头斜月澹朝晴。

舍波光摇碧玉碎,银蟾影浸玻璃明。

双河北接流脉远,雉堞楼台眼中见。

三里桥东曙色分,微茫烟树连芳甸。

这首诗,也是今日古运河风貌带“四门八区”中,“梁溪晓月”景区的文脉传承点,过了前面那座“显应桥”,我们将驶入第八个景区——旧城怀古。

【五爱家园·日晖巷】

请各位来宾向运河西岸看,这里原来是古老的棚下街和鱼行街。从老地名中,不难想像出这里原来的面貌。21世纪初,结合低洼地改造,在拆迁旧房后,建造了15万平方米的“五爱家园”,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与五爱家园隔河相对的是日晖巷历史街区。这里保留着一片传统民居,原名“石灰巷”,1974年按谐音改名“日晖巷”,在这小巷的两侧,原有老茶楼、酱园槽坊和小转盘楼居民住宅等。呈现出老城区传统街巷的宁静和朴实。曾被赞誉为最能体现古运河人家风情的原生态、原结构的历史街区。

【人民桥】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穿过的这座桥,老百姓习惯称为西门桥。1958年,开辟横贯无锡古城东西向的主干道“人民路”时,桥梁随之拓宽,桥随路名,称“人民桥”。西门桥原来的桥址,还要在北面一点,它是无锡老西门前面的桥梁,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宋、元、明、清时,多次重建,原名梁溪桥、清溪桥、梁清桥等,俗称“西门吊桥”。桥之西,原有“五里街”通往惠山。清诗人秦瀛有《竹枝词》道:“三月花开五里街,女郎踏花红绣鞋,鞋边双双飞蛱蝶,扑去又来头上钗。”诗后原注:“惠山绮塍胜街,元明间最繁盛。谣曰: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民国时,西门桥南移到现址。五里街也渐渐淡出视线,现仅剩惠山直街一小段,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西直街小区】

请大家再往西面看,这里“西直街小区”的居民住宅楼,经过2022年“穿衣戴帽”改造后,江南民居“黛瓦粉墙绿杨柳”的传统风貌又回归古运河畔。此情此景,令人倍感亲切。大家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积淀。古运河沿岸建筑,则是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古朴风貌的直接体现。所以这种结合古运河风貌整治,使“老新村得实惠,新社区得美景”的做法,就像展示了一幅人水和谐、盛世宜居的美丽图画,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更给人以心灵的感动。

【老西门旧址·永定桥】

请大家往右面看,这里是复兴路路口。原是无锡老西门的城门所在地。而我们现在经过的这段河道,早先是梁溪河的一部分,后来作为护城河,所以无锡老西门原名“梁溪门”。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这河道又确定为运河航道,城门之名也改为“试泉门”。从城门向东走,不远处就是古代的无锡县衙,说起它,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第九十三回中,就提到了无锡县衙。故事是这样编的:宋江率部南征方腊时,黑旋风李逵首先攻进了无锡北门,大刀关胜随即占领无锡县衙,然后宋江在此出榜安民。当然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史无记载,姑妄听之而已。

但从上面所讲,可知这段古运河与无锡古城的关系最为密切,资格也最老,遥想悠悠往事,坐在这无锡县衙中的历代父母官中,也有几多豪杰。例如:唐代大历年间的无锡县令敬澄,利用业余时间开闸了天下第二泉,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熙宁朝的无锡县令? 千之是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友,他曾在西水墩附近率民修建堤坝,用龙骨水车车水,通过梁溪河,引来太湖水,以湖济运,取得了当年抗旱斗争的胜利。再如明代的王其勤和刘五纬,一位是保境安民的抗倭英雄,一位是兴修水利的专家型领导。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为每人造了一座至今尚存的庙堂。清康熙年间的无锡知县吴兴祚,后在福建担任副省级按察使期间,为施琅平定台湾,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最终升任云贵总督,成为“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一方封疆大吏。而光绪年间的无锡知县廖纶,是位书法家,他在鼋头渚写下“包孕吴越”四个大字,为鼋头渚今天成为无锡著名旅游品牌打下了最初的人文基础。

各位来宾,前面已到“永定桥”,桥堍的那块绿地,古称“小尖”,穿过桥洞,我们又回到古运河风貌带的第二个景区——北塘米市。

【四河八岸水景苑】

各位来宾:京杭大运河的苏南运河,支流众多,河网交叉,呈现一派秀美的江南水乡风情。而此时此刻我们经过的四河八岸水景苑,就是这种水环境的典型代表。所谓“四河”指古运河、茅泾浜、横浜和酱园浜。这里原来还有一条游山船浜,是无锡古代旅游发祥地,清乾隆进士杨莲趺特意为此作了一首《竹枝词》:“傍郭游船一道长,开窗先见踏船娘。银泥胜子宜春贴,隔岁辛盘细细尝。”这里又是大运河进入无锡古城区的北入口,历来人气很旺。范围内原有两条南北走向的老街巷:一条叫“横浜里”,一条叫“石铺头”;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就叫“茅泾浜”。这三条老街巷都是由粉墙黛瓦、排门木窗的民居和小商铺构成,独具“四河交会,八岸辐辏,街市滨水,人家枕河”的景观特色。为这里恢复民族形式的休闲型的水街河市,提供了直接依据。

【江尖渚上团团转】

各位来宾:我们刚上船游览古运河时,是从这座“江尖渚”小岛东侧经过的,现在我们绕到了它的西侧。由于过去江尖渚周围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不少又是大船和帆船,为了航行方便,所以环绕整个江尖渚一周,没有一座桥梁,往返江尖渚只能靠摆渡船。为此衍生出“江尖渚上团团转”这条无锡特有的谚语。关于该谚语的出处,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流传最广的是孝子寻母的故事。据清乾隆年间出版的《锡金识小录》记载:有一江西孝子,带着养母,辗转千里来无锡寻找生母,在江尖渚一时找不到摆渡船,环渚而呼,急的团团转。民国时,戏剧家周贻白据此写了一首《竹枝词》:“隔水呼娘娘不应,江尖渚上四无凭,劝君莫笑团团转,孝子寻母血泪凝。”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德,自有它的积极意义。

由于江尖渚四面环水,地势又低,所以过去一下大雨,就容易造成水淹。为此在2022年结合低洼地改造,搬迁岛上居民421家,对原有建筑除建于1922年的“纸业公会旧址”保留下来,并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外,其他的全部拆除。岛上大量填土,建造以生态绿化为主的江尖公园。该公园在2022年10月30日建成开放,占地面积约4公顷,有“天然氧吧”之称,颇得市民好评。

【运河公园游船码头】

各位来宾:我们已一路平安,一路愉快地回到了游船始发站——运河公园码头。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注意安全,有次序的上岸。欢迎各位来宾下次再来。谢谢大家!

第2篇 无锡古运河全线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江南水乡城市——无锡!

小徐今天带大家走的是一条比较特殊的水上线路——古运河!希望大家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落入水中,否则,我们中午就多了一道菜----“落汤鸡”哦:)

无锡古运河隶属于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其由无锡西北面五牧流入,穿城而过,至望亭流出无锡境,全长 40.8公里。由于古代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这里舟楫如梭,故而被称为“黄金水道”,它也是无锡最主要的一条河道。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把京杭大运河来介绍一下了:中国有四条龙,长江、黄河、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前两者是大自然赋予的,后两者是人工创造的奇迹。京杭大运河是全世界人工运河中最长的,其全长1794公里,北起北京通县,南至杭州,穿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其中,据说开挖得最早的一段就是泊渎河,是32xx年前吴泰伯带领当地人开挖的。25xx年前,吴王夫差为了伐齐又开挖了邗沟,14xx年前,隋炀帝开凿了江南运河,公元1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至此,其成为了我国古代运输的一条生命线。

而无锡段运河是至今为止保留最完好的一段。现今南禅寺一带近1公里的水弄堂曾让许多艺术家和考古学家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因为其他地方的古运河基本已经没有水上的历史景物了,唯独这里还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和许多历史古迹!

好了,现在我们的船来到了一片宽阔的水面,这里三河交汇,原本就是一个湖,叫做“芙蓉湖”,又叫“无锡湖”,古代此湖有15300顷,也就是现在太湖的三分之一左右,处在无锡、江阴、武进三县境。后随着人类的围垦和自然的淤塞,此湖面积越来越小,到清末就只是一个小湖了,但这里还是留下了许多古迹,包括前面的黄埠墩和蓉湖庄。

水面上高高架着一座大桥,叫做“吴桥”,这里原来没有大桥,明清时期这里是水上运输中心,旁边就是渡口,因众人争渡,经常有人落水,于是有位富商,叫吴梓敬的,出了27000两白银,仿上海的外白渡桥而建造了一座铜铁大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此桥命名“吴桥”。吴梓敬,安徽人,清同治、宣统年间在无锡、上海都开有丝厂,所以他每年都要来无锡,后病逝于上海,但是他对无锡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此桥一直到1965年改建时,才拆除了铁梁,称“解放桥”,但1982年又恢复了原名,现桥是1993年改建的,还获得了建设部是“鲁班奖”。其实这附近除了吴桥,还有三里桥和莲蓉桥,名字有三个,桥却有四个哦!因为三里桥有两座啊!

大家旁边的这个四面环水的孤岛,便是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治理芙蓉湖时留下的遗址----黄埠墩。无锡人把古运河比做一条龙,这里就是龙头,据说它原来还会随着水涨而抬高、水落而降低呢!其又名小金山,面积仅220平方米,但历史上却有两位皇帝、三个宰相、一个青天来过此地。战国时期春申君封于江东,在在此治理芙蓉湖,兴修水利,而黄埠墩也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另一位是无锡宰相李绅,著名的《悯农》时就是他创作的,诗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至今都为众人吟赞。还有一位就是南宋的丞相文天祥,当年他被派去元军营中谈判,被主和派出卖,遭元军拘留,押送文天祥回大都时路经无锡,就把他关押在此墩之上,两岸的老百姓跪泪哭送,文天祥也作了《过无锡》诗一首;一位青天就是明代的海瑞,他在黄埠墩上还写下了“玩山临水第一楼”的匾额。两位皇帝就是六下江南的康熙和乾隆了。乾隆还在颐和园的南湖中仿造了一个“凤凰墩”,可惜现在已经没有了,他还写下了“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的诗句。因为它的神奇,所以无锡人把它认为是无锡的“天关”所在。

这里就是著名的三里桥米市,叫三里桥,其实有两座桥,一座在吴桥下面的新三里桥,一座是左手边的老三里桥,所以三名四桥。据说从老三里桥到老北门正好三里故名之。无锡为鱼米之乡,水运便捷,与湖南长沙、安徽芜湖、江西九江并称“中国四大米市”,而无锡居其首。原先无锡米市分八段,三里桥米市是当中最热闹最繁忙的,但是现在已经逐步被新村所代替了,当年众多的粮船,热闹的粮行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三里桥米市却是无锡历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当年这旁边还有幢漂亮的“芙蓉楼”,它不但是品茶和吃早点的场所,也是粮行、客商们谈生意的地方,可以说是当年的“粮食交易中心”。

前面这座高大的桥下面有个大岛,无锡人叫“江尖渚”,古运河到这里就分为两流:一流向东,一流向南,与梁溪河交汇。梁溪也是无锡的别称,因东汉名士梁鸿与其妻孟光曾隐居在无锡铁山而得名。这江尖渚上原堆放了许多坛坛罐罐和大缸,堆得又高又尖,故名“缸尖”,无锡话“江”和“缸”同音。这里的陶器铺特多,而进入江尖要么摆渡,要么穿街过巷,故而有“江尖渚上团团转”的说法。古代每逢七月三十,这里的人们就会在水中放上塔灯,以纪念元末起义领袖之一吴王张士诚。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习俗了,岛上也改建成一个免费的公园了。

过江尖渚不远就到了无锡的西门了。运河上的这座桥叫“人民桥”。一听就很有革命性,但据说这是无锡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桥。桥下原有条古街,前面是街道,后面是河道,街面上都用遮阳挡雨的凉棚连接着,故名“棚下街”。这里原本是无锡的粮仓所在哦,不过现在已经是漂亮的五爱家园小区了。

不远处还有条街,叫“日晖巷”,其实原来叫“石灰巷”,因巷内都堆放着石灰而名,但名字不雅,才用谐音改做“日晖巷”。这里原先也是店铺林立,非常热闹的。

前面又出现了一个小岛,叫“西水墩”。这里是无锡的“地轴”,和“天关”黄埠墩相互呼应。原先是明代五部尚书秦金的别墅所在,所以又叫“太保墩”。后来明代无锡知县刘五纬为民办好事、洗冤案、兴水利,并且为了治理水患而倾家荡产,却遭受不白之冤,无锡人为了感谢他,而在此建庙祭祀,封他为“西水仙”,所以叫“西水墩”。现在已经改造成江心公园和展览馆了。上面还有个戏台,分内外两面,外面演戏是给渔民老百姓看的,里面是演给“水仙老爷”看的。

此墩旁有一廊桥与一边的茂新面粉厂相连。所以我们无锡早就有廊桥了。旁边的茂新面粉厂是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德生等人于19xx年创办的,原名叫“保兴面粉厂”。这里生产的兵船牌面粉曾享誉全国。我祖父也曾是这个厂的工人。这里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的一个缩影。虽然这里已经停产,但是已经建成了我市的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记载了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非常值得一看。

河的对面是薛福成故居。薛福成是我国清末出使欧洲四国的大使,同时他也是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儿子薛南溟就是无锡第一届商会会长。他的家占地很大,在无锡有“薛半城”之说。现在无锡市政府已经修复了这个故居。

大家左手边就是无锡市政府所在地,无锡市政府不是什么高楼大厦,而是一个宅院,位于无锡市中心东南边,也很有特色。

前面大家看到的宝塔叫做“妙光塔”,下面的寺庙就是南禅寺。寺庙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初名“护国寺”,到北宋年间改称南禅寺。无锡史书上记载:梁溪十大刹,首惠山,次南禅。而那座高高的妙光塔始建于北宋。相传当年这里有巨蛟伏于水中,每天会出来兴风作浪,老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异僧经过此地,说应建浮屠(即宝塔)以镇之。后来就建了此七级塔,据说建成后塔上曾放异光,宋徽宗赵佶便命名“妙光塔”了。现存的宝塔建于明正统年间,后遭大火,1926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出资1000元重新修整。当年修复时据说还有工匠在上面看见一条大白蛇呢!塔高 43.3米,是南禅寺的代表,现在这里已经改造成了步行街,非常热闹,大家晚上可以来逛逛啊!

船一个转弯就是著名的“水弄堂”了。前年有许多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来考察后,说整个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其他地方都已经没有什么了,只有无锡的南禅寺到清明桥这不到一公里的水道还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特色了,这里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是值得保护和开发的宝贝啊!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桥就是清明桥,位于古运河和伯渎河的交汇之处。原名清宁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秦耀的两个儿子秦太清和清太宁捐资建造的,所以叫清宁桥。后在清道光年间为避道光帝的名讳(冥宁)而改名清明桥的。其为单孔石拱桥,长43.3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由花岗岩堆砌而成,因地势原因,东西阶数不同。桥拱靠各块拱石挤紧而形成一个完美的桥拱,堪称一绝。当年日本作词作曲家就为它写了一首美丽的歌《清明桥》,清明桥的美是一种宁静的美,需要你自己去细细品位!

过清明桥就是伯渎河,这里是殷商末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古国后,为了灌溉排洪而带领当地老百姓开凿的第一条人工河流,已经有3200多年历史了,现在这里也是无锡古运河的代表景点。

河边的这条路叫“大窖路”,是无锡开窖烧砖的地方。明朝曾盛极一时,由于这里的土质黏性好,烧出的砖不易碎,所以连北京故宫太和殿地面的“金砖”也是在这里烧制的。现在这里还保留着十几个古老的砖窑。相传当年朱元璋与刘伯温乔装打扮来到无锡,看到这里山名九龙,泉有十八,景色秀丽,认为这里会有帝王将相出世,故而破坏了这里的龙脉,挖了龙肉(也就是惠山泥),用来做惠山泥人,或者用来烧制砖瓦,这样从今以后无锡就出不了千军万马,只能出千砖万瓦了。现在,这里还有无锡最后的一条渡船,两毛钱可以摆个渡啊!

而砖窑中还发现了纪念刺客专诸的专诸塔,当年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知道他爱吃鱼,就躲在这里专心学习烧鱼技术,后来出名了,公子光特意让他把一柄鱼肠剑藏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而他自己也被吴王僚的卫兵杀死了。但是他却留下了一世英名和烩鱼技术,我们的船菜当中的鱼就有许多烧法,中午大家品尝一下啊!

南长街不远处就是南水仙庙,前面已经看过西水仙庙了。这里祭祀的是清代无锡的知县王其勤。他为无锡筑城抗击倭寇,使得无锡城得以保全,他带领人们建筑的城墙到解放后都完好无损,直至1956年才拆了修建了内城环路——解放路,所以他对无锡也是功不可没的。

好啦,各位朋友,基本上小徐带大家把无锡水上古运河的风景都浏览结束了,希望这里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和古老的传说能够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也希望大家今后有空再来江南水乡无锡游玩,谢谢您的光临!

第3篇 杭州古运河导游词范文

杭州古运河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江南水乡城市——无锡!

小徐今天带大家走的是一条比较特殊的水上线路——古运河!希望大家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落入水中,否则,我们中午就多了一道菜----“落汤鸡”哦:)

无锡古运河隶属于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其由无锡西北面五牧流入,穿城而过,至望亭流出无锡境,全长 40.8公里。由于古代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这里舟楫如梭,故而被称为“黄金水道”,它也是无锡最主要的一条河道。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把京杭大运河来介绍一下了:中国有四条龙,长江、黄河、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前两者是大自然赋予的,后两者是人工创造的奇迹。京杭大运河是全世界人工运河中最长的,其全长1794公里,北起北京通县,南至杭州,穿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其中,据说开挖得最早的一段就是泊渎河,是3200年前吴泰伯带领当地人开挖的。2500年前,吴王夫差为了伐齐又开挖了邗沟,1400年前,隋炀帝开凿了江南运河,公元1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至此,其成为了我国古代运输的一条生命线。

而无锡段运河是至今为止保留最完好的一段。现今南禅寺一带近1公里的水弄堂曾让许多艺术家和考古学家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因为其他地方的古运河基本已经没有水上的历史景物了,唯独这里还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和许多历史古迹!

好了,现在我们的船来到了一片宽阔的水面,这里三河交汇,原本就是一个湖,叫做“芙蓉湖”,又叫“无锡湖”,古代此湖有15300顷,也就是现在太湖的三分之一左右,处在无锡、江阴、武进三县境。后随着人类的围垦和自然的淤塞,此湖面积越来越小,到清末就只是一个小湖了,但这里还是留下了许多古迹,包括前面的黄埠墩和蓉湖庄。

水面上高高架着一座大桥,叫做“吴桥”,这里原来没有大桥,明清时期这里是水上运输中心,旁边就是渡口,因众人争渡,经常有人落水,于是有位富商,叫吴梓敬的,出了27000两白银,仿上海的外白渡桥而建造了一座铜铁大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此桥命名“吴桥”。吴梓敬,安徽人,清同治、宣统年间在无锡、上海都开有丝厂,所以他每年都要来无锡,后病逝于上海,但是他对无锡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此桥一直到1965年改建时,才拆除了铁梁,称“解放桥”,但1982年又恢复了原名,现桥是1993年改建的,还获得了建设部是“鲁班奖”。其实这附近除了吴桥,还有三里桥和莲蓉桥,名字有三个,桥却有四个哦!因为三里桥有两座啊!

大家旁边的这个四面环水的孤岛,便是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治理芙蓉湖时留下的遗址----黄埠墩。无锡人把古运河比做一条龙,这里就是龙头,据说它原来还会随着水涨而抬高、水落而降低呢!其又名小金山,面积仅220平方米,但历史上却有两位皇帝、三个宰相、一个青天来过此地。战国时期春申君封于江东,在在此治理芙蓉湖,兴修水利,而黄埠墩也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另一位是无锡宰相李绅,著名的《悯农》时就是他创作的,诗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至今都为众人吟赞。

还有一位就是南宋的丞相文天祥,当年他被派去元军营中谈判,被主和派出卖,遭元军拘留,押送文天祥回大都时路经无锡,就把他关押在此墩之上,两岸的老百姓跪泪哭送,文天祥也作了《过无锡》诗一首;一位青天就是明代的海瑞,他在黄埠墩上还写下了“玩山临水第一楼”的匾额。两位皇帝就是六下江南的康熙和乾隆了。乾隆还在颐和园的南湖中仿造了一个“凤凰墩”,可惜现在已经没有了,他还写下了“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的诗句。因为它的神奇,所以无锡人把它认为是无锡的“天关”所在。

这里就是著名的三里桥米市,叫三里桥,其实有两座桥,一座在吴桥下面的新三里桥,一座是左手边的老三里桥,所以三名四桥。据说从老三里桥到老北门正好三里故名之。无锡为鱼米之乡,水运便捷,与湖南长沙、安徽芜湖、江西九江并称“中国四大米市”,而无锡居其首。原先无锡米市分八段,三里桥米市是当中最热闹最繁忙的,但是现在已经逐步被新村所代替了,当年众多的粮船,热闹的粮行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三里桥米市却是无锡历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当年这旁边还有幢漂亮的“芙蓉楼”,它不但是品茶和吃早点的场所,也是粮行、客商们谈生意的地方,可以说是当年的“粮食交易中心”。

前面这座高大的桥下面有个大岛,无锡人叫“江尖渚”,古运河到这里就分为两流:一流向东,一流向南,与梁溪河交汇。梁溪也是无锡的别称,因东汉名士梁鸿与其妻孟光曾隐居在无锡铁山而得名。这江尖渚上原堆放了许多坛坛罐罐和大缸,堆得又高又尖,故名“缸尖”,无锡话“江”和“缸”同音。这里的陶器铺特多,而进入江尖要么摆渡,要么穿街过巷,故而有“江尖渚上团团转”的说法。古代每逢七月三十,这里的人们就会在水中放上塔灯,以纪念元末起义领袖之一吴王张士诚。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习俗了,岛上也改建成一个免费的公园了。

过江尖渚不远就到了无锡的西门了。运河上的这座桥叫“人民桥”。一听就很有革命性,但据说这是无锡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桥。桥下原有条古街,前面是街道,后面是河道,街面上都用遮阳挡雨的凉棚连接着,故名“棚下街”。这里原本是无锡的粮仓所在哦,不过现在已经是漂亮的五爱家园小区了。

不远处还有条街,叫“日晖巷”,其实原来叫“石灰巷”,因巷内都堆放着石灰而名,但名字不雅,才用谐音改做“日晖巷”。这里原先也是店铺林立,非常热闹的。

前面又出现了一个小岛,叫“西水墩”。这里是无锡的“地轴”,和“天关”黄埠墩相互呼应。原先是明代五部尚书秦金的别墅所在,所以又叫“太保墩”。后来明代无锡知县刘五纬为民办好事、洗冤案、兴水利,并且为了治理水患而倾家荡产,却遭受不白之冤,无锡人为了感谢他,而在此建庙祭祀,封他为“西水仙”,所以叫“西水墩”。现在已经改造成江心公园和展览馆了。上面还有个戏台,分内外两面,外面演戏是给渔民老百姓看的,里面是演给“水仙老爷”看的。

此墩旁有一廊桥与一边的茂新面粉厂相连。所以我们无锡早就有廊桥了。旁边的茂新面粉厂是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德生等人于1900年创办的,原名叫“保兴面粉厂”。这里生产的兵船牌面粉曾享誉全国。我祖父也曾是这个厂的工人。这里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的一个缩影。虽然这里已经停产,但是已经建成了我市的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记载了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非常值得一看。

河的对面是薛福成故居。薛福成是我国清末出使欧洲四国的大使,同时他也是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儿子薛南溟就是无锡第一届商会会长。他的家占地很大,在无锡有“薛半城”之说。现在无锡市政府已经修复了这个故居。

第4篇 无锡环城古运河导游词

【游船码头·春申号】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十分荣幸与大家一起乘坐春申号游船游览无锡环城古运河。

春申号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战国后期的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公元前248年,黄歇的封地从淮北改为江东,也就是今天的苏南一带,辖52城,首府设在故吴墟,而今天的苏州、无锡都称故吴墟。当时无锡的北部有个无锡湖,又称芙蓉湖,我们这里所在的地方原来就是芙蓉湖的水面。根据记载,黄歇在无锡湖兴修水利,在湖边修建了驳岸,规范了运河在芙蓉湖中的航道。为了纪念第一个治理无锡湖的功臣,我们就把游船定名为春申号。

刚才我们讲到的无锡湖中的运河航道,是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95年开辟的,属“古吴水”一部分。它的历史比黄歇治湖要早将近三百年。此后,隋炀皇帝开挖大运河,元代贯通今日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当时在苏南境内的航道都是利用的“古吴水”。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大运河无锡航道的长度是83里,折合41.5公里,与今天无锡境内大运河的长度是一致的。而今天我们游览的城区古运河长度为11公里,其中环城段9.6公里。所走的线路,就是按照当年乾隆皇家船队的航线设计的。

【江尖公园(东侧河道)】

大家现在看到的大桥是江尖大桥,绿树成荫的地方就是江尖公园。江尖又叫缸尖,因为自古这里就是买卖缸、甏等陶器的宜兴窑器市场。而无锡话中的“缸”和“江”是同一个发音,都读成“gang”。所以在无锡话中不论是读“江尖”还是读“缸尖”都是没有问题的。

当时因为缸多,为了节省堆放场地,就把那些大缸叠成“金字塔”。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晚上,店家都在陶缸“金字塔”上,用油坊提供的油脚,点燃棉纱或灯草,形成蔚为壮观的一座座“塔灯”,据说是为了纪念元末义军领袖吴王张士诚。“七月三十江尖渚上看塔灯”是当年无锡重要的民俗活动。与端午节“芙蓉竞渡”赛龙舟同样热闹。

江尖又是当年无锡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乾隆进士杨莲跌有诗道:“万斛龙骧衔尾开,樯乌樯燕喜徘徊。蜀山窑器名泉酒,个个船来买一回。”诗后原注:“粮艘北上,必集湖尖,置买义兴窑器及惠泉名酒。”湖尖就是江尖,惠泉名酒就是惠泉酒。早在北宋时,著名书法家米芾在赠友人的诗中就有“懒倾惠泉酒”之句,由此可知惠泉酒已有10xx年的历史了。它是用雪白的糯米和清白的二泉水酿制成的乳白色的糯米酒,所以又叫惠泉三白酒。当时无锡惠泉酒以江尖出产的最好。与杨莲趺差不多同时代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六回和第六十二回中都提到过惠泉酒。其中六十二回写贾宝玉过生日时喝的酒中就有惠泉酒。宝玉有个丫鬟叫芳官,她告诉宝玉道:“我先在家里时,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上面说到,惠泉酒以江尖出产的最好。那么,芳官说的“好惠泉酒”是不是就是从江尖买的呢?这个问题还是要请各位来宾自己去研究吧。

【莲蓉桥】

各位来宾:运河游览包括八个景区,前面我们已游过蓉湖溯源,北塘米市两个景区。游船一过莲蓉桥,就进入莲蓉烟雨景区。请大家注意,前方的这座桥就是莲蓉桥。莲蓉桥原来是石拱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这座桥在当时是无锡最大的桥,所以又叫大桥。它的桥堍一带,无锡话就叫“大桥下”,它是无锡古代的中心商务区。无锡自古以四大码头著称,包括米市米码头,土布布码头,丝市丝码头、还有钱庄、银行钱码头。“大桥下”是四大码头的发源地之一。请各位来宾往左边看,建于1899年的钱丝两业公所旧址、建于19xx年的中国银行无锡分行旧址,就是丝码头和钱码头最好的历史见证。

两个旧址所在的这个地方,老地名叫竹场巷。它的得名是因为从明代开始,这里就开了很多的竹器店。竹场巷曾经是近代无锡的金融一条街。巷子里有多家钱庄和银行,有“小华尔街”之称,在沪宁线一带十分有名。原是所谓的纸醉金迷之地。但在xx年,这里拆掉了许多老房子,建成“中大颐和湾”小区,竹场巷从此消失。xx年运河整治时,恢复了部分街景。在今天的巷子里,有一幅石刻的《莲蓉烟雨图》反映了当年“大桥下”的商业繁华景象。

【涵碧亭·通汇桥·涵翠亭】

各位来宾:在运河转弯处左角的那座亭子叫“涵碧亭”;过了“通汇桥”在运河又一个转弯处的右边,还有一座“涵翠亭”。在建造颐和湾小区时,沿河留出了20米宽的绿化带,经过xx年的整治,成为了绿化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景观带。涵碧和涵翠,是对运河整治后“水清岸绿”的一种赞美。

刚在我们穿过的那座桥,叫“通汇桥”,这是xx年重建的新桥;而原来的老桥,是由无锡近代著名工商业家祝大椿在1918年捐资建造的。当时无锡有好几位大老板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修桥、铺路、办学堂、造园林、保护文物古迹,热爱家乡,蔚然成风,在社会上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他们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事业越来越发达。“好心有好报”这句老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古税卡遗址·亮坝桥·思古亭】

请大家往左边看,这里从清代初期开始,就是官府设卡收税的地方,在当时叫做“厘卡”。凡是过往的货船,都要按照货物价值抽取税金,当然漕运船除外。由于每天12个时辰、24个小时,税务人员都需要蹲守收税,一到晚上便灯火通明,所以这个地方的老地名就叫做“亮坝”。民国初期,税卡撤销,亮坝挖通,改建桥梁。请看,前面的那座桥,就是“亮坝桥”。xx年又在税卡遗址建造了这座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作为对于历史的一种追忆。

前面左拐角处那座亭子叫“思古亭”。亭子的得名,与这里的老地名有关。在古代,这里是一片沼泽地,芦苇丛生,明清时就叫做“黄天荡”。后来在此挖了“转水河”(北新河),河道环绕的村庄,形如荷叶,就叫“荷叶村”。由于无锡是水乡,当时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是船,无锡造船业相当发达,荷叶村周围就成了造船基地,留下老地名“大厂里”、“小厂里”。仅仅这些老地名,使我们在思古亭就可以发思古之幽情。

【鉴古亭·古画廊】

请大家往左面看,在泰山饭店前面的那座四方亭叫“鉴古亭”,鉴是鉴赏的鉴。这个亭子有道路通往“古画廊”,廊子里镶嵌三幅明清古画的线刻青石碑。我们从船上看过去,这些碑刻线条遒劲,灵性飞动,黑白分明,十分抢眼。这三通碑刻的第一幅,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赏赐给惠山寺的《溪山渔隐图》。这幅画的作者是明初无锡大画家王绂,图上还有明代苏州状元吴宽撰书的图跋,此图后来成为宫廷藏品。乾隆皇帝把这幅图赏赐给惠山寺的时候,在图上题写了御诗,与乾隆年龄相同的无锡宰相嵇璜则题了和诗。所以有人把这幅画称之为“四绝”。

第二幅画是乾隆下江南经过无锡时的路程图,这幅画在乾隆年间编写的《南巡盛典》中可以查到。图中的大运河无锡航道,今天还基本保持原样不变,也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游览的古运河。

第三幅画是乾隆年间无锡画家秦仪画的《芙蓉湖图》,此图创作于1788年。从黄埠墩画起,中间画江尖渚,也就是今天的江尖公园,接着画横浜、游山船浜、小尖,一直画到西门。这幅画留下了当年珍贵的历史资料,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黄鹄号轮船】

请大家向右边看,这里停着一艘式样古朴,装着“明轮”的木质轮船。对于明轮,大家觉得比较稀罕,其实它的作用相当于螺旋桨,用来驱动轮船。这条船,名叫“黄鹄号”,但真正的黄鹄号建造于清同治四年,也就是公元1865年。它是中国第一艘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轮船,它的设计、制造者是无锡人徐寿、徐建寅父子和大数学家华蘅芳。当时他们奉曾国藩之命建造轮船,据说造船资金是曾国藩用自己工资支付的。船名由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命名。“黄”表示中国,“鹄”就是天鹅,船名包涵着赞美之意。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鹄号”,是xx年按原样1:1复制的。放在这里是为了纪念无锡先贤的业绩,又是无锡人的骄傲。

【工运桥】

前面这座桥,是无锡地界上很有名的“工运桥”,又叫“大洋桥”。无锡在19xx年建成了火车站以后,为了改善火车站到老县城的交通,19xx年在原来的老渡口建造了一座大木桥,叫通运桥,但木桥容易损坏。1926年5月下旬,无锡2万多名缫丝女工举行同盟总罢工,游行队伍经过工运桥时,与警察发生冲突,桥栏被挤断,好多女工跌入河中。为此在1927年10月,无锡丝厂、纱厂的女工响应同业工会倡议,每人捐出两天的工资,作为重造这座桥梁的资金。后来,厂方、火车站和地方当局也拿出部分经费,于1928年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桥梁,当时因为这座桥梁主要是工人捐资建造的,所以就命名为工运桥,又因为当时把水泥叫做“洋灰”,这座桥就俗称大洋桥。

【站前灯火-样板段】

过了工运桥,我们就进入了古运河风貌带的第四个景区——站前灯火。该景区自工运桥到高墩桥段的河道长度将近600米。在xx年启动建设古运河风貌带时,这里被确定为样板段。建造了问津、问澜两个水阁,流辉、浣月两个水亭,还改造了飞虹、翔虹两座从站前广场通往站前商贸城的景观步行桥。从这些建筑的名称中,我们可以想象,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水景之美,夜色之美,特别是流光溢彩的灯火之美。真是天上的星,地上的灯,银河里的星星,运河里的灯,它们交相辉映,造就了天上人间的美景。

请大家看左边画廊里的浮雕长卷,这幅画名叫《古运河梁溪风情图》,图卷长达61米,描绘了近代无锡古运河沿岸景色,被赞喻为无锡的《清明上河图》。大家看,它在水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漂亮。

请大家再往右边看,那一座城门叫光复门。无锡原来就有4座城门,东南西北各1座。火车站建成后,为了改善交通,又在无锡城的东北角开辟了光复门。光复门开辟于19xx年,当时民国成立,中华光复,所以取名“光复门”。光复门的原址在今天的“国联广场”附近,1950年被拆除。现在的光复门,是作为文化标志于xx年在这里易址重建的。

光复门两侧有诗碑79块,内容包括自商代末期到元代106位诗人歌颂无锡的风景诗180多首。这些诗的内容很丰富,感情很真挚,充分表达了古代诗人对无锡风物的热爱。今天我们把这些优美的诗篇展示出来,是为了弘扬无锡特色文化,也可以说是一项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建设工程。今天的无锡古运河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廊道,又是底蕴丰厚的文化廊道,它的古韵、古朴感染着每一个人,无锡作为国务院在xx年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说是名不虚传,环城古运河就是最好的见证!

【工艺路】

各位来宾:过了高墩桥,左边的这条道路就是工艺路。工艺路的得名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个工艺铁工厂,该厂的前身是1919年创办的工艺传习所。1922年,近代著名外交家薛福成之子、永泰丝厂老板薛南溟在传习所基础上,开办了工艺铁工厂。在当时无锡十五六家机械、翻砂厂中,工艺铁工厂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可以这样说,工艺路见证了无锡机械工业的发展之路。1930年,永泰丝厂在工艺铁工厂配合下,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多绪立缫车,以后又改进为二十绪的,由工艺铁工厂批量生产,开创了由中国制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先例。

【北仓门·蚕丝仓库·生活艺术中心】

请大家往右边看,这里的老地名叫“北仓门”,现在仍然使用了这个地名,说起北仓门还真有点来历。在明代初期,官府在无锡东门外建了一个大粮仓叫东仓,东仓有南北两座大门,南面的叫南仓门,北面的叫北仓门。在北仓门37号有一个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北仓门蚕丝仓库。这座仓库建于1938年,面积将近6000平方米,主要用于收购和存放蚕茧。北仓门蚕丝仓库见证了当年无锡“丝码头”的繁荣兴盛。

xx年,从海外归锡的郑氏兄妹,借鉴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苏荷(soho)和上海苏州河畔艺术工作室的模式,投资600万元,历史9个月,在北仓门蚕丝仓库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这个艺术中心,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存,既有现代文化理念,又保存了文物建筑的原汁原味,是无锡民营资本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功范例,也是无锡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次成功“试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嘉禾现代城】

这里的一片现代住宅小区,拆迁前是崇安区通江街道的“长庆路”地段,xx年开发命名为“嘉禾现代城”。它临水而建,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了环境绿化和美化。但在古运河整治之前,河水较脏,影响了小区居住环境。通过整治,水变清了,岸变绿了,小区的环境更美了。所以说,古运河整治既提升了无锡的宜居水平,反过来这些居民小区又成为古运河风貌带的景观组成部分,它们是活生生的生活画卷,看过后,相信同样会令各位来宾留下深刻印象。

【亭子桥】

各位来宾:一过亭子桥,我们就进入了环城古运河的第五个景区——熙春朝晖。

亭子桥始建于南北朝的南齐时,即公元五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初为木桥,名熙春桥。历代对此桥做过多次重建或大修。直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庆贺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才将熙春桥改建为单孔石级拱桥,桥上建亭子,地方官可在亭子里遥拜皇帝,亭子桥因此得名。在当时,莲蓉桥、亭子桥和南门外清宁桥(后改为清明桥)并称无锡三大高桥。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子桥是xx年重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亭子桥在无锡东门外,无锡人一般把它叫做东门亭子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象征春天,所以,无锡的东门最早称为熙春门,现在那里还有条老街叫熙春街。

就在熙春街东头的古运河对岸,也就是亭子桥东堍,有古春场遗址。所谓“春场”,就是古代举行“打春”仪式的场所,又叫“祭春坛”。那什么是“打春”呢?根据古代的风俗,在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的“立春”前一日,各地要准备一条象征农事的土牛,这就是“春牛”,然后由扮演“勾芒神”的演员来鞭打春牛,表示春天来了,春耕要开始了,以此祝福当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所以鞭打“春牛”并不是真的要把耕牛打得满地跑,而是一种由地方官主持的祈祷丰年的仪式。这个仪式不仅地方上要举行,皇宫里也要举行,这充分说明古代包括皇帝在内,对于农业都是十分重视的。

【槐古大桥·绿锦亭】

各位来宾:前面那座桥叫槐古大桥,槐树的槐,古代的古。桥名不俗,富有诗意。大桥的右边,又点缀了那座飞檐翘角的“绿锦亭”,亭名由地名“绿塔路”和店名“景仓文华”的第一个字合成。当然,“绿锦”还形容古运河岸边的绿化带像锦缎一样美丽---它们是无锡古城的绿色“围脖”,或者说是翡翠项链,让无锡这座山水名城永葆青春。请大家注意大桥的左边,游船一过槐古大桥就能看到冷渎港口的兴隆桥,桥附近为中国纺织工业史上曾占有一席之地的业勤纱厂旧址。

【业勤纱厂旧址】

业勤纱厂兴办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是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家创办的第一家工厂。该厂占地将近一百亩,建厂总投资为24万银两,进口全套英国纺纱和动力设备,于1896年底正式开工生产。工厂规模纱锭10192锭,职工1100多名,日产“四海升平”牌棉纱1万余磅。十多年后,纱锭增至13832枚,是业勤纱厂的全盛时期。业勤纱厂的老板为杨艺芳、杨藕芳兄弟俩。他们出身名门望族,其先祖与北宋名将杨业,也就是杨老令公“杨家将”为近支同宗。约在13世纪20年代的南宋嘉定年间,宣义郎杨燧自浙江钱塘迁至无锡鸿山,他是杨氏迁锡的始祖。到了清道光年间,无锡杨氏鸿山寺头支的二十六世后裔杨菊仙,在甲辰年(1844年)乡试中,与合肥李鸿章一起考取举人。三年后在丁未科会试中,他们又是同榜进士。特别是在这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时,他俩分在同一号舍,而在首场考试后,李鸿章又偏偏得了病。杨菊仙为之料理汤药,悉心照料,使李鸿章能够坚持完成全部考试,并金榜题名。为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杨菊仙分配到山东肥城,以副厅级同知衔担任知县。十多年后就病逝在任上。李鸿章对于杨菊仙的遗属子女,应该说是相当关心的。杨氏兄弟先后入李鸿章幕,是深得李鸿章的信任和栽培的幕僚。兄长杨艺芳因军功成为赏赐头品顶戴的朝廷三品大员,弟弟杨藕芳后来受淮军将领。清政府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之邀,赴台即被委以“总办商务、洋务,兼办台湾开埠事宜”的重任,后一度担任台北道台。由于杨氏兄弟深受李鸿章洋务运动影响,久经历练,又有机会接触、了解西方先进的经济、科技和工业等等,因此在1895年他们以高级官员身份“下海”兴办企业后,便一举获得成功。

在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30年代,在杨氏兄弟“领头羊”的影响下,在无锡城乡特别是运河一带,近代民族工商业迅速崛起,自亭子桥到兴隆桥向南的羊腰湾一带,更是工厂林立。所谓在太湖可数七十二峰,在亭子桥可点七十二只烟囱。各位来宾,在近代,民族工商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先进的生产力。这里作为发祥地,留下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所以在古运河风貌带整治中,把这个景区命名为“熙春朝晖”。

【柴油机厂】

请看左面的柴油机厂。他的前身是无锡农具厂,始建于1943年,主要生产农用柴油机。新中国成立后,由无锡市军管会接管,成为无锡第一家国有企业。1953年划归农机部,改名无锡柴油机厂,现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集团无锡柴油机厂。

讲到农具厂,我们一定会联想到无锡不仅仅是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还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1956年,无锡东亭乡的农民兴办了“春雷造船厂”,它是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就像一声春雷,揭开了乡镇企业“春满江南”宏伟画卷的序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槐古亭·城墙驳岸·亲水步道】

请各位来宾往右面看,那座高高在上的“槐古亭”因为座落在槐古二村而得名。槐古二村是老居民小区,在这次运河整治中,对那些看上去硬邦邦的几何形房屋,注入黛瓦粉墙、枕河而居的传统元素,改善了老住户的居住条件,美化了居住环境,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在“槐古亭”下面,那一长条仿古“城墙”,可能已经引起了大家注意,它的实际功能是古运河的护坡驳岸,兼起防汛挡水墙的作用。那么把这段驳岸做成“城墙”式样,是不是有特定的人文内涵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据《无锡市志》记载:“唐天复二年(9xx年),封杨行密为吴王,无锡是其东南边境,与吴越王钱缪常有争战,在城东、南、西加筑外郭,开顾桥门、新塘门、董家门3座偏门。”其中顾桥门就在今羊腰湾冷渎港口兴隆桥附近。因此这段“城墙”唤起了已经尘封1100多年的历史记忆,这种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再看城墙驳岸下面的亲水步道。在古运河整治过程中,因河道两岸不是道路就是房屋,所以只能把截污管道铺设在靠近河岸的河床之中。这样就在截污管道的上面,因地制宜建设亲水平台和亲水步道。正是由于步道的亲水性,可以让市民和旅游者在散步时领略古运河风貌带的美丽风光,并可与运河中的游船进行互动。所以说古运河风貌带不仅仅是生态绿道、文化廊道,还是让游人亲水的休闲步道和旅游黄金水道。也可以讲,古运河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文化建设工程,以及提升市民福祉水平、宜居水平的民生工程。

【高阳办学与市三中】

请大家注意古运河东岸,羊腰湾南头的无锡市第三中学,它的前身是无锡籍教育家高阳先生在1920年创办的私立 “无锡中学”。高阳,字践四,早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xx年留学美国,得文科硕士学位。回国后中学是他变卖家产历任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教授兼教务长。私立无锡后创办的。当年高阳“毁家办学”的义举,长期以来得到人们的敬仰和称颂。1928年至1943年,高阳又先后出任江苏省民众教育学院和广西大学校长,可说是桃李满天下。高阳用自己的行动,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妙光桥·船厂里】

各位来宾,前面那座从羊腰湾通往南禅寺妙光塔的桥梁,长40.9米,名妙光桥。它始建于1970年,原名跃进桥,经拓宽改造后,于xx年改名妙光桥。这座桥的式样比较古朴,又在桥栏杆的望柱上,雕刻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他们祝福着每位游人年年幸福、岁岁平安。

请大家往右面看,从妙光桥西堍沿古运河往西南走,原有一条长304米的老街巷,叫“船厂里”。明清时,无锡有杨、蒋、尤、徐、邵等“五姓造船世家”,这里是其中邵氏的造船、修船作坊所在地,也是他们聚族而居的世居之地。清乾隆二十四年即公元1759年,无锡造船业“五姓十三家”子弟,因为朝廷的诏书,去江宁、京口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镇江等地造船厂,建造一种名叫“沙唬”的炮船,以保护国家领海安全。无锡的这批造船工匠通过改变船身结构和用材,使造出的30条战船坚固抗震,解决了炮船在开炮时船身震裂、进水下沉的难题。据说还为此还获得了朝廷的“龙批”御牌。以该“五姓十三家”为无锡造船专业户。今天,船厂里虽然已荡然无存,但历史的记忆告诉我们:请不要忘记无锡的能工巧匠,他们曾为祖国的造船业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各位来宾,我们的游船现在来到了“丁”字交叉河口,如果游船向左拐,经跨塘桥去“清名桥历史街区”;如果向右,经阳春桥、宝塔桥,继续游览环城古运河的第六个景区——望湖熏风。

【阳春桥·宝塔桥】

现在我们乘坐的游船右拐弯,将前往著名的“南门三景”。这里的河道比较狭窄,我们不妨把它比喻为“城市峡谷”,水之悠悠,别具情趣。

请看前面就是“阳春桥”。“阳春”表示南方。在明代,无锡南门外建有阳春桥,后来改名跨塘桥。而现在的这座阳春桥,则是xx年新建的单跨仿古拱桥。桥长6米、宽16米,里面是钢筋混凝土,“外包装”是花岗岩贴面,既方便了行人,又为古运河增添了古色古韵。

再前面的“宝塔桥”,始建于宋代,原来是木桥,历代多次重建,桥名也一变再变,先后命名为南津桥、渡僧桥、塔桥等,1972年拆除。现在的这座单孔石拱桥,是xx年5月重建的,晚上灯火一亮,倒映如月,十分漂亮。

各位来宾,游船现在驶向南长桥。它的右前方是南禅寺和妙光塔,左前方是望湖门和抚熏楼,城门对面是锡山驿和淘沙巷,他们合称为“南门三景”。下面,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南门三景”之南禅寺·妙光塔】

南禅寺,历史上曾号称“江南最胜丛林”,始建于南梁太清年间,即公元6世纪40年代后期,初名护国寺,后改名灵山寺、福圣禅院等,因地处无锡南门附近,俗称南禅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禅寺包括其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南禅寺既有辉煌,又经劫难,多次重建、重修。近代,在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中,曾多次遭受毁损。20世纪90年代,无锡市人民政府在原址0.85公顷范围内,恢复南禅寺和宗教活动。在寺院周围则兴建了商贸步行街市,“以市建寺,以寺兴市”,南禅寺商贸城人气越来越旺。

在大的寺院中,一般建有佛塔,妙光塔就是南禅寺的标志建筑。造塔的因缘是: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无锡常遭水患。某日,有异僧至南禅寺挂单,说有蛟龙在此兴风作浪,“宜建浮屠以镇之”,百姓方能安居乐业。为此,邑人朱承福和寺僧捐资募化,建塔镇蛟。至崇宁三年(11xx年),宋徽宗赵佶赐塔名为“妙光塔”。该塔高43.3米,系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历经多次劫难。现存之塔,塔基仍为宋代原物,塔身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所重建。妙光塔在1926年、1980年都作过大修,1983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又作修葺。xx年11月1日,妙光塔回归南禅寺,随后启动重修工程,恢复塔刹原有形制。到了晚上,灯光亮起,耸立于半空中的妙光塔,宛如珍珠塔,佛光普照,令人神往。

【“南门三景”之望湖门·抚熏楼】

无锡老县城,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分别命名为熙春门、阳春门、梁溪门和莲蓉门。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王其勤率民筑城抗倭,四城门改名为靖海门、望湖门、试泉门和控江门。城门之名,引泉入湖、通江达海,又寓意河清海晏、人和年丰。其中南城门命名为“望湖门”,遥望太湖水光,极富想象力。城楼名抚熏楼,令人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1950年,望湖门和抚熏楼连同城墙一起拆除。xx年,在原址附近重建。恢复后的望湖门,城墙高7米,折合市制二丈一尺,与《无锡县志》记载的原城墙高度完全一致。而重建的抚熏楼,重檐飞角,端庄典雅,与南禅寺、妙光塔互为对景、东西呼应,已成为古运河风貌带的点睛之笔。

【“南门三景”之锡山驿·淘沙巷】

在南城门对岸的明代“锡山驿旧址”和明代进士龚勉的“首藩方岳坊”遗迹,现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驿站是古代传递官方文书和招待来往官员食宿或者换马的场所。而南门锡山驿是当时古运河岸边水陆驿道上的主驿站。既有为人而设的驿馆,又有饲养驿马的马厂。白天旗幡高悬,晚上天灯一串,人来马往,非常热闹。在古锡山驿之西,沿河为历史街区“淘沙巷”。传统的民居,幽曲的小巷,浸润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一直延伸至工人文化宫的滨河绿带,从游船上看过去独具审美情趣。

【无锡市工人文化宫】

各位来宾:左面那一片绿荫掩映下的建筑,就是无锡市工人文化宫。它建成开放于1954年2月2日,设有电影院、小剧场、文化厅、红旗厅、露天球场、图书馆、展览室等,占地总面积2.6万平方米,起初,文化宫只向工会会员开放,凭工会证和家属证入内活动,1958年后对全市人民开放。当时,工人文化宫对于丰富全市职工业余生活,培养群众文化艺术骨干,曾起过重要作用。因此,虽然时至今日群众文化生活已有很大的变化,但无锡百姓特别是老职工,对文化宫还是很有感情的。

文化宫对岸,原是无锡古教场旧址,它是清代无锡、金匮两县“试武童、练民壮”的场所。所谓试武童就是考武秀才,练民壮类似于军训。从某种意义讲,有点象今天的体育场。在教场北面,原有坐北朝南的阅武堂,堂之左还有点将台。每年霜降之日,两县的文武官员要来这里祭祀旗纛之神。

请大家注意,前面那座桥,原名文化宫桥,由于该桥是清扬路的起点,后来改名“清扬桥”,过了此桥,就进入了古运河风貌带的第七个景区——梁溪晓月。桥的西南堍,是老体育场改建的体育公园。

【体育公园】

各位来宾:文化宫与体育公园仅一桥之隔。体育公园的前身是无锡市人民体育场,它于1950年4月建成,占地13.3万平方米,可容纳10万多人,是当时苏南地区最大的运动场。上世纪50年代,先后在体育场内还先后建成田径场、灯光球场、儿童运动场、游泳池、射击场等。1973年3月又建成建筑面积4971平方米,观众席位4078个的体育馆。80年代初又建旱溜冰场和体育训练馆等。在该体育场内,先后举办过全国性的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举重等正式比赛,并多次接待外国体育团队,举行球类比赛。直至1993年3月5日位于无锡西郊的新体育场开工建造,第二年在新体育场举行江苏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后,这座老体育场举办正式比赛的 功能才逐渐淡化。1999年9月30日,以老体育场为基础,集休闲健身、体育锻炼和竞赛于一体的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公园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10.67公顷,其中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为古运河增添了一道充盈着力与美的绿色风景线。

说到体育场就必须讲到运动员。无锡人杰地灵,非但人文荟萃,体育运动也可圈可点。1936年,田径运动员张家夔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他是参加奥运会的无锡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融会世界冠军的无锡籍运动员有: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蔡振华、惠均,女子羽毛球运动员顾俊;在xx年北京奥运会上,江阴籍运动员陆春龙夺得蹦床比赛金牌;此外,宜兴小将丁俊辉,在世界级斯诺克球比赛中,智勇双全,迭创佳绩。他们为国争光,又是无锡人的骄傲。

【清真寺】

各位来宾:前面那座桥是“体育场桥”, 桥头右面有新月标志的阿拉伯风格白色建筑,是移建的无锡清真寺。早在清康熙五十七年,即公元1718年,就有回民从常州奔牛徙居无锡县陆区桥,这是无锡最早的穆斯林,也是迁居无锡聚族而居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到了1920年,南京回民蒋翰臣的儿子蒋寿山、孙子。蒋慕周根据先辈遗愿,捐资在东门外长庆路建清真寺,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7平方米。至20世纪末,在锡定居的回民将近xx人,往来无锡的穆斯林日益增多,原来清真寺已不敷使用。为此,无锡市人民政府根据广大穆斯林的意愿,核准在解放南路586号易址重建清真寺。重建工程始于1999年初,当年年底竣工。重建的清真寺占地949平方米,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清真寺内,礼拜大殿、讲经堂、尖塔、水房以及阿訇居室一应俱全,尽善尽美。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古运河畔绿化丛中的清真寺,就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

【振新纱厂旧址】

各位来宾:游船驶过体育场桥,左面的“振兴纱厂旧址”,现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家工厂是由著名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和荣瑞馨等人,在19xx年集资创办的。工厂当时占地81亩,安装纱锭1.2万枚,日产棉纱22件。该厂在1937年底,被侵华日军烧毁了大部分厂房、设备,抗战胜利后重建并恢复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公私合营,改名为国棉四厂,它是无锡现存最早的一家棉纺织厂,是重要的工业遗产。目前,该厂已整体迁出,老厂房多数保存良好,特别是那座大烟囱依然高高耸立,成为标志。规划将这处工业遗产作保护性整修,并利用原有厂房作为创意产业园区。

【西水关桥和西关古渡】

请大家往前面看,在学前街西头横跨古运河的那座大桥,是沿用古地名新建的 “西水关桥”。造桥处附近,原来是个老渡口,摆渡船一直摇到20世纪80年代方才完成其历史使命。今天,虽然这里造了桥,但“西关古渡”依然记忆着当年的历史掌故:在它的东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福成故居建筑群”;西对岸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茂新面粉厂旧址”;前头是被称为运河“地轴”的西水墩,墩上有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西水仙庙”,庙旁是古运河与梁溪河的分水口,梁溪河上架着“显应桥”。这几处地方,合成了文化的渊薮,可说是故事多多。

【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是近代著名外交家、文学家,曾出使西欧四国,所以薛福成的故居又称“钦使第”,俗称“薛家花园”。它位于原西水关的内侧,学前河在前面流过,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这里原是南宋礼部尚书、爱国诗人尤袤,以及明太子太保、寄畅园创始人秦金的住宅所在地。清光绪年间,被薛福成购得,并由他亲自规划,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的住宅花园。他巧妙突破封建时代对于官僚宅第的有关规定,但又不违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在建筑风格上,继承了古代江南民居的传统做法又有所突破,呈现出典型的近代特征。该建筑群整体分为一条中轴线和东西两翼,且花园和天井庭院面积超过建筑占地面积,是名副其实的薛家花园。经过1995年至xx年持续不断地整修,原汁原味的薛福成故居以“整旧如旧”对外开放,成为古运河畔一颗灿烂的“亮点”。

【茂新面粉厂旧址】

请大家注意西水关桥左面的“茂新面粉厂旧址”。该厂初名保新面粉厂,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19xx年与别人合资创办的,后由荣氏兄弟独资经营。他们从四部磨面粉的法国进口石磨起家,发展为解放前中国民族工商业家的“首户”,对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茂新厂被日军炸毁。1946年由荣德生的四子荣毅仁主持修复,并担任厂长。在茂新厂的档案里,至今还保存着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茂新厂任职期间的工资单,以及当年使用过的办公桌椅。xx年茂新面粉厂停止生产,当年的制粉车间、麦仓、办公大楼等三大建筑以及许多机器设备,作为工业遗产被完整的保留下来。xx年在茂新面粉厂旧址内,开辟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无锡市规划展示馆”,它们各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西水墩·西水仙庙】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的游船正围绕“西水墩”前行。西水墩的面积十亩许,因曾是明太子太保秦金宅第的后花园,因此又叫“太保墩”。西水墩与我们开头讲到的黄埠墩,都是大运河无锡古航道的风水枢纽,黄埠墩是“天关”,西水墩是“地轴”。

到了明代末期,西水墩上开始建庙宇,祭祀明嘉靖年间抗倭殉难的何五路等三十六义士。后来这三十六义士附祀至南门外古运河畔王其勤祠堂——南水仙庙,而王其勤作为当年的无锡知县,同样以率民抗倭而著称。这样,西水墩上面的庙宇,就在清初顺治年间,改祀在明天启元年至四年担任无锡知县的水利专家刘五纬,他在任职无锡期间,治水有方,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所以被尊作水仙。由于南门外已有南水仙庙,因此西门附近的就称西水仙庙。该庙在清咸丰十年遭兵火烧毁,同治年间重建,光绪十五年由米商集资扩建,建筑面积达11300平方米。当年,每逢六月十一日西水仙生日,这里都要举办盛大庙会,庙里的内外戏台同时演戏酬神,运河里看戏的船只云集,那景象就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描写的那样,热闹非凡。xx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斥资修复西水仙庙,并对西水墩进行绿化、美化,辟为无锡市文化馆。

【显应桥】

各位来宾:我们乘坐的游船驶到了西水墩的北面,请大家在这两条河流的分水口向里面看,只见梁溪河由此向西南缓缓流去,将流向蠡湖和太湖。那座架在梁溪河上的拱桥叫“显应桥”。这里地处“引湖流运”的水利枢纽位置,据说这里的梁溪河水流还可以振兴无锡文风,所以流传下来内容丰富的掌故传说。明代永乐年间,无锡县学教谕也就是当时的无锡县教育局长兼官学校长李湛,首倡无锡八景,这里定名为“梁溪晓月”,还用景名赋诗一首。请听:

西溪几曲环西城,城头斜月澹朝晴。

舍波光摇碧玉碎,银蟾影浸玻璃明。

双河北接流脉远,雉堞楼台眼中见。

三里桥东曙色分,微茫烟树连芳甸。

这首诗,也是今日古运河风貌带“四门八区”中,“梁溪晓月”景区的文脉传承点,过了前面那座“显应桥”,我们将驶入第八个景区——旧城怀古。

【五爱家园·日晖巷】

请各位来宾向运河西岸看,这里原来是古老的棚下街和鱼行街。从老地名中,不难想像出这里原来的面貌。21世纪初,结合低洼地改造,在拆迁旧房后,建造了15万平方米的“五爱家园”,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与五爱家园隔河相对的是日晖巷历史街区。这里保留着一片传统民居,原名“石灰巷”,1974年按谐音改名“日晖巷”,在这小巷的两侧,原有老茶楼、酱园槽坊和小转盘楼居民住宅等。呈现出老城区传统街巷的宁静和朴实。曾被赞誉为最能体现古运河人家风情的原生态、原结构的历史街区。

【人民桥】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穿过的这座桥,老百姓习惯称为西门桥。1958年,开辟横贯无锡古城东西向的主干道“人民路”时,桥梁随之拓宽,桥随路名,称“人民桥”。西门桥原来的桥址,还要在北面一点,它是无锡老西门前面的桥梁,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宋、元、明、清时,多次重建,原名梁溪桥、清溪桥、梁清桥等,俗称“西门吊桥”。桥之西,原有“五里街”通往惠山。清诗人秦瀛有《竹枝词》道:“三月花开五里街,女郎踏花红绣鞋,鞋边双双飞蛱蝶,扑去又来头上钗。”诗后原注:“惠山绮塍胜街,元明间最繁盛。谣曰: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民国时,西门桥南移到现址。五里街也渐渐淡出视线,现仅剩惠山直街一小段,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西直街小区】

请大家再往西面看,这里“西直街小区”的居民住宅楼,经过xx年“穿衣戴帽”改造后,江南民居“黛瓦粉墙绿杨柳”的传统风貌又回归古运河畔。此情此景,令人倍感亲切。大家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积淀。古运河沿岸建筑,则是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古朴风貌的直接体现。所以这种结合古运河风貌整治,使“老新村得实惠,新社区得美景”的做法,就像展示了一幅人水和谐、盛世宜居的美丽图画,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更给人以心灵的感动。

【老西门旧址·永定桥】

请大家往右面看,这里是复兴路路口。原是无锡老西门的城门所在地。而我们现在经过的这段河道,早先是梁溪河的一部分,后来作为护城河,所以无锡老西门原名“梁溪门”。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这河道又确定为运河航道,城门之名也改为“试泉门”。从城门向东走,不远处就是古代的无锡县衙,说起它,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第九十三回中,就提到了无锡县衙。故事是这样编的:宋江率部南征方腊时,黑旋风李逵首先攻进了无锡北门,大刀关胜随即占领无锡县衙,然后宋江在此出榜安民。当然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史无记载,姑妄听之而已。

但从上面所讲,可知这段古运河与无锡古城的关系最为密切,资格也最老,遥想悠悠往事,坐在这无锡县衙中的历代父母官中,也有几多豪杰。例如:唐代大历年间的无锡县令敬澄,利用业余时间开闸了天下第二泉,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熙宁朝的无锡县令? 千之是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友,他曾在西水墩附近率民修建堤坝,用龙骨水车车水,通过梁溪河,引来太湖水,以湖济运,取得了当年抗旱斗争的胜利。再如明代的王其勤和刘五纬,一位是保境安民的抗倭英雄,一位是兴修水利的专家型领导。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为每人造了一座至今尚存的庙堂。清康熙年间的无锡知县吴兴祚,后在福建担任副省级按察使期间,为施琅平定台湾,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最终升任云贵总督,成为“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一方封疆大吏。而光绪年间的无锡知县廖纶,是位书法家,他在鼋头渚写下“包孕吴越”四个大字,为鼋头渚今天成为无锡著名旅游品牌打下了最初的人文基础。

各位来宾,前面已到“永定桥”,桥堍的那块绿地,古称“小尖”,穿过桥洞,我们又回到古运河风貌带的第二个景区——北塘米市。

【四河八岸水景苑】

各位来宾:京杭大运河的苏南运河,支流众多,河网交叉,呈现一派秀美的江南水乡风情。而此时此刻我们经过的四河八岸水景苑,就是这种水环境的典型代表。所谓“四河”指古运河、茅泾浜、横浜和酱园浜。这里原来还有一条游山船浜,是无锡古代旅游发祥地,清乾隆进士杨莲趺特意为此作了一首《竹枝词》:“傍郭游船一道长,开窗先见踏船娘。银泥胜子宜春贴,隔岁辛盘细细尝。”这里又是大运河进入无锡古城区的北入口,历来人气很旺。范围内原有两条南北走向的老街巷:一条叫“横浜里”,一条叫“石铺头”;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就叫“茅泾浜”。这三条老街巷都是由粉墙黛瓦、排门木窗的民居和小商铺构成,独具“四河交会,八岸辐辏,街市滨水,人家枕河”的景观特色。为这里恢复民族形式的休闲型的水街河市,提供了直接依据。

【江尖渚上团团转】

各位来宾:我们刚上船游览古运河时,是从这座“江尖渚”小岛东侧经过的,现在我们绕到了它的西侧。由于过去江尖渚周围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不少又是大船和帆船,为了航行方便,所以环绕整个江尖渚一周,没有一座桥梁,往返江尖渚只能靠摆渡船。为此衍生出“江尖渚上团团转”这条无锡特有的谚语。关于该谚语的出处,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流传最广的是孝子寻母的故事。据清乾隆年间出版的《锡金识小录》记载:有一江西孝子,带着养母,辗转千里来无锡寻找生母,在江尖渚一时找不到摆渡船,环渚而呼,急的团团转。民国时,戏剧家周贻白据此写了一首《竹枝词》:“隔水呼娘娘不应,江尖渚上四无凭,劝君莫笑团团转,孝子寻母血泪凝。”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德,自有它的积极意义。

由于江尖渚四面环水,地势又低,所以过去一下大雨,就容易造成水淹。为此在xx年结合低洼地改造,搬迁岛上居民421家,对原有建筑除建于1922年的“纸业公会旧址”保留下来,并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外,其他的全部拆除。岛上大量填土,建造以生态绿化为主的江尖公园。该公园在xx年10月30日建成开放,占地面积约4公顷,有“天然氧吧”之称,颇得市民好评。

【运河公园游船码头】

各位来宾:我们已一路平安,一路愉快地回到了游船始发站——运河公园码头。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注意安全,有次序的上岸。欢迎各位来宾下次再来。谢谢大家!

第5篇 无锡古运河导游词

无锡古运河导游词

游船码头·春申号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十分荣幸与大家一起乘坐春申号游船游览无锡环城古运河。

春申号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战国后期的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公元前248年,黄歇的封地从淮北改为江东,也就是今天的苏南一带,辖52城,首府设在故吴墟,而今天的苏州、无锡都称故吴墟。当时无锡的北部有个无锡湖,又称芙蓉湖,我们这里所在的地方原来就是芙蓉湖的水面。根据记载,黄歇在无锡湖兴修水利,在湖边修建了驳岸,规范了运河在芙蓉湖中的航道。为了纪念第一个治理无锡湖的功臣,我们就把游船定名为春申号。

刚才我们讲到的无锡湖中的运河航道,是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95年开辟的,属“古吴水”一部分。它的历史比黄歇治湖要早将近三百年。此后,隋炀皇帝开挖大运河,元代贯通今日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当时在苏南境内的航道都是利用的“古吴水”。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大运河无锡航道的长度是83里,折合41.5公里,与今天无锡境内大运河的长度是一致的。而今天我们游览的城区古运河长度为11公里,其中环城段9.6公里。所走的线路,就是按照当年乾隆皇家船队的航线设计的。

江尖公园(东侧河道)

大家现在看到的大桥是江尖大桥,绿树成荫的地方就是江尖公园。江尖又叫缸尖,因为自古这里就是买卖缸、甏等陶器的宜兴窑器市场。而无锡话中的“缸”和“江”是同一个发音,都读成“gang”。所以在无锡话中不论是读“江尖”还是读“缸尖”都是没有问题的。

当时因为缸多,为了节省堆放场地,就把那些大缸叠成“金字塔”。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晚上,店家都在陶缸“金字塔”上,用油坊提供的油脚,点燃棉纱或灯草,形成蔚为壮观的一座座“塔灯”,据说是为了纪念元末义军领袖吴王张士诚。“七月三十江尖渚上看塔灯”是当年无锡重要的民俗活动。与端午节“芙蓉竞渡”赛龙舟同样热闹。

江尖又是当年无锡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乾隆进士杨莲跌有诗道:“万斛龙骧衔尾开,樯乌樯燕喜徘徊。蜀山窑器名泉酒,个个船来买一回。”诗后原注:“粮艘北上,必集湖尖,置买义兴窑器及惠泉名酒。”湖尖就是江尖,惠泉名酒就是惠泉酒。早在北宋时,著名书法家米芾在赠友人的诗中就有“懒倾惠泉酒”之句,由此可知惠泉酒已有1000年的历史了。它是用雪白的糯米和清白的二泉水酿制成的乳白色的糯米酒,所以又叫惠泉三白酒。当时无锡惠泉酒以江尖出产的最好。与杨莲趺差不多同时代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六回和第六十二回中都提到过惠泉酒。其中六十二回写贾宝玉过生日时喝的酒中就有惠泉酒。宝玉有个丫鬟叫芳官,她告诉宝玉道:“我先在家里时,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上面说到,惠泉酒以江尖出产的最好。那么,芳官说的“好惠泉酒”是不是就是从江尖买的呢?这个问题还是要请各位来宾自己去研究吧。

莲蓉桥

各位来宾:运河游览包括八个景区,前面我们已游过蓉湖溯源,北塘米市两个景区。游船一过莲蓉桥,就进入莲蓉烟雨景区。请大家注意,前方的这座桥就是莲蓉桥。莲蓉桥原来是石拱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这座桥在当时是无锡最大的桥,所以又叫大桥。它的桥堍一带,无锡话就叫“大桥下”,它是无锡古代的中心商务区。无锡自古以四大码头著称,包括米市米码头,土布布码头,丝市丝码头、还有钱庄、银行钱码头。“大桥下”是四大码头的发源地之一。请各位来宾往左边看,建于1899年的钱丝两业公所旧址、建于1914年的中国银行无锡分行旧址,就是丝码头和钱码头最好的历史见证。

两个旧址所在的这个地方,老地名叫竹场巷。它的得名是因为从明代开始,这里就开了很多的竹器店。竹场巷曾经是近代无锡的金融一条街。巷子里有多家钱庄和银行,有“小华尔街”之称,在沪宁线一带十分有名。原是所谓的纸醉金迷之地。但在xxxx年,这里拆掉了许多老房子,建成“中大颐和湾”小区,竹场巷从此消失。xxxx年运河整治时,恢复了部分街景。在今天的巷子里,有一幅石刻的《莲蓉烟雨图》反映了当年“大桥下”的商业繁华景象。

涵碧亭·通汇桥·涵翠亭

各位来宾:在运河转弯处左角的那座亭子叫“涵碧亭”;过了“通汇桥”在运河又一个转弯处的右边,还有一座“涵翠亭”。在建造颐和湾小区时,沿河留出了20米宽的绿化带,经过xxxx年的整治,成为了绿化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景观带。涵碧和涵翠,是对运河整治后“水清岸绿”的一种赞美。

刚在我们穿过的那座桥,叫“通汇桥”,这是xxxx年重建的新桥;而原来的老桥,是由无锡近代著名工商业家祝大椿在1918年捐资建造的。当时无锡有好几位大老板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修桥、铺路、办学堂、造园林、保护文物古迹,热爱家乡,蔚然成风,在社会上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他们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事业越来越发达。“好心有好报”这句老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古税卡遗址·亮坝桥·思古亭

请大家往左边看,这里从清代初期开始,就是官府设卡收税的地方,在当时叫做“厘卡”。凡是过往的货船,都要按照货物价值抽取税金,当然漕运船除外。由于每天12个时辰、24个小时,税务人员都需要蹲守收税,一到晚上便灯火通明,所以这个地方的老地名就叫做“亮坝”。民国初期,税卡撤销,亮坝挖通,改建桥梁。请看,前面的那座桥,就是“亮坝桥”。xxxx年又在税卡遗址建造了这座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作为对于历史的一种追忆。

前面左拐角处那座亭子叫“思古亭”。亭子的得名,与这里的老地名有关。在古代,这里是一片沼泽地,芦苇丛生,明清时就叫做“黄天荡”。后来在此挖了“转水河”(北新河),河道环绕的村庄,形如荷叶,就叫“荷叶村”。由于无锡是水乡,当时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是船,无锡造船业相当发达,荷叶村周围就成了造船基地,留下老地名“大厂里”、“小厂里”。仅仅这些老地名,使我们在思古亭就可以发思古之幽情。

鉴古亭·古画廊

请大家往左面看,在泰山饭店前面的那座四方亭叫“鉴古亭”,鉴是鉴赏的鉴。这个亭子有道路通往“古画廊”,廊子里镶嵌三幅明清古画的线刻青石碑。我们从船上看过去,这些碑刻线条遒劲,灵性飞动,黑白分明,十分抢眼。这三通碑刻的第一幅,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赏赐给惠山寺的《溪山渔隐图》。这幅画的作者是明初无锡大画家王绂,图上还有明代苏州状元吴宽撰书的图跋,此图后来成为宫廷藏品。乾隆皇帝把这幅图赏赐给惠山寺的时候,在图上题写了御诗,与乾隆年龄相同的无锡宰相嵇璜则题了和诗。所以有人把这幅画称之为“四绝”。

第二幅画是乾隆下江南经过无锡时的路程图,这幅画在乾隆年间编写的《南巡盛典》中可以查到。图中的大运河无锡航道,今天还基本保持原样不变,也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游览的古运河。

第三幅画是乾隆年间无锡画家秦仪画的《芙蓉湖图》,此图创作于1788年。从黄埠墩画起,中间画江尖渚,也就是今天的江尖公园,接着画横浜、游山船浜、小尖,一直画到西门。这幅画留下了当年珍贵的历史资料,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黄鹄号轮船

请大家向右边看,这里停着一艘式样古朴,装着“明轮”的木质轮船。对于明轮,大家觉得比较稀罕,其实它的作用相当于螺旋桨,用来驱动轮船。这条船,名叫“黄鹄号”,但真正的黄鹄号建造于清同治四年,也就是公元1865年。它是中国第一艘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轮船,它的设计、制造者是无锡人徐寿、徐建寅父子和大数学家华蘅芳。当时他们奉曾国藩之命建造轮船,据说造船资金是曾国藩用自己工资支付的。船名由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命名。“黄”表示中国,“鹄”就是天鹅,船名包涵着赞美之意。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鹄号”,是xxxx年按原样1:1复制的。放在这里是为了纪念无锡先贤的业绩,又是无锡人的骄傲。

工运桥

前面这座桥,是无锡地界上很有名的“工运桥”,又叫“大洋桥”。无锡在1906年建成了火车站以后,为了改善火车站到老县城的交通,1913年在原来的老渡口建造了一座大木桥,叫通运桥,但木桥容易损坏。1926年5月下旬,无锡2万多名缫丝女工举行同盟总罢工,游行队伍经过工运桥时,与警察发生冲突,桥栏被挤断,好多女工跌入河中。为此在1927年10月,无锡丝厂、纱厂的女工响应同业工会倡议,每人捐出两天的工资,作为重造这座桥梁的资金。后来,厂方、火车站和地方当局也拿出部分经费,于1928年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桥梁,当时因为这座桥梁主要是工人捐资建造的,所以就命名为工运桥,又因为当时把水泥叫做“洋灰”,这座桥就俗称大洋桥。

站前灯火-样板段

过了工运桥,我们就进入了古运河风貌带的第四个景区——站前灯火。该景区自工运桥到高墩桥段的河道长度将近600米。在xxxx年启动建设古运河风貌带时,这里被确定为样板段。建造了问津、问澜两个水阁,流辉、浣月两个水亭,还改造了飞虹、翔虹两座从站前广场通往站前商贸城的景观步行桥。从这些建筑的名称中,我们可以想象,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水景之美,夜色之美,特别是流光溢彩的灯火之美。真是天上的星,地上的灯,银河里的星星,运河里的灯,它们交相辉映,造就了天上人间的美景。

请大家看左边画廊里的浮雕长卷,这幅画名叫《古运河梁溪风情图》,图卷长达61米,描绘了近代无锡古运河沿岸景色,被赞喻为无锡的《清明上河图》。大家看,它在水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漂亮。

请大家再往右边看,那一座城门叫光复门。无锡原来就有4座城门,东南西北各1座。火车站建成后,为了改善交通,又在无锡城的东北角开辟了光复门。光复门开辟于1912年,当时民国成立,中华光复,所以取名“光复门”。光复门的原址在今天的“国联广场”附近,1950年被拆除。现在的光复门,是作为文化标志于xxxx年在这里易址重建的。

光复门两侧有诗碑79块,内容包括自商代末期到元代106位诗人歌颂无锡的风景诗180多首。这些诗的内容很丰富,感情很真挚,充分表达了古代诗人对无锡风物的热爱。今天我们把这些优美的诗篇展示出来,是为了弘扬无锡特色文化,也可以说是一项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建设工程。今天的无锡古运河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廊道,又是底蕴丰厚的文化廊道,它的古韵、古朴感染着每一个人,无锡作为国务院在xxxx年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说是名不虚传,环城古运河就是最好的见证!

工艺路

各位来宾:过了高墩桥,左边的这条道路就是工艺路。工艺路的得名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个工艺铁工厂,该厂的前身是1919年创办的工艺传习所。1922年,近代著名外交家薛福成之子、永泰丝厂老板薛南溟在传习所基础上,开办了工艺铁工厂。在当时无锡十五六家机械、翻砂厂中,工艺铁工厂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可以这样说,工艺路见证了无锡机械工业的发展之路。1930年,永泰丝厂在工艺铁工厂配合下,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多绪立缫车,以后又改进为二十绪的,由工艺铁工厂批量生产,开创了由中国制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先例。

北仓门·蚕丝仓库·生活艺术中心

请大家往右边看,这里的老地名叫“北仓门”,现在仍然使用了这个地名,说起北仓门还真有点来历。在明代初期,官府在无锡东门外建了一个大粮仓叫东仓,东仓有南北两座大门,南面的叫南仓门,北面的叫北仓门。在北仓门37号有一个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北仓门蚕丝仓库。这座仓库建于1938年,面积将近6000平方米,主要用于收购和存放蚕茧。北仓门蚕丝仓库见证了当年无锡“丝码头”的繁荣兴盛。

xxxx年,从海外归锡的郑氏兄妹,借鉴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苏荷(soho)和上海苏州河畔艺术工作室的模式,投资600万元,历史9个月,在北仓门蚕丝仓库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这个艺术中心,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存,既有现代文化理念,又保存了文物建筑的原汁原味,是无锡民营资本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功范例,也是无锡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次成功“试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嘉禾现代城

这里的一片现代住宅小区,拆迁前是崇安区通江街道的“长庆路”地段,xxxx年开发命名为“嘉禾现代城”。它临水而建,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了环境绿化和美化。但在古运河整治之前,河水较脏,影响了小区居住环境。通过整治,水变清了,岸变绿了,小区的环境更美了。所以说,古运河整治既提升了无锡的宜居水平,反过来这些居民小区又成为古运河风貌带的景观组成部分,它们是活生生的生活画卷,看过后,相信同样会令各位来宾留下深刻印象。

亭子桥

各位来宾:一过亭子桥,我们就进入了环城古运河的第五个景区——熙春朝晖。

亭子桥始建于南北朝的南齐时,即公元五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初为木桥,名熙春桥。历代对此桥做过多次重建或大修。直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庆贺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才将熙春桥改建为单孔石级拱桥,桥上建亭子,地方官可在亭子里遥拜皇帝,亭子桥因此得名。在当时,莲蓉桥、亭子桥和南门外清宁桥(后改为清明桥)并称无锡三大高桥。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子桥是xxxx年重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亭子桥在无锡东门外,无锡人一般把它叫做东门亭子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象征春天,所以,无锡的东门最早称为熙春门,现在那里还有条老街叫熙春街。

就在熙春街东头的古运河对岸,也就是亭子桥东堍,有古春场遗址。所谓“春场”,就是古代举行“打春”仪式的场所,又叫“祭春坛”。那什么是“打春”呢?根据古代的风俗,在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的“立春”前一日,各地要准备一条象征农事的土牛,这就是“春牛”,然后由扮演“勾芒神”的演员来鞭打春牛,表示春天来了,春耕要开始了,以此祝福当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所以鞭打“春牛”并不是真的要把耕牛打得满地跑,而是一种由地方官主持的祈祷丰年的仪式。这个仪式不仅地方上要举行,皇宫里也要举行,这充分说明古代包括皇帝在内,对于农业都是十分重视的。

槐古大桥·绿锦亭

各位来宾:前面那座桥叫槐古大桥,槐树的槐,古代的古。桥名不俗,富有诗意。大桥的右边,又点缀了那座飞檐翘角的“绿锦亭”,亭名由地名“绿塔路”和店名“景仓文华”的第一个字合成。当然,“绿锦”还形容古运河岸边的绿化带像锦缎一样美丽---它们是无锡古城的绿色“围脖”,或者说是翡翠项链,让无锡这座山水名城永葆青春。请大家注意大桥的左边,游船一过槐古大桥就能看到冷渎港口的兴隆桥,桥附近为中国纺织工业史上曾占有一席之地的业勤纱厂旧址。

业勤纱厂旧址

业勤纱厂兴办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是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家创办的第一家工厂。该厂占地将近一百亩,建厂总投资为24万银两,进口全套英国纺纱和动力设备,于1896年底正式开工生产。工厂规模纱锭10192锭,职工1100多名,日产“四海升平”牌棉纱1万余磅。十多年后,纱锭增至13832枚,是业勤纱厂的全盛时期。业勤纱厂的老板为杨艺芳、杨藕芳兄弟俩。他们出身名门望族,其先祖与北宋名将杨业,也就是杨老令公“杨家将”为近支同宗。约在13世纪20年代的南宋嘉定年间,宣义郎杨燧自浙江钱塘迁至无锡鸿山,他是杨氏迁锡的始祖。到了清道光年间,无锡杨氏鸿山寺头支的二十六世后裔杨菊仙,在甲辰年(1844年)乡试中,与合肥李鸿章一起考取举人。三年后在丁未科会试中,他们又是同榜进士。特别是在这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时,他俩分在同一号舍,而在首场考试后,李鸿章又偏偏得了病。杨菊仙为之料理汤药,悉心照料,使李鸿章能够坚持完成全部考试,并金榜题名。为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杨菊仙分配到山东肥城,以副厅级同知衔担任知县。十多年后就病逝在任上。李鸿章对于杨菊仙的遗属子女,应该说是相当关心的。杨氏兄弟先后入李鸿章幕,是深得李鸿章的信任和栽培的幕僚。兄长杨艺芳因军功成为赏赐头品顶戴的朝廷三品大员,弟弟杨藕芳后来受淮军将领。清政府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之邀,赴台即被委以“总办商务、洋务,兼办台湾开埠事宜”的重任,后一度担任台北道台。由于杨氏兄弟深受李鸿章洋务运动影响,久经历练,又有机会接触、了解西方先进的经济、科技和工业等等,因此在1895年他们以高级官员身份“下海”兴办企业后,便一举获得成功。

在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30年代,在杨氏兄弟“领头羊”的影响下,在无锡城乡特别是运河一带,近代民族工商业迅速崛起,自亭子桥到兴隆桥向南的羊腰湾一带,更是工厂林立。所谓在太湖可数七十二峰,在亭子桥可点七十二只烟囱。各位来宾,在近代,民族工商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先进的生产力。这里作为发祥地,留下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所以在古运河风貌带整治中,把这个景区命名为“熙春朝晖”。

柴油机厂

请看左面的柴油机厂。他的前身是无锡农具厂,始建于1943年,主要生产农用柴油机。新中国成立后,由无锡市军管会接管,成为无锡第一家国有企业。1953年划归农机部,改名无锡柴油机厂,现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集团无锡柴油机厂。

讲到农具厂,我们一定会联想到无锡不仅仅是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还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1956年,无锡东亭乡的农民兴办了“春雷造船厂”,它是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就像一声春雷,揭开了乡镇企业“春满江南”宏伟画卷的序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槐古亭·城墙驳岸·亲水步道

请各位来宾往右面看,那座高高在上的“槐古亭”因为座落在槐古二村而得名。槐古二村是老居民小区,在这次运河整治中,对那些看上去硬邦邦的几何形房屋,注入黛瓦粉墙、枕河而居的传统元素,改善了老住户的居住条件,美化了居住环境,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在“槐古亭”下面,那一长条仿古“城墙”,可能已经引起了大家注意,它的实际功能是古运河的护坡驳岸,兼起防汛挡水墙的作用。那么把这段驳岸做成“城墙”式样,是不是有特定的人文内涵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据《无锡市志》记载:“唐天复二年(902年),封杨行密为吴王,无锡是其东南边境,与吴越王钱缪常有争战,在城东、南、西加筑外郭,开顾桥门、新塘门、董家门3座偏门。”其中顾桥门就在今羊腰湾冷渎港口兴隆桥附近。因此这段“城墙”唤起了已经尘封1100多年的历史记忆,这种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再看城墙驳岸下面的亲水步道。在古运河整治过程中,因河道两岸不是道路就是房屋,所以只能把截污管道铺设在靠近河岸的河床之中。这样就在截污管道的上面,因地制宜建设亲水平台和亲水步道。正是由于步道的亲水性,可以让市民和旅游者在散步时领略古运河风貌带的美丽风光,并可与运河中的游船进行互动。所以说古运河风貌带不仅仅是生态绿道、文化廊道,还是让游人亲水的休闲步道和旅游黄金水道。也可以讲,古运河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文化建设工程,以及提升市民福祉水平、宜居水平的民生工程。

高阳办学与市三中

请大家注意古运河东岸,羊腰湾南头的无锡市第三中学,它的前身是无锡籍教育家高阳先生在1920年创办的私立 “无锡中学”。高阳,字践四,早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14年留学美国,得文科硕士学位。回国后中学是他变卖家产历任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教授兼教务长。私立无锡后创办的。当年高阳“毁家办学”的义举,长期以来得到人们的敬仰和称颂。1928年至1943年,高阳又先后出任江苏省民众教育学院和广西大学校长,可说是桃李满天下。高阳用自己的行动,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妙光桥·船厂里

各位来宾,前面那座从羊腰湾通往南禅寺妙光塔的桥梁,长40.9米,名妙光桥。它始建于1970年,原名跃进桥,经拓宽改造后,于xxxx年改名妙光桥。这座桥的式样比较古朴,又在桥栏杆的望柱上,雕刻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他们祝福着每位游人年年幸福、岁岁平安。

请大家往右面看,从妙光桥西堍沿古运河往西南走,原有一条长304米的老街巷,叫“船厂里”。明清时,无锡有杨、蒋、尤、徐、邵等“五姓造船世家”,这里是其中邵氏的造船、修船作坊所在地,也是他们聚族而居的世居之地。清乾隆二十四年即公元1759年,无锡造船业“五姓十三家”子弟,因为朝廷的诏书,去江宁、京口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镇江等地造船厂,建造一种名叫“沙唬”的炮船,以保护国家领海安全。无锡的这批造船工匠通过改变船身结构和用材,使造出的30条战船坚固抗震,解决了炮船在开炮时船身震裂、进水下沉的难题。据说还为此还获得了朝廷的“龙批”御牌。以该“五姓十三家”为无锡造船专业户。今天,船厂里虽然已荡然无存,但历史的记忆告诉我们:请不要忘记无锡的能工巧匠,他们曾为祖国的造船业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各位来宾,我们的游船现在来到了“丁”字交叉河口,如果游船向左拐,经跨塘桥去“清名桥历史街区”;如果向右,经阳春桥、宝塔桥,继续游览环城古运河的第六个景区——望湖熏风。

清名桥历史街区(自跨塘桥、经金塘桥、大公桥、清名桥,至伯渎港口返程)的《导游词》,另行编写,自成篇章。

阳春桥·宝塔桥

现在我们乘坐的游船右拐弯,将前往著名的“南门三景”。这里的河道比较狭窄,我们不妨把它比喻为“城市峡谷”,水之悠悠,别具情趣。

请看前面就是“阳春桥”。“阳春”表示南方。在明代,无锡南门外建有阳春桥,后来改名跨塘桥。而现在的这座阳春桥,则是xxxx年新建的单跨仿古拱桥。桥长6米、宽16米,里面是钢筋混凝土,“外包装”是花岗岩贴面,既方便了行人,又为古运河增添了古色古韵。

再前面的“宝塔桥”,始建于宋代,原来是木桥,历代多次重建,桥名也一变再变,先后命名为南津桥、渡僧桥、塔桥等,1972年拆除。现在的这座单孔石拱桥,是xxxx年5月重建的,晚上灯火一亮,倒映如月,十分漂亮。

各位来宾,游船现在驶向南长桥。它的右前方是南禅寺和妙光塔,左前方是望湖门和抚熏楼,城门对面是锡山驿和淘沙巷,他们合称为“南门三景”。下面,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南门三景”之南禅寺·妙光塔

南禅寺,历史上曾号称“江南最胜丛林”,始建于南梁太清年间,即公元6世纪40年代后期,初名护国寺,后改名灵山寺、福圣禅院等,因地处无锡南门附近,俗称南禅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禅寺包括其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南禅寺既有辉煌,又经劫难,多次重建、重修。近代,在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中,曾多次遭受毁损。20世纪90年代,无锡市人民政府在原址0.85公顷范围内,恢复南禅寺和宗教活动。在寺院周围则兴建了商贸步行街市,“以市建寺,以寺兴市”,南禅寺商贸城人气越来越旺。

在大的寺院中,一般建有佛塔,妙光塔就是南禅寺的标志建筑。造塔的因缘是: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无锡常遭水患。某日,有异僧至南禅寺挂单,说有蛟龙在此兴风作浪,“宜建浮屠以镇之”,百姓方能安居乐业。为此,邑人朱承福和寺僧捐资募化,建塔镇蛟。至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赐塔名为“妙光塔”。该塔高43.3米,系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历经多次劫难。现存之塔,塔基仍为宋代原物,塔身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所重建。妙光塔在1926年、1980年都作过大修,1983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又作修葺。xxxx年11月1日,妙光塔回归南禅寺,随后启动重修工程,恢复塔刹原有形制。到了晚上,灯光亮起,耸立于半空中的妙光塔,宛如珍珠塔,佛光普照,令人神往。

“南门三景”之望湖门·抚熏楼

无锡老县城,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分别命名为熙春门、阳春门、梁溪门和莲蓉门。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王其勤率民筑城抗倭,四城门改名为靖海门、望湖门、试泉门和控江门。城门之名,引泉入湖、通江达海,又寓意河清海晏、人和年丰。其中南城门命名为“望湖门”,遥望太湖水光,极富想象力。城楼名抚熏楼,令人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1950年,望湖门和抚熏楼连同城墙一起拆除。xxxx年,在原址附近重建。恢复后的望湖门,城墙高7米,折合市制二丈一尺,与《无锡县志》记载的原城墙高度完全一致。而重建的抚熏楼,重檐飞角,端庄典雅,与南禅寺、妙光塔互为对景、东西呼应,已成为古运河风貌带的点睛之笔。

“南门三景”之锡山驿·淘沙巷

在南城门对岸的明代“锡山驿旧址”和明代进士龚勉的“首藩方岳坊”遗迹,现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驿站是古代传递官方文书和招待来往官员食宿或者换马的场所。而南门锡山驿是当时古运河岸边水陆驿道上的主驿站。既有为人而设的驿馆,又有饲养驿马的马厂。白天旗幡高悬,晚上天灯一串,人来马往,非常热闹。在古锡山驿之西,沿河为历史街区“淘沙巷”。传统的民居,幽曲的小巷,浸润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一直延伸至工人文化宫的滨河绿带,从游船上看过去独具审美情趣。

无锡市工人文化宫

各位来宾:左面那一片绿荫掩映下的建筑,就是无锡市工人文化宫。它建成开放于1954年2月2日,设有电影院、小剧场、文化厅、红旗厅、露天球场、图书馆、展览室等,占地总面积2.6万平方米,起初,文化宫只向工会会员开放,凭工会证和家属证入内活动,1958年后对全市人民开放。当时,工人文化宫对于丰富全市职工业余生活,培养群众文化艺术骨干,曾起过重要作用。因此,虽然时至今日群众文化生活已有很大的变化,但无锡百姓特别是老职工,对文化宫还是很有感情的。

文化宫对岸,原是无锡古教场旧址,它是清代无锡、金匮两县“试武童、练民壮”的场所。所谓试武童就是考武秀才,练民壮类似于军训。从某种意义讲,有点象今天的体育场。在教场北面,原有坐北朝南的阅武堂,堂之左还有点将台。每年霜降之日,两县的文武官员要来这里祭祀旗纛之神。

请大家注意,前面那座桥,原名文化宫桥,由于该桥是清扬路的起点,后来改名“清扬桥”,过了此桥,就进入了古运河风貌带的第七个景区——梁溪晓月。桥的西南堍,是老体育场改建的体育公园。

体育公园

各位来宾:文化宫与体育公园仅一桥之隔。体育公园的前身是无锡市人民体育场,它于1950年4月建成,占地13.3万平方米,可容纳10万多人,是当时苏南地区最大的运动场。上世纪50年代,先后在体育场内还先后建成田径场、灯光球场、儿童运动场、游泳池、射击场等。1973年3月又建成建筑面积4971平方米,观众席位4078个的体育馆。80年代初又建旱溜冰场和体育训练馆等。在该体育场内,先后举办过全国性的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举重等正式比赛,并多次接待外国体育团队,举行球类比赛。直至1993年3月5日位于无锡西郊的新体育场开工建造,第二年在新体育场举行江苏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后,这座老体育场举办正式比赛的 功能才逐渐淡化。1999年9月30日,以老体育场为基础,集休闲健身、体育锻炼和竞赛于一体的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公园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10.67公顷,其中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为古运河增添了一道充盈着力与美的绿色风景线。

说到体育场就必须讲到运动员。无锡人杰地灵,非但人文荟萃,体育运动也可圈可点。1936年,田径运动员张家夔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他是参加奥运会的无锡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融会世界冠军的无锡籍运动员有: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蔡振华、惠均,女子羽毛球运动员顾俊;在xxxx年北京奥运会上,江阴籍运动员陆春龙夺得蹦床比赛金牌;此外,宜兴小将丁俊辉,在世界级斯诺克球比赛中,智勇双全,迭创佳绩。他们为国争光,又是无锡人的骄傲。

清真寺

各位来宾:前面那座桥是“体育场桥”, 桥头右面有新月标志的阿拉伯风格白色建筑,是移建的无锡清真寺。早在清康熙五十七年,即公元1718年,就有回民从常州奔牛徙居无锡县陆区桥,这是无锡最早的穆斯林,也是迁居无锡聚族而居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到了1920年,南京回民蒋翰臣的儿子蒋寿山、孙子。蒋慕周根据先辈遗愿,捐资在东门外长庆路建清真寺,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7平方米。至20世纪末,在锡定居的回民将近2000人,往来无锡的穆斯林日益增多,原来清真寺已不敷使用。为此,无锡市人民政府根据广大穆斯林的意愿,核准在解放南路586号易址重建清真寺。重建工程始于1999年初,当年年底竣工。重建的清真寺占地949平方米,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清真寺内,礼拜大殿、讲经堂、尖塔、水房以及阿訇居室一应俱全,尽善尽美。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古运河畔绿化丛中的清真寺,就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

振新纱厂旧址

各位来宾:游船驶过体育场桥,左面的“振兴纱厂旧址”,现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家工厂是由著名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和荣瑞馨等人,在1906年集资创办的。工厂当时占地81亩,安装纱锭1.2万枚,日产棉纱22件。该厂在1937年底,被侵华日军烧毁了大部分厂房、设备,抗战胜利后重建并恢复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公私合营,改名为国棉四厂,它是无锡现存最早的一家棉纺织厂,是重要的工业遗产。目前,该厂已整体迁出,老厂房多数保存良好,特别是那座大烟囱依然高高耸立,成为标志。规划将这处工业遗产作保护性整修,并利用原有厂房作为创意产业园区。

西水关桥和西关古渡

请大家往前面看,在学前街西头横跨古运河的那座大桥,是沿用古地名新建的 “西水关桥”。造桥处附近,原来是个老渡口,摆渡船一直摇到20世纪80年代方才完成其历史使命。今天,虽然这里造了桥,但“西关古渡”依然记忆着当年的历史掌故:在它的东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福成故居建筑群”;西对岸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茂新面粉厂旧址”;前头是被称为运河“地轴”的西水墩,墩上有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西水仙庙”,庙旁是古运河与梁溪河的分水口,梁溪河上架着“显应桥”。这几处地方,合成了文化的渊薮,可说是故事多多。

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是近代著名外交家、文学家,曾出使西欧四国,所以薛福成的故居又称“钦使第”,俗称“薛家花园”。它位于原西水关的内侧,学前河在前面流过,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这里原是南宋礼部尚书、爱国诗人尤袤,以及明太子太保、寄畅园创始人秦金的住宅所在地。清光绪年间,被薛福成购得,并由他亲自规划,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的住宅花园。他巧妙突破封建时代对于官僚宅第的有关规定,但又不违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在建筑风格上,继承了古代江南民居的传统做法又有所突破,呈现出典型的近代特征。该建筑群整体分为一条中轴线和东西两翼,且花园和天井庭院面积超过建筑占地面积,是名副其实的薛家花园。经过1995年至xxxx年持续不断地整修,原汁原味的薛福成故居以“整旧如旧”对外开放,成为古运河畔一颗灿烂的“亮点”。

茂新面粉厂旧址

请大家注意西水关桥左面的“茂新面粉厂旧址”。该厂初名保新面粉厂,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1900年与别人合资创办的,后由荣氏兄弟独资经营。他们从四部磨面粉的法国进口石磨起家,发展为解放前中国民族工商业家的“首户”,对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茂新厂被日军炸毁。1946年由荣德生的四子荣毅仁主持修复,并担任厂长。在茂新厂的档案里,至今还保存着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茂新厂任职期间的工资单,以及当年使用过的办公桌椅。xxxx年茂新面粉厂停止生产,当年的制粉车间、麦仓、办公大楼等三大建筑以及许多机器设备,作为工业遗产被完整的保留下来。xxxx年在茂新面粉厂旧址内,开辟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无锡市规划展示馆”,它们各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西水墩·西水仙庙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的游船正围绕“西水墩”前行。西水墩的面积十亩许,因曾是明太子太保秦金宅第的后花园,因此又叫“太保墩”。西水墩与我们开头讲到的黄埠墩,都是大运河无锡古航道的风水枢纽,黄埠墩是“天关”,西水墩是“地轴”。

到了明代末期,西水墩上开始建庙宇,祭祀明嘉靖年间抗倭殉难的何五路等三十六义士。后来这三十六义士附祀至南门外古运河畔王其勤祠堂——南水仙庙,而王其勤作为当年的无锡知县,同样以率民抗倭而著称。这样,西水墩上面的庙宇,就在清初顺治年间,改祀在明天启元年至四年担任无锡知县的水利专家刘五纬,他在任职无锡期间,治水有方,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所以被尊作水仙。由于南门外已有南水仙庙,因此西门附近的就称西水仙庙。该庙在清咸丰十年遭兵火烧毁,同治年间重建,光绪十五年由米商集资扩建,建筑面积达11300平方米。当年,每逢六月十一日西水仙生日,这里都要举办盛大庙会,庙里的内外戏台同时演戏酬神,运河里看戏的船只云集,那景象就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描写的那样,热闹非凡。xxxx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斥资修复西水仙庙,并对西水墩进行绿化、美化,辟为无锡市文化馆。

显应桥

各位来宾:我们乘坐的游船驶到了西水墩的北面,请大家在这两条河流的分水口向里面看,只见梁溪河由此向西南缓缓流去,将流向蠡湖和太湖。那座架在梁溪河上的拱桥叫“显应桥”。这里地处“引湖流运”的水利枢纽位置,据说这里的梁溪河水流还可以振兴无锡文风,所以流传下来内容丰富的掌故传说。明代永乐年间,无锡县学教谕也就是当时的无锡县教育局长兼官学校长李湛,首倡无锡八景,这里定名为“梁溪晓月”,还用景名赋诗一首。请听:

西溪几曲环西城,城头斜月澹朝晴。

舍波光摇碧玉碎,银蟾影浸玻璃明。

双河北接流脉远,雉堞楼台眼中见。

三里桥东曙色分,微茫烟树连芳甸。

这首诗,也是今日古运河风貌带“四门八区”中,“梁溪晓月”景区的文脉传承点,过了前面那座“显应桥”,我们将驶入第八个景区——旧城怀古。

五爱家园·日晖巷

请各位来宾向运河西岸看,这里原来是古老的棚下街和鱼行街。从老地名中,不难想像出这里原来的面貌。21世纪初,结合低洼地改造,在拆迁旧房后,建造了15万平方米的“五爱家园”,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与五爱家园隔河相对的是日晖巷历史街区。这里保留着一片传统民居,原名“石灰巷”,1974年按谐音改名“日晖巷”,在这小巷的两侧,原有老茶楼、酱园槽坊和小转盘楼居民住宅等。呈现出老城区传统街巷的宁静和朴实。曾被赞誉为最能体现古运河人家风情的原生态、原结构的历史街区。

人民桥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穿过的这座桥,老百姓习惯称为西门桥。1958年,开辟横贯无锡古城东西向的主干道“人民路”时,桥梁随之拓宽,桥随路名,称“人民桥”。西门桥原来的桥址,还要在北面一点,它是无锡老西门前面的桥梁,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宋、元、明、清时,多次重建,原名梁溪桥、清溪桥、梁清桥等,俗称“西门吊桥”。桥之西,原有“五里街”通往惠山。清诗人秦瀛有《竹枝词》道:“三月花开五里街,女郎踏花红绣鞋,鞋边双双飞蛱蝶,扑去又来头上钗。”诗后原注:“惠山绮塍胜街,元明间最繁盛。谣曰: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民国时,西门桥南移到现址。五里街也渐渐淡出视线,现仅剩惠山直街一小段,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西直街小区

请大家再往西面看,这里“西直街小区”的居民住宅楼,经过xxxx年“穿衣戴帽”改造后,江南民居“黛瓦粉墙绿杨柳”的传统风貌又回归古运河畔。此情此景,令人倍感亲切。大家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积淀。古运河沿岸建筑,则是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古朴风貌的直接体现。所以这种结合古运河风貌整治,使“老新村得实惠,新社区得美景”的做法,就像展示了一幅人水和谐、盛世宜居的美丽图画,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更给人以心灵的感动。

老西门旧址·永定桥

请大家往右面看,这里是复兴路路口。原是无锡老西门的城门所在地。而我们现在经过的这段河道,早先是梁溪河的一部分,后来作为护城河,所以无锡老西门原名“梁溪门”。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这河道又确定为运河航道,城门之名也改为“试泉门”。从城门向东走,不远处就是古代的无锡县衙,说起它,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第九十三回中,就提到了无锡县衙。故事是这样编的:宋江率部南征方腊时,黑旋风李逵首先攻进了无锡北门,大刀关胜随即占领无锡县衙,然后宋江在此出榜安民。当然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史无记载,姑妄听之而已。

但从上面所讲,可知这段古运河与无锡古城的关系最为密切,资格也最老,遥想悠悠往事,坐在这无锡县衙中的历代父母官中,也有几多豪杰。例如:唐代大历年间的无锡县令敬澄,利用业余时间开闸了天下第二泉,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熙宁朝的无锡县令? 千之是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友,他曾在西水墩附近率民修建堤坝,用龙骨水车车水,通过梁溪河,引来太湖水,以湖济运,取得了当年抗旱斗争的胜利。再如明代的王其勤和刘五纬,一位是保境安民的抗倭英雄,一位是兴修水利的专家型领导。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为每人造了一座至今尚存的庙堂。清康熙年间的无锡知县吴兴祚,后在福建担任副省级按察使期间,为施琅平定台湾,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最终升任云贵总督,成为“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一方封疆大吏。而光绪年间的无锡知县廖纶,是位书法家,他在鼋头渚写下“包孕吴越”四个大字,为鼋头渚今天成为无锡著名旅游品牌打下了最初的人文基础。

各位来宾,前面已到“永定桥”,桥堍的那块绿地,古称“小尖”,穿过桥洞,我们又回到古运河风貌带的第二个景区——北塘米市。

四河八岸水景苑

各位来宾:京杭大运河的苏南运河,支流众多,河网交叉,呈现一派秀美的江南水乡风情。而此时此刻我们经过的四河八岸水景苑,就是这种水环境的典型代表。所谓“四河”指古运河、茅泾浜、横浜和酱园浜。这里原来还有一条游山船浜,是无锡古代旅游发祥地,清乾隆进士杨莲趺特意为此作了一首《竹枝词》:“傍郭游船一道长,开窗先见踏船娘。银泥胜子宜春贴,隔岁辛盘细细尝。”这里又是大运河进入无锡古城区的北入口,历来人气很旺。范围内原有两条南北走向的老街巷:一条叫“横浜里”,一条叫“石铺头”;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就叫“茅泾浜”。这三条老街巷都是由粉墙黛瓦、排门木窗的民居和小商铺构成,独具“四河交会,八岸辐辏,街市滨水,人家枕河”的景观特色。为这里恢复民族形式的休闲型的水街河市,提供了直接依据。

江尖渚上团团转

各位来宾:我们刚上船游览古运河时,是从这座“江尖渚”小岛东侧经过的,现在我们绕到了它的西侧。由于过去江尖渚周围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不少又是大船和帆船,为了航行方便,所以环绕整个江尖渚一周,没有一座桥梁,往返江尖渚只能靠摆渡船。为此衍生出“江尖渚上团团转”这条无锡特有的谚语。关于该谚语的出处,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流传最广的是孝子寻母的故事。据清乾隆年间出版的《锡金识小录》记载:有一江西孝子,带着养母,辗转千里来无锡寻找生母,在江尖渚一时找不到摆渡船,环渚而呼,急的团团转。民国时,戏剧家周贻白据此写了一首《竹枝词》:“隔水呼娘娘不应,江尖渚上四无凭,劝君莫笑团团转,孝子寻母血泪凝。”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德,自有它的积极意义。

由于江尖渚四面环水,地势又低,所以过去一下大雨,就容易造成水淹。为此在xxxx年结合低洼地改造,搬迁岛上居民421家,对原有建筑除建于1922年的“纸业公会旧址”保留下来,并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外,其他的全部拆除。岛上大量填土,建造以生态绿化为主的江尖公园。该公园在xxxx年10月30日建成开放,占地面积约4公顷,有“天然氧吧”之称,颇得市民好评。

运河公园游船码头

各位来宾:我们已一路平安,一路愉快地回到了游船始发站——运河公园码头。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注意安全,有次序的上岸。欢迎各位来宾下次再来。谢谢大家!

运河导游词(精选5篇)

无锡古运河导游词游船码头·春申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十分荣幸与大家一起乘坐春申号游船游览无锡环城古运河。春申号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战国后期的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运河信息

  • 运河导游词(精选5篇)
  • 运河导游词(精选5篇)5人关注

    无锡古运河导游词游船码头·春申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十分荣幸与大家一起乘坐春申号游船游览无锡环城古运河。春申号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战国后期的楚国宰相 ...[更多]

  • 古运河导游词(精选5篇)
  • 古运河导游词(精选5篇)5人关注

    【游船码头·春申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十分荣幸与大家一起乘坐春申号游船游览无锡环城古运河。春申号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战国后期的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 ...[更多]

相关专题

导游词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