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优质范文

腊月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4-04-19 15:00:21 查看人数:17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0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分钟,共有290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腊八节的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腊八.腊八,有的,腊八,没有的,哈撒。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腊八节的顺口溜:老婆老婆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三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6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82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应子972:我是浙江宁波的,我们这里每年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大件的鸡鸭鱼肉、小件的瓜子水果糖果都提前备好。在西风起的时候很多人开始做腊肉、腊肠,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酒酿丸子、或者汤圆(汤圆还必须是猪油芝麻馅的)!

殷切1983:我是河南郑州的,每到腊月就开始置办年货啦,买糖、瓜子准备过年期间招待客人,买窗花和红灯笼准备过年的时候营造家庭喜庆的氛围,买一堆猪肉、羊肉、牛肉准备过年前炸炸做扣碗。

宅女迈进中:广东这边好像没弄腊八粥这个习惯,准备包油角炸碌堆之类的小吃,然后年二十八洗腊踏(大扫除),然后贴对联,三十晚吃团圆饭,饭后逛花市买风车。以前会在午夜放炮竹拜拜神,现在禁放烟花炮竹之后就只有午夜上香拜神。年初一会相约喝早茶,当然穿新衣啦,年初二就开始拜年(主要回外婆家)。

littlehat514:小时候最期待过年,过年意味着一家人都能团聚在一起,回乡下看望奶奶。现在长大了,成家了,还是最怀念在父母跟前过年的美好时光。客家人过年美食很丰富,蒸甜、煲娘酒鸡。拜灶老爷、拜伯公、拜太公,贴对联,年三十晚上放烟花、放鞭炮,年初一早上迎财神。过年,过年,又将要过年啦!

松松子儿:每年外公都要炸各种干果,丸子,在大家忙碌的闲暇填肚子,好怀念外公炸的丸子,外酥里嫩,回味无穷……

继续努力储钱的nicole-l:我家在腊八好象没什么特殊的习惯也~~吃一餐比较多肉肉的晚饭?新年准备就多一些,大扫除是必须的,买年货可热闹了,人挤人的,然后贴春联,除夕吃团年饭,看春晚,初一吃斋,拿利市,出去行大运~~

啊呀呀abc:我们家是东北人,东北过年的时候很冷,可谓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东北年味儿很浓,家家过年图的就是喜庆、热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为了吃好这顿饭,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了,杀猪、蒸馒头、包饺子、买冻梨,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

开心会跑的鱼儿:腊八开始喝粥、弄腊八醋、办年货。小年吃饺子、廿四扫房、廿五蒸馒头、廿六弄油饼、廿七蒸包子、廿八炸肉炸鱼、廿九做馅、三十贴春联守岁、初一拜年、初二姑姑、初三姥姥、初四往后走亲戚……

腊月二十三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1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99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腊八节是特指腊月初八这一天由于约定俗成的习俗而形成的节日。而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_腊八节习俗和意义,欢迎参阅。

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腊八节是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腊八节习俗腊八节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腊八节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腊八节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吃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吃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的意义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月二十三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5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97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2023年除夕是腊月三十吗

除夕是腊月三十。

由于2022年的除夕是在腊月二十九号,所以大家对于2023年的除夕也很是好奇。据悉2023年除夕是腊月三十。之所以除夕有时候是29有时候是30主要是由农历腊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所决定的。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当太阳、月球、地球连成一线,且月球处于中间时,就是农历的每个月的初一,也称“朔”。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是农历一个月的长度,称一个“朔望月”。因为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当月球离地球较远时,运行速度较慢,离得近时速度较快。月球的运动忽快忽慢,因此,日月运行重合的时间就不固定,两个朔之间就没有一个固定周期,时长时短。

为什么有些除夕是农历二十九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还是跟农历的历法有关。

之所以有的年份没有年三十,所以因为闰月及节气的因素,造成了有的农历年份十二月为大月30天,有的年份十二月为小月为29天了。而农历又把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叫做除夕,所以当有些除夕碰到腊月是小月时,就只能以腊月二十九为除夕了,而当碰到大月时,就以年三十为除夕了。

除夕是不是法定节假日

除夕不是法定节假日。

腊月二十三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2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47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1、年三十的案板 ——语底: 借不得;不得空

2、年三十晒衣裳 ——语底: 今年不干明年干

3、年三十讨口 ——语底: 丢人现眼

4、年三十夜拨算盘 ——语底: 满打满算

5、年三十夜的年糕 ——语底: 人有我有;你有我也有

6、正月里生,腊月里死 ——语底: 两头忙

7、寒冬腊月摆龙门阵 ——语底: 冷言冷浯

8、寒冬腊月吃冰水 ——语底: 点点人心

9、寒冬腊月打雷 ——语底: 成不了气候

10、寒冬腊月的马蜂窝 ——语底: 空空洞洞;空洞

11、寒冬腊月喝冰水 ——语底: 肚里有火;心都凉了

12、腊月的井水 ——语底: 热乎乎

13、腊月底看农历 ——语底: 没日子啦

14、腊月二十三的灶王爷 ——语底: 离板了

15、腊月里吃黄连 ——语底: 寒苦

16、腊月里的梅花 ——语底: 傲霜斗雪

17、腊月里借扇子 ——语底: 火气太大;冷不防

18、腊月里扇扇子 ——语底: 火气太大(比喻脾气十分暴躁。)

19、腊月里送蒲扇 ——语底: 不识时务

20、腊月里遇上狼 ——语底: 冷不防(比喻意料外的。)

21、腊月里遇着狼 ——语底: 冷不防

22、腊月卖凉粉 ——语底: 不是时候

23、腊月盼打雷 ——语底: 空想;不识时务

24、腊月三十贴对子 ——语底: 一年一回

25、腊月三十洗长衫 ——语底: 今年不干明(来)年干

26、腊月天找杨梅 ——语底: 难得;得之不易

27、腊月贴门神 ——语底: 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28、腊月尾正月头 ——语底: 不愁吃

29、腊月种小麦 ——语底: 外行

30、三十晚上熬夜 ——语底: 送旧迎新

31、三十晚上逼债 ——语底: 年关难过

32、三十晚上吃年饭 ——语底: 没外人

33、三十晚上借蒸笼 ——语底: 不是时候

34、三十晚上盼初一 ——语底: 指日可待

35、三十晚上盼月亮 ——语底: 没指望

36、三十晚上走路 ——语底: 没影子

37、十冬腊月出房门 ——语底: 动(冻)手动(冻)脚

38、十冬腊月的鼓风机 ——语底: 吹冷风;专吹冷风

39、十冬腊月掉水缸 ——语底: 凉了半截

40、大年初一拜年 ——语底: 你好我也好(比喻不肯得罪人)

41、大年初一吃饺子 ——语底: 随大流;年年都一样;人有我有;头一回

42、大年初一吃面条 ——语底: 移风易俗

43、大年初一打灯笼 ——语底: 年年都一样;年年如此

44、大年初一打拼伙 ——语底: 穷鬼们聚到一块了

45、大年初一打平伙 ——语底: 穷凑合

46、大年初一逮兔子 ——语底: 有它过年,无它也过年(比喻微不足多,增减都不影响大局。)

47、大年初一的袍子 ——语底: 借不得

48、大年初一翻皇历 ——语底: 头一回;头一遭

49、大年初一见于面 ——语底: 尽说好话

50、大年初一借袍子 ——语底: 不识时务;不是时候

51、大年初一看历书 ——语底: 日子长着哩;从头数。

52、大年初一没月亮 ——语底: 年年都一样

53、大年初一生娃娃 ——语底: 双喜临门

54、大年初一贴福字 ——语底: 吉庆有余

55、大年初一早上见面 ——语底: 你好我也好

56、大年初一做月子 ——语底: 赶在节上

57、大年三十的案板 ——语底: 家家忙

58、大年三十的烟火 ——语底: 万紫千红

59、大年三十看皇历 ——语底: 没日子啦

60、大年三十看黄历 ——语底: 没有日子了(比喻到了尽头。)

61、大年三十盼月亮 ——语底: 痴心妄想;妄想

62、大年三十晚上熬稀饭 ——语底: 年关难过

63、大年三十晚上打兔子 ——语底: 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腊月二十三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67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86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糗,把米、豆之类原粮熬制为浓稠的粥。比一般的粥要稠厚。这里是一个方言词,常用的词语有糗糕、糗粘粥。另一个义项是煮熟的粥类、面食等时间一长,冷凝成坨叫糗。如“面条都糗了”。然而这正是糗的古义。《说文解字》释为“熬米麦也。”段玉裁《注》引:郑司农云,糗,熬大豆与米也。糗的引申义挺多,木头或木制器具等因为潮湿风蚀朽烂了叫糗烂;人因为烦恼生气而闷闷的什么也不说不做,叫糗鬼、糗持。本来认识“糗”字的人很少,近几年识得的年轻人忽而多起来,皆因网上使用此词频数,有了“糗事”一词。此外还有“囧”等许多生僻字,给予新意,网出来忽悠,迅速普及,网之功也。

“腊七腊八,冻煞叫花儿”,这是乡村的俗谣,道出了腊月的苦寒。腊八日时值数九寒天,一般在二九、三九之交,处在小寒向大寒过渡之时,系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古代此时,常有乞丐因无衣无食而被冻死街头,是以有此乡谣。

腊八日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一个节日----腊八节,时为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日,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其实,古代的腊日和腊八是两个节。腊日是古代的祭祀节日, 始于伊耆氏。腊日节的祭祀主要有两个,即蜡祭和腊祭。腊日节有时一天,有时几天,不过举行腊祭的那天称为腊日。蜡、腊二祭是两种不同的祭祀。蜡,,音乍。蜡祭是岁终对八位农神的祭祀。《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郑玄注: 蜡祭有八神,先蔷一、司蔷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祭祀有关农事方面的八位神灵,先啬即神农;司啬即后稷,稷乃百谷之长,奉为谷神;农乃农神,古之田畯也,是管农事的官;邮表畷神是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管理井田屋宇、百姓住宅的官;猫虎神乃除田鼠田豕之神;六坊即坊神,是蓄水与阻挡洪水的坝神;水庸神即排水之水沟,既能受水又可泄水;八却是昆虫神。蜡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报答诸神对农业生产所做的贡献。“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腊祭是岁终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为了祈求来年收成和“息农”。《月令》:“孟冬之月······是月也,大饮蒸。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最初“蜡”和“腊”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革,礼仪秩序逐渐衰微,又由于“蜡”和“腊”皆在岁末举行,逐渐被后世混为一谈。东汉应劭《风俗通》云: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汉改曰臈。臈者腊也。”由此可见秦汉以降,人们已把二者视为同一个祭祀了。

秦汉以前,腊日具体指哪一天史书上无记载。秦汉以后,腊日则是依据五德制定的。汉朝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后人误认为自南北朝以后,腊日就固定在了腊月八日,多称腊日节为腊八节。其实不然,腊日和腊八是不同的,腊八节是佛教节日,主要节俗是浴佛和喝腊八粥,后为佛教和传统腊日相结合的产物;而腊日节是一个祭祀节日,主要节俗是“祭先祖”、“报百神”,并且梁以后腊日也并没有固定在腊月八日,后周是以十月蜡祭神农、伊耆诸神于五郊的。宋火德,故宋吴自牧《梦梁录》:“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 谓之君王腊。······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由此可见,在宋代腊日和腊八节还是不同的。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唐代腊八已初露端倪,不过还只局限于敦煌地区,敦煌寺院有腊八日煮药食的习俗。据载腊八粥盛于宋代,宋时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以诸果品、五谷等制七宝五味粥,称为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载:“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吴自牧《梦粱录》:“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前,游历印度名川大山,寻奇,访长者,刻苦修行。一天,他来到摩揭陀国,又饥又渴又累,昏倒在尼连禅河畔。后被一位牧羊女发现,她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救醒释迦牟尼。释迦感到粥味无比甘美,在菩提树下苦思,终于得道成佛。这一天是夏历十二月初八。后来每到这一天,僧众们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粥供佛,以此纪念释迦牟尼成佛,这一供佛之粥,叫做腊八粥。到了宋代, 佛教为了进一步发展,在腊八那天,各寺大兴浴佛会,广施腊八粥。借助腊八粥来吸引人们前去烧香拜佛。民以食为天,又由于腊八和腊日都在腊月, 时间上挨得很近,渐渐地,人们只过腊八节,而不过腊日了。久而积习,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

陶渊明,杜甫,苏东坡都有腊日诗歌,而宋诗多有腊八粥之咏。大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诗里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写隆冬腊月,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远望,草烟漠漠,原野水畔,耕牛闲荡。腊日里,人们互相馈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益发觉出江畔乡村新的节候气息。

诗人王洋腊八日早起,在书斋读书,南邻送来腊八粥,其时方雪,天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曰:“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金仟吒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诗中道出喝腊八粥沿习南朝之俗,琐记腊八粥的材料,道喝粥之快: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

赵万年有《腊八危家饷粥有感》:“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赵万年是南宋抗金将领。应武举试得中,任襄阳制置司干办官。开禧二年(1206年)冬,金兵渡江南下,以二十万大军围襄阳城。时襄阳城守军仅万余,强敌压境,宣招司官员相继逃遁。赵万年修造武器,储备粮食,力劝新任招抚使赵淳死守襄阳。襄阳城被围九十多天,大战二十多次,水陆攻城三十四次;赵以万余守卒,抗金人二十万大军,城得以全,围得以解。守城期间,赵万年著成《襄阳守城录》和《禅幄集》二书。《腊八危家饷粥有感》一诗就是在守城大战间写的。可见赵万年的是一位风神潇洒的儒将。战时城池被困围,人们依然熬喝“腊八粥”,显抗敌之志坚,兵民之气壮。亦足见宋代喝腊八粥之盛,传统悠远,风气蔚然。

喝腊八粥的习俗历久不断,但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用意。因为地方不同,腊八粥的食材和熬煮方式也丰富多彩,呈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成了有趣的饮食习俗。

腊月二十三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6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63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2、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3、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7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73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腊八节是农历几月几日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腊八节是农历几月几日_腊八节的习俗是什么,欢迎参阅。

2021腊八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是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腊八节习俗1、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2、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3、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4、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5、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节的记载《说文》

腊八节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

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

腊月二十三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4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59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十分寒冷的节气,而在小寒也有着一些传统的习俗,那么小寒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小寒节气习俗有哪些,以供大家参考!

小寒节气习俗有哪些(一)冰戏

我国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二)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木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应劭《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自周代以后,“腊祭”之俗历代沿习,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三)吃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另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古籍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这些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四)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五)画图数九

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六)吃糯米饭

广东民谚“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传统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小寒饮食养胃的讲究进食要规律

现代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人忙起来就忘了吃饭,或者是无法抽空去吃饭。长此以往,对胃部大有不利。尤其在冬季,胃部本身就容易发病,要是再不能饮食规律的话,就更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异常,加重胃部负担。

因此,每天按时有规律吃饭是最佳的保胃措施。要是不能一天三顿正点进食的话,可改为一天5—6次,分次进食,一次少量,保证每天有规律即可,这样对肠胃是一种保护。

忌食生冷辛辣

冬天天气本身就很寒冷,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在这个时候吃多了生冷食物,容易直接刺激胃部,使其不能正常收缩,轻则引起食欲不振,重则可能会导致呕吐、抵抗力降低等等。同理,辛辣食物一样是具有强刺激性的,大量食用容易导致急性胃炎发生。

“保胃”吃软不吃硬

胃部敏感的时候,如果吃了一些“硬菜”,比如大鱼大肉等,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健康专家建议,寒冬保护肠胃应该采取“软兵”政策,面条、粥、热牛奶等都是不错的食物选择,此外在饮食制作过程中,也应该尽量选择蒸、烩、煮、炖等烹饪方法,以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

兼顾锻炼和保暖

生命在于运动,小寒期间天气寒冷,但人们依然可以在室内进行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坚持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防范疾病的侵袭。另外,胃部保暖很重要,温度过低会使腹部容易受凉,导致胃肠不适,因此小寒时节该添衣加被就要及时做,不应“为了风度不要温度”。

食物的选择

冬季胃寒的人比较多,因此,应该适当选择一些能够暖胃的食物,如小米,糯米、狗肉、羊肉、老姜、黑豆、大枣等。因胃酸而引起胃部不适的,要少吃玉米面、土豆、韭菜、豆类等容易引起胃部胀痛的食物,同时也应禁食浓缩肉汤以及酸性食物,如乳类,淀粉等,并控制食盐的食用量。

小寒节气谚语大全1.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2.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3.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4.腊七腊八,出门冻煞。

5.腊七腊八,冻死旱鸭。

6.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7.三九、四九,冻破碓臼。

8.三九、四九,冰上走。

9.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10.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还接。

11.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

12.腊月三场白,家家都有麦。

13.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14.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15.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16.九里的雪,硬似铁。

17.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

18.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

19.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20.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21.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22.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23.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24.草木灰,单积攒,上地壮棵又增产。

25.干灰喂,增一倍。

25.腊月栽桑桑不知。

26.麦苗被啃,产量受损。

27.避免畜啃青,认真订奖惩。

28.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29.薯菜窖,牲口棚,堵封严密来防冻。

腊月二十三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5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39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便开始忙活起来。

腊月初一,要吃爆米花、炒冻黄豆、小麦、胡麻籽……亦曰“避瘟”。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便有了淡淡的年的气息,人们要吃糖瓜。

腊月二十四,俗话说:“腊月二十四,灶家爷爷不管事,揩抹打扫搬家什。”家家户户翻箱倒柜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

腊月三十,白天贴春联,挂宝纸,中午食面条和水饺,取吉“钱串套元宝,一年更比一年好”,期盼来年好运。留少许生面条,待明年再吃,谓之“隔夜饭”,期盼来年不闹春荒。晚上举家团圆,欢声笑语。家长虔诚沐浴迎众神,并陈列祖考遗影或木主,鸣放爆竹以示开祀,名曰“接神”。院中摆炭块以喻“财”,或燃旺火以济财运。外窗台上摆“灯围”,里里外外灯火通明,通宵不灭,喜气洋洋。家中成年人通夜不眠,谓之“熬大年”。

正月初一,一大早,小孩们便忙活着挨家挨户的拜起年来,这时候,他们是最高兴的了,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他们压岁钱……

正月初二,青年夫妇赴丈母娘家拜年,未婚者到娘舅家拜年。

初三初四,走亲戚拜访。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中把赵公元帅及其部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等,共称“五路财神”。俗传正月初五为五路财神相聚之日,因而平遥民间正月初五忌出门,以免阻挡财路。

正月初八,为祭星节,是日晚餐喝面茶,并要祭星。

正月初十,俗称“十不动”。俗传是日老鼠娶亲,为祈求老鼠来年嘴下留情,家家户户吃饺子以志同庆,并放三两个饺子于瓮旮旯,名曰盖老鼠窑洞。

正月十五,俗称天官生日,民间称“元宵节”,又叫上元日。为祈求天官赐福,各村各社都要张灯结彩祭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敲锣打鼓闹社火、舞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喜庆气氛超过春节。许多村的好事者还要组织给新婚之家“送孩孩”活动,由一位儿女双全的男子,扮作送子娘娘的使者,竹筐中放着许多泥娃娃,锣鼓队打着“浑秧歌”鼓点,或吹奏“孟良打弓、将军令”等乐曲,挨门逐户送,每到一家都要唱几句祝福词,祝主家早生贵子,又讨得些喜酒、喜烟、喜钱,皆大欢喜。城里沿街各商号都要在铺面外屋檐下挂花灯,而且各有新意,竞相吸引游客观赏,也能提高字号知名度。城内和近郊各里坊的民间社火都要进城表演,各字号都要邀请他们在门前表演,赏喜烟、喜钱,图个吉利。晚餐家家户户吃元宵。

正月二十,俗称“小添仓”,又称“添仓日”。是日晚要烧烤一种白面包红糖馅的“布袋袋”,象征丰收,供拜仓神,以求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正月二十五:俗称“老添仓”。

腊月二十三

腊八节的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腊八.腊八,有的,腊八,没有的,哈撒。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腊八节的顺口溜:老婆老婆你别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腊月二十三信息

  • 腊月二十三
  • 腊月二十三17人关注

    腊八节的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腊八.腊八,有的,腊八,没有的,哈撒。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 ...[更多]

优质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