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15篇)

发布时间:2022-08-24 20:45:05 查看人数:61

生物评课稿

第1篇 高中生物优秀评课稿

高中生物优秀评课稿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2篇 生物入侵者的评课稿

生物入侵者的评课稿

基于事前分配给我“课堂模式体现”的观察人物,这使得我不得不撇开语文教师常态感性的听课方式,尽力以一位严谨的观察者的身份观察课堂,我大概有“严谨治学、灵活运用、全程助学”这三点印象,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就这三点进行详细说明。

一、严谨扎实地遵循《全程助学》进行课堂教学

观察王老师的课堂主要有这样几个环节:

1.读?积累:预习检查字词读音,抓易错字;

2.读?你知道那些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筛选、整合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读?发现: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4.读?质疑:(1)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2)面对这些生物入侵者,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王老师用这四个环节串联成一堂课,而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与《全程助学》书有关。

例如读?积累环节中的字词是“课前预习助学”的1、2两题。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醒同学易错字;读?质疑环节的两个问题则是“课前预习助学”中第四题“读完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的提出的比较有价值,又可以拓展升华课堂的问题。

二、灵活变通地运用《全程助学》组合课堂流程

不可否认《全程助学》这本书中有些课文的课堂助学部分的一些活动不具有课堂操作性。王老师作为一线且资深的教师,显然很清楚这一点。

于是,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全程助学》书中“课堂预习助学”环节教师补充的“画一画每段的中心句”一题和第四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本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按怎样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整合成“读?你知道哪些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教学环节。又将“课堂测评助学”中的三道题整合成“读?发现: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这个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细致地指导学生学会生动地说明。王老师将《全程助学》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学会生动地说明中写的环节植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会写生动说明的文字的同时,对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还发现王老师很巧妙的将学生的疑惑“面对这些生物入侵者,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与《全程助学》书“课中生成助学”环节中第三题“辩论。辩题:‘生物入侵者’需不需要人为干预?”整合,以学生的问题促发学生对助学单问题的思考与辩论,可谓巧妙、精巧!听完王老师的课,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原来《全程助学》这本书可以这样使用,应该这样用。

三、显性、隐性全程帮助学生学习

对于实验初中全程助学模式,我在王老师的课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助学有极明显的显性特征。王老师的课堂上,使用《全程助学》书中的助学单,帮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在课堂学习时任务清楚,甚至课后的作业也在其间。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入侵者》一课时,始终有一个叫“全程助学”的“伙伴”在帮助他们有针对性、有效率的学习,让学生的课前学习不再孤单、课中的学习任务更明晰、课后的作业量不大且有针对性。

王老师还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有效疑问放入课堂教学中,在ppt上呈现学生的问题并打上他们的名字,这既是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又暗示并指导学生提出有效、有价值的问题。

在这一课师生学习中,我发现了更隐性的助学。课堂的.王老师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并适时进行指导。如在“读?积累”环节,王老师指导学生以“提醒”的方式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是对学生预习中存在问题的反馈,帮助学生及时修正错误,养成正确识字、书写的习惯。在对生物入侵者定义的时候,教师又及时将学生的一般答案和精准答案进行比较,让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下定义的方法。同时,王老师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找关键词,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类细微处的指导,都是在隐性地帮助学生学习。显、隐性双管齐下,真正做到“全程”助学!

综上所述,依个人浅见,王云云老师执教的《生物入侵者》一课,完全符合“全程助学”的课堂模式,如果一定提出点挑剔的建议的话,我认为,教师可以自己优化助学单,以新的打印稿的方式呈现,将自己的课堂更明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预习及上课效果将更好。

第3篇 《生物入侵者》的评课稿

《生物入侵者》的评课稿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语文组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主题式互动研讨,开出了教师系列常态课,为我校的校本教研树立了一种典型。在这样的活动中,听了刘双龙老师的课,有颇多的感悟。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作为老教师勇于承担公开课,进行自我展示,通过课堂教学的磨炼来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教学的意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师基本功扎实、理解教材、钻研教材的深入细致,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等,都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素质的体现,反映了我校教师的自身努力和专业成长。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能依托文本、关注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灵活教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讲练结合等,也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使常态课堂呈现出真实和平实的特性,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透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上还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把握:

1. 教学目标的定位

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新课程大纲有明确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或浅层面的理解,我认为教学一堂课时,把握好自己的目标定位,必须根据教材、教师和学生实际,这样才可能使你的课堂教学有效或高效。譬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尽管教材编排中没有量化事理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但在单元提示或课后练习等设计中都涉及到相关知识,因此,在设计《生物入侵者》的课堂教学时,要突出教师希望学生侧重掌握的有关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包括过程、方法与学科特点等,即三维度问题。我觉得刘老师这堂课的设计有重点目标,即突出了说明方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品味。

2. 关于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本文是逻辑严密的事理性说明文,文本就是按照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生物怎么入侵、生物入侵者有哪些、生物入侵后会怎样或有哪些影响等思路写的。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因为初二学生对说明要素之一的说明顺序(特别是逻辑顺序)还缺乏深入理解,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在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顺势引导,把学生对文本的有关理解作适当的调整,起到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居中穿针引线,通过共同探索,从而把的说明顺序自然结合进去,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教材。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将会更明确、更深入,而不能顺着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将教材相关知识予以肢解,虽然整篇教学下来似乎还是完整的,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应该说,刘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程序上,教学思路总体清晰,课堂结构的安排也相对完整,有很多独创的教学设计。但在问题设计上还要更精细化,使提问的指向性更明确,做到问题角度宜小,针对性要强。这样,一方面便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一旦在问题设计上出现随意性,那么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就相对较低。

3.关注学法指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语文的一些基本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一类自主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学习的规律。在《生物入侵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能注意突出说明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能从文本的词句出发加以拓展,刘老师的指导非常到位,比如讲到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给学生提供了两种方法:“就近原则”和“根据内容概括”,这样具体的指导应该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4.关注评价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价值的体现就是学生学习的成功度。因此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成功感,对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评价与正确评价,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无穷的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捕捉学生自主学习的亮点。创设课堂教学的更多生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一定会更高。

第4篇 生物课鱼评课稿

生物课鱼评课稿范文

听了李老师的一堂生物课——鱼。课堂上,李老师首先通过海洋鱼类视频导入。学生看到了许多种类的鱼,顿时对本课的内容兴趣大增。接着李老师拿出了鱼骨骼的模型,让同学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总结了动物的分类。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本课就是学习的第一个脊椎动物“鱼”。

接下来,学生通过观察书上的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了解了多种多样的鱼。对鱼进行了分类: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了解到四大家鱼分别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之后李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人类与鱼类的关系吗?同学们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鱼类已经融入人类、文化、饮食。渔业作为国家的.经济产业。教师引出我们要合理利用,保护渔业。(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了解人类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之后李老师组织了活动,小组协作对活鱼进行观察。对活鱼进行观察,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讨论。最后,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同学们完成了课堂练习。

本节课李老师教态自然、语言表述清楚、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仪表端庄大方。板书设计布局合理,书写规范。李老师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观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组织的生动有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知识。

第5篇 《动物运动》八年级生物评课稿

《动物运动》八年级生物评课稿

彭老师讲的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下面就本节课观课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彭老师立足于本节目标,结合多媒体,讲解透彻。

二、教学内容

1、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9个问题,这9个问题贯穿本节课的主线,层层展开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学风格严谨

彭老师讲的本节课中有两个易混概念,“骨”和“骨骼”,对于概念的`准确辨析,以及辩解时通过板书形式呈现,学生印象深刻。对于基础概念的辨析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一些中考题基本围绕重要概念设置题目,而且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生物基础概念也是也是提高生物学科素养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3、板书条理

本节课尤其具有理科特点,逻辑性强,彭老师的板书条理清晰,本节课的脉络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效率。

4、课堂务实

课堂本身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而不是一场秀。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围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立,而非重视为了表面的热闹。彭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学生笔记,给学生留有一点时间记笔记,对于有效率的课堂来说,这点非常重要。

5、课堂紧张有效,以学生为主体

彭老师在课堂的每个问题关节,都会调查学生的达标率,以学生自己举手的形式,只要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措施,都是灰常伟大的“发明”。

三、师生交流

彭老师整个课堂通过问题贯穿起来,主要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形式,整体课堂紧张有序,只是有时候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铺垫不是很多,学生对于此知识点的反映与学习有些慢,造成课堂气氛有时候不是很热烈。这一点也是我讲课时存在的不足,课堂气氛的调动真的需要讲课艺术,继续努力。

第6篇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1

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后续,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去了解许多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现状,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并且知道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通过学生周围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和“科学来自生活”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在授课当中,将教学任务用大屏幕显示,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内容。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请看:(大屏幕展示:图片:北京南海子麋鹿园中动物灭绝年代顺序的石碑和录像“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大家看了录像后有什么想法?

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下面我们师生来一次电视直播讨论会。一组同学扮演当地农民,一组同学扮演县长,一组同学扮演法院法官,一组同学扮演动物学家,一组同学扮演商人,老师是电视台记者。

“大家好,这里是实话实说录制现场,我是实话实说主持人,

组织学生讨论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任务达标分析

教学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白头叶猴”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教学不足之处: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评的课是由我校田老师执教的八年级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我始终认为,如果一节课在开课之始,师生就抱有热切的盼望;在结课之后,又长久地沉浸在对课堂的思索和回味中,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这样的课,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好课,这样的师生一定饱含热情、默契和谐、教学相长、共赢共进。而今天,我们就有幸遇到了这样的课。对于本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学效果以及问题和建议四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评学生的学

本节课学生的表现有两大亮点,一是与学科教学模式匹配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二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展示与辩论。

1、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

本节课共有三个学习目标,在聚焦每一个目标开始学习时,学生都会自觉地进入自学状态,无论是微课的学习,还是对教材的阅读,都表现的自如,表现的专注。在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会自动进入小组交流状态,由组长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因为是六人小组,为了拉近距离,深入交流,孩子们会站起来围在一起,而交流讨论结束后,学生会用端坐并举手的方式提醒教师自己的小组已做好了课堂交流的准备。课堂交流阶段,发言的学生声音响亮,条理清楚,静坐的学生倾听认真,部分学生能够提出质疑和补充。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多数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他们已经从初一时的懵懂状态变成了爱学习、会学习的上进少年。

2、展示与辩论

聚焦目标3教学时进行的分组展示和辩论活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也是课堂的高潮所在。六个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就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演讲展示,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节课的展示是与众不同的,是意义非凡的。这种基于课前研究性学习的展示,不同于朗读课文片段,也不同于汇报小组交流成果,它是一种高度融合的作品展示。这种展示包含着学生调查、访问的每一个片段,搜集、甄别、整理、归纳的信息处理过程,撰写讲稿和制作ppt短片的后期创作,凝聚着每一个小组的心血。这种展示蕴含着积极的实践,充分的准备,热切的期待,激烈的竞争和相互的协作。

我注意到这轮展示中的一个细节,学生代表在交代本小组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后,会郑重地报出小组各个成员的姓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会不会是画蛇添足?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样做是有深意的。学生知道,开展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参与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报出名字,是对每一名成员的尊重,也是对每一位成员贡献的'肯定。这次展示演讲和协助播放ppt的学生各有6人,参与辩论的学生多达26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会在课后议论和比较不同的作品和展示,也相信学生会为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力在生物课堂上得以运用而自豪,更相信在成功和自信的激励下学生们会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二、评教师的教

1、模式运用娴熟,能力培养得法。从课堂表现看,田李霞老师能够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熟练运用我校“导学诱思,互动展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具体讲,一是为学习目标增加了显性行为动词“了解、知道”,使目标更具操作性;二是能够聚焦目标实施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倾心打造高效课堂;三是坚持问题导学,坚持自主先学,着眼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四是不断优化小组学习,从细节上提升小组学习效率,本节课有效的小组活动达到三次之多;五是练习设计紧扣学习目标,通过即时记忆和随堂练习实施巩固提升。

2、探索微课运用,实施情境教学。本节课田老师通过在导课时播放影片《可可西里》片段、结课时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来创设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共鸣。本节课的课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这使命有多艰巨呢?在导课和结课中,教师选取的资料告诉学生,艰巨到要付出牺牲生命的代价。为了补充课本的不足,她还制作了微课——“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在聚焦目标1的教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这不足一分钟的微课,她整整制作了一个晚上另加一个上午。虽然辛苦,但课堂效果还算不错。

3、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高度默契。从整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田李霞老师始终是面带微笑的,始终对学生充满了信任和期待。她对学生的评价,满含着欣赏、肯定和激励。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的课堂回答中,有一位男生声音羞涩而低沉,当问清他的答案是“张贴宣传标语”时,田老师是这样对他进行鼓励的,“多好的主意啊,大声说出来就更好了”。在提问时,她总是亲切地在喊学生名字。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眼神的交流中,我们更深的感受到师生关系是融洽的,老师是深受学生爱戴的。从课堂的细节看,师生是有教学默契的,很多环节都是靠双方熟知的暗号沟通,甚至是双方的眼神在交流信息。

4、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种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的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到更深层次的落实,继而培养了包括“自理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田老师也许没有想到,当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能力迁移到学科学习中,他们将得到多么巨大的进步。

三、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分为显性和隐形两种。显性的效果是三个学习目标得到落实,通过自学课本、观看课件、小组交流、课堂展示与辩论、课堂即时记忆、课堂练习反馈、结课回望目标等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环节,知识目标得到落实,方法和过程目标得到巩固,教学模式运用更加熟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从隐形的效果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归纳整理、展示辩论能力得到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发展,团队意识和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而最重要的是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喜爱学习。这种能力也迁移到了课堂的其他环节,除了聚焦目标3教学时进行的分组展示和辩论活动,本节课有16人参与了课堂交流,可以说不少的学生是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的状态的,这也许就是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四、问题与建议

1、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本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深刻的改变,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今天实现了教学工具上的一个质变,谁能够熟练运用这个工具,谁就占据了现代教学的制高点。但是,这节课上,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都亟待提升。“如何进一步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我们当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2、建议:“两自”能力的培养,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要以新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来认识,要和县局的“三二一”目标(小学培养三种习惯、初中强化两个能力、高中实现一个目标)相匹配。拿这个班的学生来说,去年我们曾经用过小组围坐的方式,但没能坚持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学生非常好动,相当多的学生自控力很差,围坐等于给学生玩耍开了方便之门。但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得到加强,所以现在我们不但可以围坐,而且可以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分学期分年级制定目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初二要比初一强,初三要比初二强。到了初三,我们的课堂不能还和初一一样群体性活动过多,要比初一多一点自学,多一点小范围的交流,逐步实现和高中教学的接轨。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第7篇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评课稿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评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评的课是由我校田老师执教的八年级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我始终认为,如果一节课在开课之始,师生就抱有热切的盼望;在结课之后,又长久地沉浸在对课堂的思索和回味中,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这样的课,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好课,这样的师生一定饱含热情、默契和谐、教学相长、共赢共进。而今天,我们就有幸遇到了这样的课。对于本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学效果以及问题和建议四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评学生的学

本节课学生的表现有两大亮点,一是与学科教学模式匹配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二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展示与辩论。

1、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

本节课共有三个学习目标,在聚焦每一个目标开始学习时,学生都会自觉地进入自学状态,无论是微课的学习,还是对教材的阅读,都表现的自如,表现的专注。在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会自动进入小组交流状态,由组长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因为是六人小组,为了拉近距离,深入交流,孩子们会站起来围在一起,而交流讨论结束后,学生会用端坐并举手的方式提醒教师自己的小组已做好了课堂交流的准备。课堂交流阶段,发言的学生声音响亮,条理清楚,静坐的学生倾听认真,部分学生能够提出质疑和补充。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多数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他们已经从初一时的懵懂状态变成了爱学习、会学习的上进少年。

2、展示与辩论

聚焦目标3教学时进行的分组展示和辩论活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也是课堂的高潮所在。六个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就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演讲展示,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节课的展示是与众不同的,是意义非凡的。这种基于课前研究性学习的展示,不同于朗读课文片段,也不同于汇报小组交流成果,它是一种高度融合的作品展示。这种展示包含着学生调查、访问的每一个片段,搜集、甄别、整理、归纳的信息处理过程,撰写讲稿和制作ppt短片的后期创作,凝聚着每一个小组的心血。这种展示蕴含着积极的实践,充分的准备,热切的期待,激烈的竞争和相互的协作。

我注意到这轮展示中的一个细节,学生代表在交代本小组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后,会郑重地报出小组各个成员的姓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会不会是画蛇添足?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样做是有深意的。学生知道,开展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参与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报出名字,是对每一名成员的尊重,也是对每一位成员贡献的肯定。这次展示演讲和协助播放ppt的学生各有6人,参与辩论的学生多达26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会在课后议论和比较不同的作品和展示,也相信学生会为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力在生物课堂上得以运用而自豪,更相信在成功和自信的激励下学生们会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二、评教师的教

1、模式运用娴熟,能力培养得法。从课堂表现看,田李霞老师能够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熟练运用我校“导学诱思,互动展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具体讲,一是为学习目标增加了显性行为动词“了解、知道”,使目标更具操作性;二是能够聚焦目标实施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倾心打造高效课堂;三是坚持问题导学,坚持自主先学,着眼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四是不断优化小组学习,从细节上提升小组学习效率,本节课有效的小组活动达到三次之多;五是练习设计紧扣学习目标,通过即时记忆和随堂练习实施巩固提升。

2、探索微课运用,实施情境教学。本节课田老师通过在导课时播放影片《可可西里》片段、结课时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来创设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共鸣。本节课的课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这使命有多艰巨呢?在导课和结课中,教师选取的资料告诉学生,艰巨到要付出牺牲生命的代价。为了补充课本的不足,她还制作了微课——“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在聚焦目标1的教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这不足一分钟的微课,她整整制作了一个晚上另加一个上午。虽然辛苦,但课堂效果还算不错。

3、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高度默契。从整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田李霞老师始终是面带微笑的,始终对学生充满了信任和期待。她对学生的评价,满含着欣赏、肯定和激励。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的课堂回答中,有一位男生声音羞涩而低沉,当问清他的答案是“张贴宣传标语”时,田老师是这样对他进行鼓励的,“多好的主意啊,大声说出来就更好了”。在提问时,她总是亲切地在喊学生名字。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眼神的交流中,我们更深的感受到师生关系是融洽的,老师是深受学生爱戴的。从课堂的细节看,师生是有教学默契的,很多环节都是靠双方熟知的暗号沟通,甚至是双方的眼神在交流信息。

4、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种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的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到更深层次的落实,继而培养了包括“自理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田老师也许没有想到,当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能力迁移到学科学习中,他们将得到多么巨大的进步。

三、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分为显性和隐形两种。显性的效果是三个学习目标得到落实,通过自学课本、观看课件、小组交流、课堂展示与辩论、课堂即时记忆、课堂练习反馈、结课回望目标等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环节,知识目标得到落实,方法和过程目标得到巩固,教学模式运用更加熟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从隐形的效果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归纳整理、展示辩论能力得到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发展,团队意识和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而最重要的是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喜爱学习。这种能力也迁移到了课堂的其他环节,除了聚焦目标3教学时进行的分组展示和辩论活动,本节课有16人参与了课堂交流,可以说不少的学生是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的状态的,这也许就是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四、问题与建议

1、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本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深刻的改变,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今天实现了教学工具上的一个质变,谁能够熟练运用这个工具,谁就占据了现代教学的制高点。但是,这节课上,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都亟待提升。“如何进一步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我们当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2、建议:“两自”能力的培养,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要以新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来认识,要和县局的“三二一”目标(小学培养三种习惯、初中强化两个能力、高中实现一个目标)相匹配。拿这个班的学生来说,去年我们曾经用过小组围坐的方式,但没能坚持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学生非常好动,相当多的学生自控力很差,围坐等于给学生玩耍开了方便之门。但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得到加强,所以现在我们不但可以围坐,而且可以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分学期分年级制定目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初二要比初一强,初三要比初二强。到了初三,我们的课堂不能还和初一一样群体性活动过多,要比初一多一点自学,多一点小范围的交流,逐步实现和高中教学的接轨。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第8篇 细胞怎样产生物体评课稿

细胞怎样产生物体评课稿

评语:

杨老师作为化学老师任教初一生物已有两年,两年来都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自己学的虽是化学专业,但生物学的专业知识也很扎实,完全能胜任生物教学工作,本堂课作为生物备课组公开课,课件制作得很好,教学各个环节联系紧密,逻辑性强,从时间分配上来看,重点难点把握恰当,能突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个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做练习、多讨论来突出重点内容的教学,在“细胞的分化形成组织”这个难点内容上,教师能够多方面利用资源,选用了几个视频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化“分化”这个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细胞分裂、功能变化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个连续的录像过程,让学生领会细胞经过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然后用“蕃茄”、“甘蔗”这种具体的植物器官来分析构成器官的组织的种类,让学生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突破了难点的`教学。教学中不足的地方是教学语言的专业精确度还有待加强。

如讲到植物的四大组织时说:“植物的器官是由四大组织构成的”。其实植物体何止四种组织呢?只是我们教材只介绍了这四种组织而已,还有一些比如机械组织、厚壁组织、厚角组织等没有作介绍,也不要求学生去掌握罢了。第二个不足是教学中让学生动笔写的机会还少了点,从整节课来看,练习题相当多,课前练习、新授课的练习、小结时的练习、课后巩固练习、教师处理的方法大体上都是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跟随老师点击鼠标而出示的正确答案一起回答,这样就会使有些学生变成了“滥芋”,不懂也在装懂,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作业本上动笔做一做,然后学生之间交换检查批改,再由老师进行讲解,这样效果就会好很多。

细胞怎样产生物体评课稿

第9篇 《同种生物的差异性》评课稿

《同种生物的差异性》评课稿范文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科学又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 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我听了王军红老师的一节《同种生物的差异性》新课授课,总体说来,整堂课都很真实,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自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在此对这节课做一下简单的评价:

从课的设计上看,总体思路较好。以活动猜一猜引入:叫上3位学生,让一名学生描述另外两个学生中的其中一名学生的外表特征,并让其余学生猜一猜他描述的是哪一位同学。

教师:我们能够从某同学的描述中猜出他所说的是哪位同学,主要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形态特征相互间都是不一样的,即人的性状存在着差异

教师通过提出的描述性问题巧妙的引入人的性状存在着差异。接着又以问题推动互动。

2. 在 课堂教学过程中,事先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印上自己和同桌的指纹,同时让学生采集同一植物不同植株上的四片叶子。教师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在参与提问方面,问答人数占全班绝大多数,有个别提问、回答,有全班集体回答。让学生动脑思考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解答,对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及时做出 纠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3. 从 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跟上教师的引导,动脑动手,对大部分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或和同学的讨论,能够有具体的思路和方 法,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达成度较高,学生的课堂反应很好。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并善于开发挖掘学生思维,有效 提高教学质量。

4. 提出的建议:本堂课教师提问较多,以提问推动了师生间的互动,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及时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性状对学生来讲,它的定义比较陌生,所以建议老师自己讲就可以,用不着师生互动。

第10篇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

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后续,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去了解许多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现状,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并且知道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通过学生周围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 探究状态下学习”和“科学来自生活”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在 授课当中,将教学任务用大屏幕显示,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 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 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内容。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 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请看:(大屏幕展示:图片:北京南海子麋鹿园中动物灭绝年代顺序的石碑和录像“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大家看了录像后有什么想法?

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下面我们师生来一次电视直播讨论会。一组同学扮演当地农民,一组同学扮演县长,一组同学扮演法院法官,一组同学扮演动物学家,一组同学扮演商人,老师是电视台记者。

“大家好,这里是实话实说录制现场,我是实话实说主持人,组织学生讨论

3. 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 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 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任务达标分析

教学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白头叶猴”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教学不足之处: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第11篇 高二生物蛋白质的代谢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评课稿

高二生物蛋白质的代谢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评课稿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新基础教育”理论,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她致力于重建一种课堂教学新理念,让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让课堂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生命价值,在这种研究倾向推动下,有幸观摩了我校老师展示的一节校级公开课“蛋白质的代谢与三大营养物质的关系”,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让人耳目一新,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这节公开课中,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而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教师依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规律,遵循新陈代谢的轨迹,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完整、和谐的境界。鉴于生物课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与阐释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和展示。

1.激发兴奋点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以此为中介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把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并顺利地导入新课当中,足见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激发思考,提出假设——引导分析,自学导读——师生交流,练习巩固。其中问题探究,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可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的交流,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及时激励和点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2.播种知识点:

教师教学时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全部教学内容,而是激活与播种知识,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运用,促使学生智力的生成,通过蛋白质的三个来源和三个去向,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与联系,注重知识的深化与应用,通过讲解三大营养物质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辨证统一的思想,建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通过营养与健康让学生联系当今健康教育与饮食研究的新进展,重视知识的提升与联想,同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制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如展示课件——人体消化系统、蛋白质代谢过程、练习题。让学生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结合起来,从图形观察、认真思考、口头表述,让学生将静态知识与动态知识结合起来,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3.建立支架点

围绕学习主题,教师有意识地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个个知识框架。如将蛋白质代谢分为三个去路,再教会学生记忆必要的口诀,三大营养关系分为五个问题进行自学导读,然后将学生引入框架中让其进行探索,探索初,教师采用提问、演示等方法进行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让学生探索、交流,达到对新知识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促进知识的生成。

4.培植生长点

在这节课中,教师尽力营造支持性、宽松性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尽可能的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增知,在探究学习中创新。但遗憾的是,因为是借班上课,分组讨论和自学导读时,设计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学生闪光点不多,因时间紧,讨论交流没有充分展开拔高,课堂预期的效果不佳,学生参与面不广,气氛较沉闷。

5.授课中教师的闪光点

这是一节务实、扎实的课,老师基本功过硬,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敏感性强,善于捕捉各种教育机会,多媒体课件制作科学严谨,起到了为教学服务的辅助作用。教师课堂语言清晰,声音宏亮,节奏感强,教态自然,亲切、从容,课堂上有多处师生真实人格的彰显与张扬,因此,整个课堂展示出了老师与部分学生智慧的闪现,创新的共鸣。

听课后教学反思:

1.授课内容反思

本节课内容涉及过多,但难点“三大营养物质关系”突破不够,这一知识点在高考中多次出现,(图形变化,思维能力)试题,我校学生以往得分偏低,应引起重视。

2.课堂评价反思

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还嫌不足,比如,有一男生两次回答问题,一次比一次好,说明该生善于探索,且知识面较宽,善于积累等等,还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教师都要及时准确点评,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不断促进和强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真正落实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3.今后课堂教学建议

建议今后应继续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让课堂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

4.教学反思的激发

高老师在上公开课之前进行了试教,主动的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分享同事对教学的理解,直面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寻找最佳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对策,上公开课后,与我校生物教师交流,主动构建学习共同体,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客观梳理自己的教学思绪,这种意识的反思推动了教师更深层的思考与学习,促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不断发展,引发的专业体验就会进一步激发教师敬业精神,促进教师人生价值和生命的实现。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是一节务实、自然、和谐的课,即使有缺憾也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反思和启迪。

第12篇 生物课的评课稿

关于生物课的评课稿范文

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

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第13篇 高中生物的评课稿

高中生物的评课稿范文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杨庆欢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杨庆欢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杨庆欢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

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14篇 生物评课稿优秀

关于生物评课稿优秀范文

蒋老师在上课时一开始就出示本专题在全国历年高考的考试分值、本专题所涉及的高考知识点,对学生的触动较大,学生从中感受到此专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该专题的重视。

每涉及一种育种方法, 蒋老师总是从直观图片入手,这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中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也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每种育种方法的复习回顾过程中, 蒋老师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知识点复习到位。学生既掌握了每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实例,又在复习课学到了对比学习、及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如 蒋 老师最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上述七种育种方法中,哪些用到了植物组织培养?哪些用到了秋水仙素(低温)处理?哪些育种方法能打破育种中碰到远缘杂交障碍?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法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可用的育种方法有哪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在复习了植物体细胞杂交后, 蒋老师通过例题:亲缘关系较远的两种动物体细胞作为育种材料,能否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培育出同时具有两者遗传特性的动物新品种?既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又很自然过度到了下一育种:核移植。在此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这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听了蒋老师课后,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有个建议:本专题知识点多,能否分两课时完成知识点的复习:前一课时复习前4种育种,后一课时复习后3种育种并总结,这样课堂内进行适量的课堂练习,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存在问题。

第15篇 生物的性状的评课稿

生物的性状的评课稿

听其执教的《生物的性状》一课,受益匪浅!

课堂从《认识一株植物》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株植物生长录像,让学生确定这是什么植物?很快学生一致认为是:豌豆。李老师随即由生物学家孟德尔谈豌豆细节上的不同,让学生观看豌豆开花结果的过程图片,寻找发现。学生大多认为:大小颜色不同!李老师从以下一幅图片资料引出孟德尔根据豌豆的一生定出“生物的性状”。

种子 果实 花 茎

圆滑 皱缩 黄色 绿色 黄色 绿色 饱满 不饱满 紫色 白色 高茎 矮茎

种子

形状 种子

颜色 豆荚

颜色 豆荚

形状 花的颜色 茎的高度

接下来新授本课内容《生物的性状》。继而再由玉米、兔子性状不同的图片联想到人。通过播放不同性状的人物图片,让学生来找找人的性状有哪些不同?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急于想了解“性状”的心,进入了激烈的寻找和思考、辩论中。学生们说:眼晴、血型、皮肤颜色、身高、耳垂、手指毛、发迹、性格不同……

起初其中一个学生一直认为性格也属性状,李老师没有予以否认,而是提供一张《性状编码图》,填写一张《我的性状统计报告表》让大家观察、统计、记录、总结。选择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找规律性的东西……

激烈的探究、交流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有耳垂、无耳垂;双眼皮、单眼皮;下巴有沟、下巴无沟;手指有毛、手指无毛;舌头会卷、舌头不会卷;微形发迹、平发迹;圆脸、尖脸……渐渐地学生们发现,人的性状都是与生俱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大多都来自于人的外貌特征的不同!紧接着李老师问:我们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吗?迅即巩固了学生们对一切生物性状的认识。把学生从刚才的“性格不同”也属于“性状”这一错误的认识中引领过来。

对于我们来说,《生物的性状》是多么枯燥和抽象的一课,可在李老师的课中却充分展现了学生积极探究、思索、辩论的景象,整堂课都在学生的热情活动中进行。李老师没有用动听的课堂语言阐述此课的.主题内容,更没有凸现学生错误的认识,而是通过一系列植物、动物和人的不同性状的图片和学生似懂非懂的“性状编码图”(即充分利用第二手资料),让学生们着手探究,利用有效的材料观察现象、寻找和总结发现,从而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使整堂课生动、有趣而不枯燥,栩栩如生。

李老师不愧是行家,她充分利用了对学生、课程、教材和教学设计的有效研究,抓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体现了科学课的本质,让孩子在们在做中学,玩中学。不禁使我想到,我们的科学课是应该给孩子们科学知识、培养态度还是兴趣?科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的教授更扎实、牢固!

生物评课稿(15篇)

《同种生物的差异性》评课稿范文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科学又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生物信息

  • 生物评课稿(15篇)
  • 生物评课稿(15篇)61人关注

    《同种生物的差异性》评课稿范文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科学又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 ...[更多]

  • 高中生物评课稿(3篇)
  • 高中生物评课稿(3篇)29人关注

    高中生物的评课稿范文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杨庆欢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 ...[更多]

  • 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2篇)
  • 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2篇)10人关注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1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后续,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去了解许多濒危动植物的生存 ...[更多]

  • 生物的评课稿(6篇)
  • 生物的评课稿(6篇)8人关注

    生物的性状的评课稿听其执教的《生物的性状》一课,受益匪浅!课堂从《认识一株植物》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株植物生长录像,让学生确定这是什么植物?很快学生一致认为是:豌豆 ...[更多]

  • 生物入侵者评课稿(3篇)
  • 生物入侵者评课稿(3篇)3人关注

    《生物入侵者》的评课稿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语文组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主题式互动研讨,开出了教师系列常态课,为我校的校本教研树立了一种典型。在这 ...[更多]

  • 生物课评课稿(3篇)
  • 生物课评课稿(3篇)3人关注

    生物课鱼评课稿范文听了李老师的一堂生物课——鱼。课堂上,李老师首先通过海洋鱼类视频导入。学生看到了许多种类的鱼,顿时对本课的内容兴趣大增。接着李老师拿出了 ...[更多]

  •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2篇)
  •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2篇)2人关注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1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后续,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去了解许多濒危动植物的生存 ...[更多]

相关专题

评课稿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