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教学范文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04-18 17:33:02 查看人数:42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841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5分钟,共有210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摘 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文内容,问得好、问得巧、问得精。精彩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5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精心设计问题,用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情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创设情境进行提问。例如,在《黄山奇石》这一课中,有“猴子观海”的描写,“猴子”是指山顶上像猴子一样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那么“猴子观海”时的情境会是怎么样呢?经过情境式提问启发,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比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

对比思维是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比较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发散式提问,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切入点思考。比如,在学习《小鸭子得救了》这道说话练习题时,要求学生看图编故事,说说是谁用什么办法把小鸭子从坑里救出来的。在学生理解了画面之后,教师问:“谁来救小鸭子?用什么方法救?”学生活跃了:“小猴子把竹竿伸进坑里,让小鸭子抓住竹竿上来。”“竹竿太滑,小鸭子抓不住,还是大象用鼻子把小鸭子卷上来。”“也不行,大象鼻子力量太大,会卷得小鸭子喘不过气来,还是小熊用自己的小水桶到河里提水,灌到坑里,让小鸭子自己凫上来。”“那也不行,灌进去的水太少,被土吸干了……”学生们不一会儿讲出了十余种方法,既练习了说话,又学会了从多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角度。

四、渐进式提问,培养学生的递进思维能力

递进思维就是以目前的一步为起点,以更深的目标为方向,一步一步达到深入的思维。如教《三顾茅庐》时,教师可以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之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踊跃发言:“‘顾’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去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学生的问题很多,教师不用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问:“现在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我知道刘备和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教师又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问:“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请诸葛亮的?”……这时,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的问题。读完之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步步渐进式的提问,学生的递进式思维得到了充分地训练,也加深了思维的深刻性。

五、争辩式提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很多问题光靠一种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有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才能解答。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有的学生就提出,孙膑变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取得了第二场赛马的胜利。但孙膑违反了竞赛规则,理由是:因为上等马必须对上等马,中等马必须对中等马,下等马必须对下等马。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不会的。如果违反了竞赛规则,齐威王难道不会提出来吗?怎么有可能认输呢?”有的学生提出:“当田忌的劣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时,难道齐威王看不出来吗?不会重新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吗?这么死板的人怎么指挥打仗呢?怎么当大王呢?”有一个学生持不同意见:“齐威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视对手,根本不看哪匹马对哪匹马比赛。再说,以前当大王的人不一定就聪明。”有的学生提出:“齐威王会提出再赛一次吗?”有的学生说会,有的说不会。通过争论,学生充分参与了争辩的过程,明白了作者的意图,锻炼了综合思维能力。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03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190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教学目标

1.会计算古典概型概率,体会概率的意义.

2.操作摸球、掷币、抽牌等试验,经历观察、比较、猜测、推理、交流、讨论等活动过程,学会计算概率的方法.

3.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体验概率知识的应用价值,发展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概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位置:概率的计算.

2.成因诊断:

(1)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中虽然有了一些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体验,但那些都是感性的、粗线条的;现在遇到用具体的数刻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要计算概率,要用数字“说话”,方法他们难适应,计算也感到没有头绪.

(2)弄清某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数和所有事件发生的结果数是计算概率的前提,对于较复杂的情形,学生思维的不缜密会出现统计遗漏或重复,失误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信心.

3.破解对策:

(1)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设计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让学生逐渐积累活动经验和求解规律.

(2)对于复杂情形的事件,重视统计前的点拨和解题中的排查,减少失误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场,激情引入

你与同桌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如果第一次你决定出“剪子”手势,同桌随意出,那么,你赢得可能性有多大?

我的思考: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随时随地能做且老少皆宜的游戏.无论学生凭经验分析还是实际演练,都不难知道在总共发生的三种情形中,赢的可能只有一种,占13.此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13”准确表达了你赢的可能性的大小,称为赢得该游戏的概率,通常用一个字母p表示.即:

p(赢得游戏)=13.

妙趣横生的生活游戏顺应学生的天性,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划中,概率的出现自然而鲜明.

还可以进一步设问,你与同桌出相同手势的可能性是多大?一气呵成还是稍后在第二环节学习概率后再解答,对学生来说都不困难.

二、摸球试验搭台,概率“登场”

1.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一个红球和一个白球,他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你随便摸出一球,可能是什么颜色?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多大?

思考:教科书为了介绍“概率”编写的游戏,大多是“摸红球”试验,但一般不仅有红、白两个球,有的装红、白两色球各若干个,有的装红、白、黑等多色,是从较复杂情形和普遍意义上定义概率,目的是约简过程,节省笔墨,突出一般性.如果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以及思维的跨越过大,可以用这个最简单的试验铺垫,设一步“台阶”再操作下面这个教材编排的游戏.

2.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三个红球和一个白球,他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你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

(1)猜测可能是什么颜色?问问同伴的看法.

(2)现将每球都编上号码,分别记为1号球(红)、2号球(红)、3号球(红)、4号球(白),那么,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一样吗?

(3)若任意摸出一球,说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思考:这是游戏1的变式,亲手操作也不困难,可用黄、白乒乓球,有色玻璃球甚至彩色巧克力豆替代.游戏可四人一组进行,组长主持,先独立想象、猜测,写出结论.然后逐人试验多次,在汇总试验结果后与刚才的猜测验证,讨论交流对自己猜测与试验结果偏差的解释.这样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认识“大量重复试验”的必要,也会消除生活中某些错误经验,享受合作学习的成果.

学生能答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4种,摸到红球的可能的结果有3种(1号球、2号球、3号球),可能性是34.同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14.

3.学生阅读教材上概率的定义与表示.

在游戏中,34表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命名为摸到红球的概率.概率用英文probability的首写字母p来表示,即:

p(摸到红球)=34.

一般地,事件a发生的概率

p(a)=a发生的可能结果数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数.

于是,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思考:试验为概率搭台,情境为学习激趣,而严格的数学概念还不能一味让学生探究、概括,只要学生通过认真读教材,能够理解概念表达的意义,与已有的认知结构顺畅的同化、接纳,再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记忆,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优生和老师,也就能达到要求.随后将出现利用公式计算概率的练习,也不要让学生套用公式,死记硬背.

三、变换场景,变式训练

1.任意掷一枚均分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数字3”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偶数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我的思考:在可能性的学习中,学生借助大量重复试验,已获得本类问题的正确结果.这里不必试验和猜测,需引导学生判断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6种:1朝上,2朝上,3朝上,4朝上,5朝上,6朝上,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都相等,其中,3朝上的结果只有1种,偶数2、4、6朝上的结果共有3种,因此:

p(3朝上)=16;p(偶数朝上)=12.

2.“田忌赛马”是一个喜闻乐见的历史典故,田忌在上、中、下三匹马都不敌齐王同级别的三匹马的不利条件下,巧用计谋以2∶1赢得了比赛.如果重新比赛,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田忌的马随机出阵,请你来推算,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大?

思考:战国趣闻用数学演绎,学生始料未及却兴致勃勃,大大激活了他们的心理状态,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但气氛一会便沉寂下来,排兵布阵我们是头一次,裁决还不是那么简单,学生对复杂的情形往往梳理不清.这时需教师点拨,引导他们列表直观写出齐王与田忌赛马对阵的所有情形.

齐王的马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田忌的马上中下上下中中上下中下上下上中下中上 在所有6场对阵中,只有田忌“下上中”对齐王“上中下”一场能2∶1获胜,因此田忌获胜的概率是:

p(田忌获胜)=16.

3.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中的“百宝箱”互动环节,是一种竞猜游戏,在事先准备的20个商标牌中,有5个商标牌背面注明一定的奖金额,其余不设奖.观众小明获得翻牌机会,他第一次翻牌获奖的概率是多少?如果允许小明连翻三次(不重复),前两次都中奖,那么他第三次翻牌中奖的概率是多少?

思考:本题呈现了一个大家喜欢的电视情境,其真实性学生历历在目,揭开谜底的愿望主动、强烈. 要让学生猜测、验算、归纳、交流,教师参与讨论,随堂点拨讲解,特别提醒学生,第三次翻牌时,所有的情形只有18种.

四、执果索因,培养创新能力

1.请你用6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

(1)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3;

(2)使摸到红球和黑球的概率为56.

思考:因所有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数为6,(1)要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3,需摸到白球可能结果为2,因此需放2个白球和4个其他颜色的球;同样地,(2)需放红球、黑球共5个,其他颜色的球1个,答案不惟一.

2.我们班有52名同学,从中抽4人为周末家长会服务,请你设计一方案,使得每人被抽中的可能性均等.

思考:依据概率设计问题情境,开放的形式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也是理解数学模型的素材,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契机.他们首选的是用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与52名同学一一对应.任抽一张(如9),对应该数字4个花色的同学即被选中;也可连抽4张,一一对应.还可以用其他游戏选定,只要满足在所有发生的52个结果中,该事件发生的结果数是4即可.

五、随堂训练,总结回顾

完成教材122页随堂练习和123页“知识技能”,“问题解决”布置为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反思,重点理解概率的意义.

设计特色

1.游戏情境富有乐趣与挑战,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断,探索规律,提升理论,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模型,正确理解“用0~1之间的一个数刻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很好地体现重点,突破难点.

2.刚刚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初中学生虽能进行初步的设定和检验,但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本节课游戏搭台,情境引入,概念形成用情境经历过程,概念应用设情境开放创新,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加深了学生对概率的体会理解.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05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211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以读为本 问题解决 ——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是我们创建的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这一模式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符合母语学习特点,遵循了思维科学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现从模式意义,模式阐释,适用范围和课例演绎等方面给予介绍。 一、 模式意义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读为本,就是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精读课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读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精读课教学中的落实。 (二)遵循思维科学规律 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当然也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问题解决”是思维科学理论的重要策略。在以读为本的前提下,遵循思维科学规律,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围绕问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想象和体验,达到理解文本,体会思想情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模式阐释 “以读为本”,是精读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精读能力的目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策略,以朗读和默读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以学生的潜心读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本体。 “问题解决”,解决的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对文本的“创造性的理解”。 以读为本的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问题的孕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精读课中问题的形成也要有个过程,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课的导入和初读课文是问题的孕伏期。这一阶段,不要急着让学生提问题,老师也不要急着抛出问题。应该要求学生静心读书,有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各自竭尽所能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不是对文本还没有多少感知就急着质疑问难,或忙着根据老师的问题寻找答案。这是此模式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的实践说明,热衷于后者,会养成学生浮躁的读书心态。在问题的孕伏期,学生要尽己所能解决部分字词,初步把握文意,初步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初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甚至还可以尝试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读书方法或是边轻声朗读边思考,或是边默读思考,边在书上画注。 (二)问题的提出 在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的问题,要引导归纳整理,并帮助明确主要问题。估计学生解决主要问题有困难的,老师可适当补充铺垫题。对在解决主要问题过程中能解决的其他问题,留待后面解决,否则可先解决。 (三)问题的解决 对梳理出的主要问题要重锤猛敲,腾出充裕的时间、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主要问题可能是文本的思想内容的感悟,要解决的是文本理解上的重点和难点;也可能是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迁移运用;还有可能是优美词句的积累。主要问题可能是1-2个,也可能多达3-4个。主要问题的解决视问题类型而定,问题类型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属于思想感情的领悟的,可以综合运用重点词句品味法、生活经验联系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读法等;属于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运用的,可以用比较法和模仿法;属于文意的把握的,可用整体把握法或信息筛选法等。 三、模式适用范围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既适用于叙事特点鲜明的文章,也适用于抒情性很浓的文章,还适用于说明文或其他形式的科普文章。根据文章不同特点,在“问题的解决”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抒情色彩浓的,可指导多朗读,多体验,多想象;叙事特点鲜明的记叙文或说明文,可引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四、 课例演绎 下面以《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一模式。 (一)补充背景、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后简介孙膑 (二)指导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思考。 2、指名读全文。 3、了解阅读情况: 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叙述顺序,生字的音、形,部分生词的意思等。)

( 上述两个环节,指导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而不是急着要求学生质疑问难。) (三)质疑问难,抓住重点 1、学生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抓住重点,给予铺垫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有(1)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3)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给人什么启发? 学生直接探究上述三道题,估计有较大难度,可考虑补充铺垫题:两次赛马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完成铺垫题的基础上,上述三道题即可迎刃而解。 ( 在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问题,能把问题集中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有的主要问题,缺少铺垫的,老师要帮助过渡。 ) (四)指导精读,问题解决 1、学生带着铺垫题读书、思考,老师提示学生要把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自己在课本上画注。 2.读后学生发表意见。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两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 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4、讨论主要问题1: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 要求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意见,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说依据。 小结:妙在调整了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在齐威王马的出场顺序没调整的情况下,孙膑让田忌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已经胜券在握,道理就是用自己最弱的马去和对方最强的马竞赛,然后两次用强的马去和对方次一点的马比赛,,可以形成一负两胜的结局。 4、讨论主要问题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 老师可予适当提示:第一次赛马,孙膑在做什么?

小结:善于观察,又能认真分析,是孙膑能想出妙计的主要原因。 5、讨论主要问题3:你从田忌赛马这件事受到什么启发? 应鼓励有创意的理解:如,从孙膑的妙计中得到什么启发;从齐威王的失败中可以汲取什么教训等。 (五)积累语言 1、理解后分角色练习朗读。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多读几遍,课后摘录在本子上。 ( 问题解决的重点是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方法是反复读书、揣摩、比较和分析,操作要领是在寻求问题解决时要突出“以读为本”。 ) (六)课后延伸 1、布置“试验”作业: 你们想过吗,还有没有其他调换方法? 课后自己“试验”以下。可拿一张纸,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把试验结果和同学交流,想想从中你们悟出什么。 ( 有四种调换方法,田忌均输两场,胜一场。说明赛场上的第二次比赛,孙膑选择的是最佳方案。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才是制胜之道。 ) 2、布置小练笔 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 课后延伸是对课内“问题解决”的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教学设计参考翟京华的《〈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发表于 《四川教育》2004年第9期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97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119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以读为本 问题解决 ——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是我们创建的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这一模式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符合母语学习特点,遵循了思维科学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现从模式意义,模式阐释,适用范围和课例演绎等方面给予介绍。 一、 模式意义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读为本,就是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精读课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读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精读课教学中的落实。 (二)遵循思维科学规律 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当然也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问题解决”是思维科学理论的重要策略。在以读为本的前提下,遵循思维科学规律,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围绕问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想象和体验,达到理解文本,体会思想情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模式阐释 “以读为本”,是精读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精读能力的目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策略,以朗读和默读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以学生的潜心读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本体。 “问题解决”,解决的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对文本的“创造性的理解”。 以读为本的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问题的孕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精读课中问题的形成也要有个过程,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课的导入和初读课文是问题的孕伏期。这一阶段,不要急着让学生提问题,老师也不要急着抛出问题。应该要求学生静心读书,有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各自竭尽所能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不是对文本还没有多少感知就急着质疑问难,或忙着根据老师的问题寻找答案。这是此模式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的实践说明,热衷于后者,会养成学生浮躁的读书心态。在问题的孕伏期,学生要尽己所能解决部分字词,初步把握文意,初步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初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甚至还可以尝试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读书方法或是边轻声朗读边思考,或是边默读思考,边在书上画注。 (二)问题的提出 在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的问题,要引导归纳整理,并帮助明确主要问题。估计学生解决主要问题有困难的,老师可适当补充铺垫题。对在解决主要问题过程中能解决的其他问题,留待后面解决,否则可先解决。 (三)问题的解决 对梳理出的主要问题要重锤猛敲,腾出充裕的时间、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主要问题可能是文本的思想内容的感悟,要解决的是文本理解上的重点和难点;也可能是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迁移运用;还有可能是优美词句的积累。主要问题可能是1-2个,也可能多达3-4个。主要问题的解决视问题类型而定,问题类型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属于思想感情的领悟的,可以综合运用重点词句品味法、生活经验联系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读法等;属于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运用的,可以用比较法和模仿法;属于文意的把握的,可用整体把握法或信息筛选法等。 三、模式适用范围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既适用于叙事特点鲜明的文章,也适用于抒情性很浓的文章,还适用于说明文或其他形式的科普文章。根据文章不同特点,在“问题的解决”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抒彩浓的,可指导多朗读,多体验,多想象;叙事特点鲜明的记叙文或说明文,可引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四、 课例演绎 下面以《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一模式。 (一)补充背景、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后简介孙膑 (二)指导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思考。 2、指名读全文。 3、了解阅读情况: 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叙述顺序,生字的音、形,部分生词的意思等。)

( 上述两个环节,指导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而不是急着要求学生质疑问难。) (三)质疑问难,抓住重点 1、学生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抓住重点,给予铺垫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有(1)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3)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给人什么启发? 学生直接探究上述三道题,估计有较大难度,可考虑补充铺垫题:两次赛马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完成铺垫题的基础上,上述三道题即可迎刃而解。 ( 在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问题,能把问题集中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有的主要问题,缺少铺垫的,老师要帮助过渡。 ) (四)指导精读,问题解决 1、学生带着铺垫题读书、思考,老师提示学生要把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自己在课本上画注。 2.读后学生发表意见。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两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 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4、讨论主要问题1: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 要求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意见,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说依据。 小结:妙在调整了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在齐威王马的出场顺序没调整的情况下,孙膑让田忌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已经胜券在握,道理就是用自己最弱的马去和对方最强的马竞赛,然后两次用强的马去和对方次一点的马比赛,,可以形成一负两胜的结局。 4、讨论主要问题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 老师可予适 当提示:第一次赛马,孙膑在做什么?

小结:善于观察,又能认真分析,是孙膑能想出妙计的主要原因。 5、讨论主要问题3:你从田忌赛马这件事受到什么启发? 应鼓励有创意的理解:如,从孙膑的妙计中得到什么启发;从齐威王的失败中可以汲取什么教训等。 (五)积累语言 1、理解后分角色练习朗读。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多读几遍,课后摘录在本子上。 ( 问题解决的重点是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方法是反复读书、揣摩、比较和分析,操作要领是在寻求问题解决时要突出“以读为本”。 ) (六)课后延伸 1、布置“试验”作业: 你们想过吗,还有没有其他调换方法? 课后自己“试验”以下。可拿一张纸,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把试验结果和同学交流,想想从中你们悟出什么。 ( 有四种调换方法,田忌均输两场,胜一场。说明赛场上的第二次比赛,孙膑选择的是最佳方案。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才是制胜之道。 ) 2、布置小练笔 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 课后延伸是对课内“问题解决”的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教学设计参考翟京华的《〈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发表于 《四川教育》2004年第9期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32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279位用户关注,43人点赞!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14-02

目前课堂上无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起步反馈、局部反馈、止步反馈等多种反馈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缺乏有效性的教学行为。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教师应根据师生、生生活动的情况,根据文本内容,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而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张扬、主体精神得到凸显,其学习的灵性、天性得到保护,课堂教学才能和谐有效。

一、无效反馈教学实例分析

现象一:《小小的船》教学片断。

一教师上《小小的船》,教师出示了课题,请几位同学回答什么是小小的船后,教师深情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小小的船》,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等一下我们请朗读得最棒的小朋友给我们朗读,好不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七嘴八舌朗读课文的声音。有性急的小朋友举起了手,焦急地说:“老师,我都会背了。”一分钟后,教师拍拍手说:“看谁坐得最好,先听老师来朗读。”学生只得无奈地放下了手。

现象二:《荷叶圆圆》教学片段。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大家听,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小水珠的话)我读懂了小水珠把荷叶当作摇篮。

生:我喜欢小蜻蜓的话,我来读。

(生读)

师:小水珠为什么把荷叶当作它的摇篮呢?赶紧读,你读懂了什么?

师: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摇来摇去,多舒服,所以小水珠说,荷叶是它的摇篮。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从他的语气中你感受到了小水珠对荷叶的喜爱了吗?就让我们也学他的语气来读吧。

现象三:《田忌赛马》教学片段。

师: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比赛了几次?

生:两次,六场。

师:第二次比赛时谁参与进来?

生:孙膑。

师:这次比赛的结果如何?

生:田忌赢了。

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当学生对课文无头绪时,能否给他们以启迪?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茅塞顿开”或者“心领神会”?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课堂反馈有效了吗?

(一)教学流程机械,无视学生水平

像《小小的船》的教学,学生早在上课之前已能把课文背诵出来了,而教师常常无视学生原有的水平,无视学生的情绪状态(许多学生迫切地想朗读课文),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现实情况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片面地按自己的预设执行操作。课堂预设中教师考虑的还是怎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而没有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没有思考学生带着怎样的知识、情感走进课堂。我们只能看到学生朗读时“欲罢不能”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情感得不到激发。

(二)朗读环节盲目,缺少情感共鸣

《荷叶圆圆》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满怀激情,但学生却怎么也走进不了课文。特别是教师安排了“——说:‘荷叶是我的——”’这一环节仿说课文时,学生怎么都打不开思路。教师在教学时,盲目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而学生缺少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共振,何来有效地内化和吸收知识?课堂上何来情感上的有效投入?

(三)问题意识薄弱,缺乏思维训练

《田忌赛马》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回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烈,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训练仍在低层面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赛了几次?第二次谁参与比赛?结果如何?”这样的问题就降低了思考的价值。不如教师直接问:“田忌第一次赛马与第二次赛马的顺序有何不同?结果一样吗?”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孙膑安排方式的窍门。

二、多重反馈的有效教学实践

(一)起步反馈

我们有的教师往往在起步反馈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能激起他们心中获知的欲望,不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思想的积极状态。有效的课堂起步反馈起着激疑启思的功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预设,进而维持一个适度的“情感持续状态”,并且在强化下,参与投入愈发强烈。因此课堂的起步反馈对有效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个好的起步反馈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是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的基础。

1.幽默风趣,凤头初现。

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开讲的。

师:同学们很熟悉三国故事,有一位相声演员说三国故事时,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周瑜的母亲姓什么?诸葛亮的母亲又姓什么?告诉大家吧,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因为我们都知道,周瑜临死前哀叹过一句话:“既(纪)生瑜,何生亮!”这不是说“纪”生的是周瑜,“何”生的是诸葛亮吗?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周瑜为什么如此妒忌害怕诸葛亮呢?学了《草船借箭》你就明白了。

该位教师在《草船借箭》一课的开讲,竟是从一个相声的笑料段子中切入(笔者小时候也听爸爸讲过,也曾留下深刻的印象,却没有想到用它作为讲课的内容),颇为幽默地点出周瑜的妒忌,从而为新课的读解巧妙奠定了基调。

2.起始导入,巧妙预热。

【案例描述】《桂林山水》教学。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前去参观游览。而在我国南方,也有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奇峰罗列,景色奇特,让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今天,我们一起去那里游一游。

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感动,教师必须先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激情四射时,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上述案例中,教师激情的起步反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迅速升温,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他们迫不及待地翻书阅读课文。积极的起始反馈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绪状态,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活动。

(二)局部反馈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差异。不可否认,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很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少数优秀学生提出高要求,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这个环节的反馈是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局部反馈,目的是架起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实现合理全面地开发每一个学生智慧的构想。

如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显然,一般的学生对此的感悟是有困难的,是啊,不是在钓鱼又是在干什么呢?教师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人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有人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孜孜不倦以求,不正是在等待春天的到来吗?有效的局部反馈在课堂上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三)止步反馈

我们所讲的止步反馈指的是一个阶段或一节课时的反思,是对过程与方法的总结。好的课堂止步反馈,可通过概括内容、揭示规律、提炼精华、诱发兴趣及引导探索等形式,把所学的知识完整而系统地交给学生,并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好的课堂止步反馈,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学习重点,巩固知识,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保持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好的课堂止步反馈,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的纽带,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

例如,笔者在总结《少年闰土》全文时设计的反馈:少年时期的闰土是天真可爱、聪明灵活、机智勇敢的。三十年后,闰土将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由于局限于课文内容,没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的学生说,闰土将成为一个种瓜能手;有的说,闰土将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还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大科学家。这时,笔者又启发他们,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他能变成你们所想象的人吗?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忙月的儿子,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从而想象,三十年后的闰土,由于受封建势力的束缚,将会变成一个愚昧的人。有的说,由于家境贫困,没有土地,他也像他父亲那样成为了忙月,受人摆布。究竟怎样呢?请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这样的反馈,将课内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02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02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

兴趣是激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主动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要使学生的'学'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疑引思、以知诱学。使学生产生尝试、探究、创新的欲望,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专心致志的学习和探究。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对策问题),教师在上课伊始可以播放视频课件《田忌赛马》,通过生动的动画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进而引发学生思考:齐王第一次比赛赢了田忌,因为同等马相比,齐威王的马要比田忌的强一些,所以齐威王赢了。然而第二次比赛田忌居然赢了齐王。田忌是怎样赢的呢?田忌采用了怎样的对策赢了齐威王呢?针对这场比赛田忌都有哪些对策?哪个是最优的呢?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2.建立开放的探究空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与探究的主人

2.1 探究过程应该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具有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学会'尝试――观察――猜想――验证'。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即'两端都植'的时候,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再引导学生用图示或线段图进行探究验证,学生会发现100m太长,没法画,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复杂的数据简单化,接下来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1)把公路长变成20m、25m、30m分别能栽多少棵树?(2)将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填写到记录单上(3)观察总长、间隔长、间隔数、棵数,你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表示出来。(探究时间10分钟)这样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

2.2 探究过程应该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

独立思考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前提,必须充分重视独立思考。我认为先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探究和交流中他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讨论的效率。同时也避免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造成群体的认识偏差。因此,在每一次合作交流之前都应该安排独立思考。

3.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会学生探究技能

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各种技能,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一旦拥有这些技能,便可凭借这些技能来探究周围世界中的一些未知问题。因此,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探究技能是实施有效探究活动的保证,更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必要条件。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3.1 观察认识。即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了解、认识并掌握某些知识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较常见的文具盒、墨水盒、化妆品盒等物品,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解并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3.2 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应注意:①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因为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并逐渐抽象成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因此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②操作活动要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适合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式;所谓适量就是说操作既不是多多益善,也不能浅尝辄止,走走过场。

3.3 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大胆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并用阴影表示出来,学生再通过比较发现这三个分数相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最后得出结论。这一探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4.归纳总结探究结果,引导反思探索过程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4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19位用户关注,28人点赞!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利用下载的远程资源,先播放了课文情景朗读,学生边看、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此时,学生处于极度投入的学习状态,情感在不断升华。之后我及时抓住导学契机,又播放自制的课件,让学生自由谈学习收获,进而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说话的积极性一瞬间变得活跃起来,纷纷高举小手,争着发言,有的甚至把整个课文内容复述了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得大部分学生知道了《晏子使楚》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到了齐国的大夫晏子去楚国访问时,被楚王三次侮辱,而晏子三次反驳、斗智的感人场面,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再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教师提前布置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了解北京和华北地区的雾霾、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沙尘暴、东南沿海的赤潮、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情况等,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了“保护环境”的队会活动,学生们俨然就是一个个环保小卫士。由此可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独有的视听效果,创设情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能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容量,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结合教材,选择与教材联系紧密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增大阅读量。所选材料首先应该与学生学习的课文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拓展。其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难易适合。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播放情景朗读导入新课,接着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读懂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并在书上作批注并质疑。然后借助语音视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在精读的基础上,播放田忌和齐威王在赛马大会上两次激烈的赛马场面,运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全过程。对课文中孙膑说的“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这一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田忌第二次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一目了然。师生在人机互动中运用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思考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骏马腾飞的动人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之后的思维拓展练习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高举双手,争着为齐威王出谋划策,准备在第三场比赛中打败田忌,接着,请班上的一位学生上机操作,点击课件,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打败田忌。此时,掌声不断,听课的教师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于是我及时表扬鼓励:“你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孩子,新世纪,你能行!”再如,教学《三味书屋》一课,我在课前一周就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夹,课堂上让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取资料,为学生理解这篇比较抽象和难懂的课文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借助于ppt课件,课刚一开始,我就播放2008年第二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场面,会场上人们欢呼跳跃,一片沸腾。听到解说员热情激昂的解说,看到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激昂的音乐中入场的情景,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奥运会场。学生们也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情感,个个处于极度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中,有的学生欢呼起来,有的学生从凳子上站了起来,高举双手,呐喊着!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奥运的课外阅读材料目录,组织成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课外阅读小组内开展阅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结语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8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76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六岁的侄子邦帮缠着我玩“锄大d”的纸牌游戏。一副牌去了大小王,分成四份,每人抽一份,打完之后再玩剩下的。分好牌,我发现自己牌里夹了个王没有拿开,问怎么办。邦帮看了下自己的牌,然后去剩下的一份中抽出张红桃2给我。我对此非常纳闷:锄大d规则就是以2为最大,他为何会给我张好牌?我的牌已经不错,加了张2,不费力就赢了这小子。然后,我们取剩余的牌,继续下一盘。当他把刚才抽了张红桃2的那份推给我,说:“这是你的”。

我顿时明白了,这小子看前一副牌太差,知道凶多吉少,刚好我缺了张牌,他就从剩下的一份牌中抽了个最大的给我。反正第一盘他知道输定了,而下一盘赢面却增加了。他绝没有读过田忌赛马,做法可是和孙膑如出一辙啊。

田忌赛马常被引用反映以弱胜强的智慧和谋略,借玩游戏讲这个典故给邦帮听的时候,我自己却起疑了。《史记》言: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令我起疑的,是“马有上、中、下辈”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它所阐述的,究竟是比赛规则,亦或是马的本身客观特点?即是说,这句话意思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进行赛马”还是“孙膑能看出马的上中下等级”?

如果是第一种,双方按照马的上中下三个等级分别比赛,这种比赛规则需要一个区分马匹等级的中间评定机构,否则只能建立在双方的诚信基础上了。我看过一些给小孩的读物谈到这个比赛,说的是“双方各自在自己马匹上做出上中下级别的标记来进行比赛”,如果是这种解读是正确的,那孙膑其实是教田忌作弊,用自己的下马冒充上马进行比赛,在双方马匹脚力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增加了胜算的几率。

一个比赛如果要靠诚实来维持,这种比赛的稳定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作弊的成本太低。故此田忌赛马中“马有上、中、下辈”的更可信解读,应该是比赛本没有规定按照怎样的次序进行,而是孙膑能够看出来对方哪一匹跑得最快,哪一匹跑得最慢。然后看对方每场比赛出来的是哪个级别,用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的策略输一赢二赢得了整场比赛。

和田忌比赛的那一班贵介公子,相马的本领相比熟悉兵法战术、也久经沙场的孙膑,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比赛的性质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田忌赛马的真正内容,其实是孙膑相马。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9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82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1.从课题出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和主题的集中与概括。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的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的线索。在教学中,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田忌赛马》一文,全文自始至终扣住题目中的“赛”字,“赛”是题眼,也是整体教学的着眼点。教学时:①教师出示课题:田忌赛马。点拨: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找出来在这个词下面加上“?”,读课题“田忌赛马”(读出重音)。看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按顺序梳理成以下几个问题:谁和谁赛马?他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②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说出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③请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理解下面的句子:a.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b.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c.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让学生思考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虽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每个等级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能三战两胜。)④请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谈一谈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从中心句出发。

中心句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纲领。在教学中,抓住体现中心句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读,层层深入,纲举目张。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读后进行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全文的中心句。②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下课文中由“一”组成的词语,读后请学生上台把找到的词语抄在黑板上(第一次“文代”大会,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句句地审阅等二十多个由“一”组成的词语)。③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突出反映中心句的由“一”组成的词组。④读后请学生上台擦去没有突出反映中心句的词语。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归纳为表现工作分量、表现工作态度、表现工作时间和表现工作条件四方面内容,请学生上台整理黑板上由“一”组成的词语,用线段将它们与归纳出的四方面内容连接起来。⑤让学生读课文,读后具体说说周总理工作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引导学生按总分顺序看着板书连贯地说一段话。⑥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从结构出发。

有些课文中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在教学中,以结构上的特点为凭借进行整体教学。如:《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教学时:①教师提问: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请大家各自读课文,边读边把这些玻璃的名称画下来。(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消音玻璃)。②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再请学生上台填表。④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

4.从角色出发。

有些课文以角色的对话形式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拎出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角色,分角色读对话,在读中感悟。如:《落花生》一文,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整体教学的切入口。教学时:①让学生读读课文,读后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大家怎么讨论的?请同学们分角色读人物对话。③爸爸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请大家反复阅读父亲说的“花生的好处很多”这一段话。边读边思考: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在读中,教师点拨学生边读边体会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感悟花生的品格。归纳出赞美了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④让学生自由读爸爸和我的对话,读后完成课后两个练习填空。让学生联系这两句话说说爸爸对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爸爸希望孩子们向花生学习;爸爸希望孩子们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爸爸希望孩子们能谦虚,不炫耀自己………)教师适时评价。⑤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说说学了这课后有什么感受?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8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76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诵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受到死亡威胁被迫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是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讥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了他们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以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学生了解了历史,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了,但没有教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摘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文内容,问得好、问得巧、问得精。精彩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田忌赛马信息

  •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42人关注

    [摘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文内容,问得好、问得巧、问得精。精彩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 ...[更多]

教学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