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安全措施

一氧化碳安全措施5篇

发布时间:2023-01-30 08:03:04 查看人数:70

一氧化碳安全措施

第1篇 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一氧化碳

特别警示

极易燃气体,有毒,吸入可因缺氧致死。

无色、无味、无臭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分子量28.01,熔点-205℃,沸点-191.4℃,气体密度1.25g/l,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7,临界压力3.50mpa,临界温度-140.2℃,爆炸极限12%~74%(体积比),自燃温度605℃,最大爆炸压力0.720mpa。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但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大脑强直状态、休克、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呼吸衰竭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意识障碍恢复后,约经 2~60天的“假愈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是否对心血管有影响,无定论。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0;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30。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隔离,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一氧化碳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生产和生活用气必需分路。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

在可能发生泄漏的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患有各种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器质性疾患、明显的心血管疾患者,不宜从事一氧化碳作业。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配备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进入密闭受限空间或一氧化碳有可能泄漏的空间之前应先进行检测,并进行强制通风,其浓度达到安全要求后进行操作,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要求同时有2人以上操作,万一发生意外,能及时互救,并派专人监护。

(2)充装容器应符合规范要求,并按期检测。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晒。库房内温不宜超过30℃。

(2)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搬运储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3)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设施。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高温季节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

(3)车辆运输钢瓶时,瓶口一律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右方,堆放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1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散白天700m、夜晚2700m。

第2篇 一氧化碳特性及安全措施应急处置原则

特别警示

极易燃气体,有毒,吸入可因缺氧致死。

无色、无味、无臭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分子量28.01,熔点-205℃,沸点-191.4℃,气体密度1.25g/l,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7,临界压力3.50mpa,临界温度-140.2℃,爆炸极限12%~74%(体积比),自燃温度605℃,最大爆炸压力0.720mpa。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但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大脑强直状态、休克、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呼吸衰竭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意识障碍恢复后,约经 2~60天的“假愈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是否对心血管有影响,无定论。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0;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30。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隔离,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一氧化碳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生产和生活用气必需分路。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

在可能发生泄漏的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患有各种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器质性疾患、明显的心血管疾患者,不宜从事一氧化碳作业。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配备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进入密闭受限空间或一氧化碳有可能泄漏的空间之前应先进行检测,并进行强制通风,其浓度达到安全要求后进行操作,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要求同时有2人以上操作,万一发生意外,能及时互救,并派专人监护。

(2)充装容器应符合规范要求,并按期检测。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晒。库房内温不宜超过30℃。

(2)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搬运储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3)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设施。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高温季节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

(3)车辆运输钢瓶时,瓶口一律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右方,堆放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1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散白天700m、夜晚2700m。

第3篇 一氧化碳泄漏检测安全措施

一氧化碳的危险性介绍

一氧化碳是co的中文名称,是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它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种有机溶剂。工业上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还是精炼金属的还原剂。一氧化碳的职业接触有炼钢、炼铁、炼焦、合成氨、合成甲醇、石墨电极制造,印染厂烧毛、内燃机发动、矿井采掘爆破等;非职业接触更为广泛,例如正在烧水的家用热水器,冬季燃煤、燃气取暖等等,都会产生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浓度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50ppm时,健康成年人可以承受8小时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00ppm时,健康成年人2-3小时后,轻微头痛、乏力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400ppm时,健康成年人1-2小时内前额痛,3小时后威胁生命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到800ppm时,健康成年人45分钟内,眼花、恶心、痉挛,2小时内失去知觉,2-3小时内死亡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600ppm时,健康成年人20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1小时内死亡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3200ppm时,健康成年人5-10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25-30分钟内死亡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6400ppm时,健康成年人1-2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10-15分钟死亡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2800ppm时,健康成年人1-3分钟内死亡

一氧化碳泄漏检测系统

主要包括固定式一氧化碳检测仪和气体报警控制器两部分,将固定式一氧化碳检测仪安装于需要监控的地点(已发生泄漏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一氧化碳,或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的工段场所),可以实行多点安装多点监控,并可以联网,通过气体报警控制对固定式一氧化碳检测仪实行供电并实现控制,根据需要安装排风装置、防爆声光报警器等警示设备或应急设备。

气体报警控制器可接收检测一氧化碳检测仪在现场检测并发出的气体浓度的信号,当测量值达到设定的报警值时,气体报警控制器发出声、光报警,同时输出控制信号(开关量触点输出),提示操作人员及时采取安全处理措施,或自动启动事先连接的控制设备,以保障安全生产。

安装地点与数量

参照《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有如下相关规定:

生产或使用有毒气体的工艺装置和储运设施的区域内,应按本规范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在不正常运行时可能泄漏甲类气体、有毒气体、液化烃的设备或管法兰、阀门组。

有毒气体检测点与释放源的距离宜小于1m。

可以根据以上要求确定探头的安装数量,同时参考现场通风、空间高度、现场是否有人等其它因素。

第4篇 一氧化碳的特性及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评论:更新日期:2015年06月04日

特别警示极易燃气体,有毒,吸入可因缺氧致死。

无色、无味、无臭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分子量28.01,熔点-205℃,沸点-191.4℃,气体密度1.25g/l,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7,临界压力3.50mpa,临界温度-140.2℃,爆炸极限12%~74%(体积比),自燃温度605℃,最大爆炸压力0.720mpa。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但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大脑强直状态、休克、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呼吸衰竭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意识障碍恢复后,约经 2~60天的“假愈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是否对心血管有影响,无定论。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0;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30。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隔离,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一氧化碳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生产和生活用气必需分路。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

在可能发生泄漏的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患有各种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器质性疾患、明显的心血管疾患者,不宜从事一氧化碳作业。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配备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进入密闭受限空间或一氧化碳有可能泄漏的空间之前应先进行检测,并进行强制通风,其浓度达到安全要求后进行操作,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要求同时有2人以上操作,万一发生意外,能及时互救,并派专人监护。

(2)充装容器应符合规范要求,并按期检测。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晒。库房内温不宜超过30℃。

(2)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搬运储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3)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设施。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高温季节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

(3)车辆运输钢瓶时,瓶口一律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右方,堆放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1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散白天700m、夜晚2700m。

第5篇 危险化学品一氧化碳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特别警示

极易燃气体,有毒,吸入可因缺氧致死。

无色、无味、无臭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分子量28.01,熔点-205℃,沸点-191.4℃,气体密度1.25g/l,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7,临界压力3.50mpa,临界温度-140.2℃,爆炸极限12%~74%(体积比),自燃温度605℃,最大爆炸压力0.720mpa。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但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大脑强直状态、休克、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呼吸衰竭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意识障碍恢复后,约经 2~60天的“假愈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是否对心血管有影响,无定论。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0;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30。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隔离,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一氧化碳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生产和生活用气必需分路。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

在可能发生泄漏的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患有各种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器质性疾患、明显的心血管疾患者,不宜从事一氧化碳作业。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配备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进入密闭受限空间或一氧化碳有可能泄漏的空间之前应先进行检测,并进行强制通风,其浓度达到安全要求后进行操作,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要求同时有2人以上操作,万一发生意外,能及时互救,并派专人监护。

(2)充装容器应符合规范要求,并按期检测。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晒。库房内温不宜超过30℃。

(2)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搬运储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3)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设施。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高温季节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

(3)车辆运输钢瓶时,瓶口一律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右方,堆放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1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散白天700m、夜晚2700m。

一氧化碳安全措施5篇

特别警示极易燃气体,有毒,吸入可因缺氧致死。理化特性无色、无味、无臭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分子量28.01,熔点-205℃,沸点-191.4℃,气体密度1.25gl,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一氧化碳信息

  • 一氧化碳安全措施5篇
  • 一氧化碳安全措施5篇70人关注

    特别警示极易燃气体,有毒,吸入可因缺氧致死。理化特性无色、无味、无臭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分子量28.01,熔点-205℃,沸点-191.4℃,气体密度1.25gl, ...[更多]

相关专题

安全措施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