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制度范本 > 制度范文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汇编(6篇范文)

更新时间:2024-05-07 查看人数:38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有哪些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一种企业风险管理策略,它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评估,并依据其潜在影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通常,这种制度会包括以下几类风险:

1. 操作风险:涉及日常业务流程中的错误或遗漏。

2. 财务风险:与资金流动、市场波动和信贷风险相关。

3. 法律风险:涉及合规性问题和法律诉讼。

4. 技术风险:与信息系统、技术更新和网络安全有关。

5. 环境风险:如自然灾害、环境影响和资源耗尽等。

内容是什么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四个步骤:

1. 风险识别:通过内部审计、员工反馈和数据分析来确定可能的风险源。

2. 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确定其等级,如低、中、高。

3. 风险控制:制定应对策略,如转移风险、减少风险或接受风险,并设定风险阈值。

4. 风险监控:定期审查风险状况,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策略。

规范

执行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需遵循以下规范:

1. 制定明确的风险政策和程序,确保全员理解和遵守。

2. 建立跨部门的风险管理团队,协调风险管理工作。

3. 实施持续的风险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

4.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

5.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审计,以适应业务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重要性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1. 提升决策质量:通过全面了解风险,管理层能做出更为明智的业务决策。

2. 保护资产:通过预防和减轻风险,保护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资产。

3. 增强合规性:确保企业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运营,避免罚款和声誉损失。

4. 改善绩效:有效管理风险可提高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5. 促进企业文化:培养全员风险意识,形成积极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企业稳健运营的基石,它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战略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范文

第1篇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一.总则:

对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二.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分析、评价、分级、管控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三.编制依据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db37/t 2974—2017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四.术语和定义

1 风险 risk 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2可接受风险 acceptable risk 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3重大风险 major risk 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4危险源 hazard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注: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5风险点 risk site 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6危险源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7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8风险分级 risk classification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9风险分级管控 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10风险控制措施 risk control measure 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11风险信息 risk information 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12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risk classification control list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11)的集合。

五.风险分级管控建设基础要求

1.成立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分管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公司相关责任制度详见两体系责任制。

2.实施全员培训

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并保留培训记录。

3编写体系文件

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作业指导书、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或采用其它评价方法分析的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危险源辨识、分析、风险评价方法及等级判定标准。

六.风险分级管控建设工作要求

1 组织有力、制度保障: 企业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应建立能够保障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2 全员参与、分级负责:企业从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应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企业应根据风险级别,确定落实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的层级;风险分级管控以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为工作目标。

3 自主建设、持续改进 :企业应依据本行业领域同类型企业实施指南,建设符合本企业实际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企业应自主完成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制度设计、文件编制、组织实施和持续改进,独立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信息整理等相关具体工作。

4 系统规范、融合深化 :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与企业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应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风险分级管控,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风险分级管控贯彻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5 注重实际、强化过程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强化过程管理,制定风险管控体系配套制度,确保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安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微企业,应找准关键风险点,合理确定管控层级,完善控制措施,确保重大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6 激励约束、重在落实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应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明确每一个岗位辨识分析风险、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的责任,并通过评审、更新,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七.工作程序和内容

1风险点确定

1.1风险点划分原则

1.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我公司风险点划分可按照原料、产品储存区域、生产车间或装置、公辅设施等功能分区进行划分。

1.1.2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我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

1.2风险点排查

1.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

1.2.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2危险源辨识

2.1辨识方法

2.1.1我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

2.1.2企业可以针对设备设施等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

2.2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2.3危险源辨识

2.3.1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2.3.2辨识时应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应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写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2.3.3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在作业活动划分时,应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2.3.4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将设备设施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3风险评价

3.1风险评价方法

我公司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风险矩阵分析法(简称ls),r=l×s,其中r是风险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我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设备设施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应结合风险矩阵分析法(ls)认定相应的风险评价级别。

3.2风险评价准则

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取值标准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投诉。

表1-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等级标准
5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3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表1-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等级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人员直接经济损失停工企业形象
5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死亡100万元以上部分装置(>;2 套)或设备重大国际影响
4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丧失劳动能力50万元以上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行业内、省内影响
3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1万元以上1 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地区影响
2不符合企业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1万元以下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公司及周边范围
1完全符合无伤亡无损失没有停工形象没有受损

表1-3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及控制措施

风险值风险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
20-25a/1级极其危险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立刻
15-16b/2级高度危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c/3级显著危险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2 年内治理
4-8d/4级轻度危险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1-3e/5级稍有危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需保存记录

表1-4  风险矩阵表

后                                                    果                                                    等                                                    级5轻度危险显著危险高度危险极其危险极其危险
4轻度危险轻度危险显著危险高度危险极其危险
3轻度危险轻度危险显著危险显著危险高度危险
2稍有危险轻度危险轻度危险轻度危险显著危险
1稍有危险稍有危险轻度危险轻度危险轻度危险
12345

3.3风险评价与分级

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评价出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e级5级蓝色可接受危险:班组、岗位管控。

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c级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级1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3.4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3.5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3.6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3.6.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选择。

3.6.2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3.6.3设备设施类危险源通常采用以下控制措施:安全屏护、报警、联锁、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艺设备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3.6.4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通常从以下方面考虑: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技术能力等方面。

3.6.5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3.6.6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风险分级管控

4.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4.1.1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4.1.2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根据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合并,我公司分为公司级和班组级。

4.1.3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5风险告知

5.1公司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5.2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并落实到位。

6文件管理

公司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八.分级管控的效果

1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我公司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2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3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完善;

4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5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6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7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九持续改进

1评审: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

2更新:公司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更新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3沟通

公司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淄博市周村华洋交通器材有限公司

2023年11月29日

第2篇 两个体系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目的

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规定了本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各项要求的指导性方法和实施建议,在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实现“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要求,达到改善安全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而采取措施和规定。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

《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4353-2009)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 27921-2022)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

《制药企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aq/t 4255)

《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

《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审查要点(试行)》(鲁安监发[2010]10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3.要求

建立“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以风险分级管控为重点,以落实安全责任为核心”的长效机制。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按照“领导负责、全员参与、由下而上、职责明确、分级实施、落实到位”的原则进行,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当覆盖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与实施的全过程。

对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进行考核,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并通过评审、更新,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4.成立机构

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体系建设和运行领导机构,实施成员为本企业全体员工,领导机构包含所有部室,领导机构负责统筹体系建设的计划制定、人员配置、财务资源等事项,指导和协调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本企业全体员工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措施及评价的制定等活动,确保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措施的制定涉及企业各区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确保风险识别全面,定位准确,评价得当。

5.职责

5.1企业负责人成立体系建设推动领导委员会和各专业工作组,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5.2各部室车间负责人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实施过程的区域主要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

5.3部室及生产车间负责本区域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并及时更新。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5.4 各专业工作组在部室车间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参与对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评价,全过程的参与到风险体系建设中。

6.工作程序及要求

6.1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

风险分级管控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效果验证、实现持续改进、规范文件管理等八个关键控制环节。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对每一个风险点覆盖或包括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在划分作业岗位、作业活动或区域基础上,再按照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逐一识别;然后按照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安全训教育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五个逻辑层次逐一考虑,制定实施风险管控措施。

6.2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的关键步骤包括: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价与分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风险分级管控等。对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方法、步骤及要求,有组织地有序开展。

6.2.1排查风险点

企业应组织专门力量对风险点进行排查,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风险点排查的对象包括部位、设施、场所、区域等的伴随可能导致事故风险的物理实体、作业环境或空间。

企业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包括所在位置、风险点名称、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6.2.2 危险源辨识

企业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包括经验判断法;现场询问和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安全检查表;作业危害分析法;直接观察法;预先危险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企业应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辨识方法。本企业采取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辨识。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并将其汇总。在识别危险源时,要从四个方面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是“核心”,首先要分析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违章操作、违章、不遵守有关规定等),其次是物的因素(设备、安全联锁、安全防护设施、涉及安全的工艺、技术参数等),再分析管理因素,最后分析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粉尘、噪声、高温、毒物、定置定位等)。

安全检查表法(scl):为了系统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6.2.3 风险评价

6.2.3.1危险源风险评价

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危险指数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检查表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

其中,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风险矩阵评价法(ls)等简易的风险评价方法是企业常用的方法。

6.2.3.2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在选择适当的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完成辨识后,应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风险分析判断准则,以便于准确的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并认定风险等级。

制定依据: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本制度提供的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等级判定准则仅作为参考,其取值标准为常规数值。企业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标准值,以期风险分析判定更加准确。

6.2.3.3风险等级判定

企业应经过研究论证确定适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本企业采用风险矩阵(ls)法进行风险评价。

企业按照上述方法,在组织完成风险评价后,应当将分析内容或数据(取值)分别在《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和《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相应的栏目中补充描述,分别依据:r=l×s公式,完成r值的计算,将计算取值分别填入记录。

再根据计算结果判定风险等级,填入记录“风险等级”栏目。

6.2.3.4重大风险确定原则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6.2.4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6.2.4.1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

对确定的重大风险,应单独形成清单,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培训教育、应急处置措施四个方面制定。例如:

工程控制包括:

消除或减弱危害——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用自动输送机替代沉井系统,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

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如在转动轴或链条处增设安全防护罩等。

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

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

管理(行政)控制包括:

(1)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

(2)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

(3)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

(4)警报和警示信号;

(5)安全互助体系;

(6)风险转移(共担)。

个体防护包括:

(1)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2)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3)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佩戴防护用品;

(4)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佩戴防护用品。

培训教育:

(1)企业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分层级分阶段进行培训学习;

(2)企业确定好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方案,以区域划分进行组织培训学习;

(3)各单位应将风险分级管控培训纳入各自的培训计划里面,按计划进行风险分级管控培训;

应急控制包括:

(1)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

(2)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6.2.4.2其他风险的控制措施的选择

凡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或整改才能控制的风险,企业应在符合成本-安全有效性原则的情况下,制定控制措施。

6.2.4.3选择控制措施的基本原则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可行性,在公司现有资源条件下,可以实施的措施;

——安全性,采取的措施可以消除或降低风险至可接受范围,且不会带来新的风险;

——可靠性,能持续有效的对风险进行控制;

——重点突出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

6.2.4.4 评审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

——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6.2.5 风险分级管控

6.2.5.1 风险分级

企业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将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1)一级风险(红色):重大风险,由公司负责控制与管理;

(2)二级风险(橙色):较大风险,由车间(部门)负责控制与管理;

(3)三级风险(黄色):一般风险,由班组负责控制与管理;

(4)四级风险(蓝色):低风险,由岗位控制与管理。

6.2.5.2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6.2.5.3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根据风险分级情况,应结合隐患分级排查的操作要求,进行风险管控的责任分配。

6.2.6 危险源辨识、风险信息的更新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不论企业在规模、人员数量、产能、生产装置(车间)、工艺(工序)的变化大小,企业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系统性更新。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企业应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a)修改、调整过去评价不当之处;

b)对新辨识出的危险源的评价;

c)发生事故后,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d)法律、法规、标准等的变化引起对风险程度的修改;

e)重大风险受控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等;

f)相关方提出了合理的要求。

7.风险告知

企业应在主要风险点岗位设置安全风险警示牌(附件c),内容包括风险等级、名称、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让每一名员工都了解各自岗位或系统对应的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其他风险可在岗位设置安全风险告知卡(附件d);

职业危害岗位的设置职业危害告知卡。

8.建设成果与效果

8.1 建设成果

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至少产生以下成果:

(1)设备设施清单及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

(2)作业活动清单及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表(jha);

(3)公司风险等级分布信息表;

8.2 建设效果

企业通过建立、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能全面掌握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点和危险源,并通过评价识别,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夯实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系统的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并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

——通过风险辨识和评价,全面、系统掌握公司危险点的层级和分布,制定有效的安全管控措施,不断降低公司生产作业中的安全风险,有效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正规安全风险告知渠道,不断充实、完善安全警示标识,规范企业安全警示标识的设置;

——建立健全较大风险部位日常管控机制,落实管控责任。

——依据风险点危险源辨识建立、修订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通过培训使员工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建立、实施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不断提升公司风险管控能力;

——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为基础,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机制,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9.文件管理

企业应依据“全员参与、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完善的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制、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及记录等,系统化、全过程落实安全风险管控。

10.持续改进

10.1 评审

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或公布。

10.2 沟通

为确保各部门和不同层次之间公司与外部的各层面之间就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过程及有效性相关信息,按照规定分级实行信息反馈和整改,做好沟通记录,发现重大隐患应立即向安全管理部门报告。信息反馈和整改的责任应落实到人,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公示或公布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11.考核与奖惩

为了形成风险管控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受益的氛围,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分级管控的重大意义,掌握危险源辨识方法与风险管控方法,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技巧与方法,树立起风险管理意识。

为确保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应制定实施内部激励考核方法,将风险分级管控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

序号

内容

考核分数

备注

1

未组织进行风管控体系建设

10

未组织参与体系建设会议

5

未按要求进行危险源辨识

20

未进行风险源风险评价

20

5

未按照风险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20

6

未形成风险管控清单

5

7

未按要求对风险进行公告

5

8

未按要求对风险进行培训

10

9

未按计划进行持续性审核

5

第3篇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目的

为有效识别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相应的风险分析评价,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和造成事故的严重程度,便于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本部各部门、子公司及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的所有环节。

3.职责

3.1安技处直接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落实,组织制定风险分级程序或指导书,成立风险分级评价组织机构,指导部门进行风险风险分级管控,确定风险等级。

3.2各部门为本部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主体责任部门。

3.2.1负责本部门生产安全、或职业危害识别和记录;

3.2.2负责以及本部门危害因素的控制;

3.2.3负责安全危险因素的汇总和记录以及具体组织实施;

3.2.4负责《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的保存。

3.4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安全风险分级

安全风险分级以危险源等级来分级,根据公司《危险源识别、评价制度》,危险源共分为四个等级,见下表:

级别危险源名称颜色等级字母控制级别
一级重大危险源红色用a表示公司级
二级重要危险源橙色用b表示公司级
三级较大危险源黄色用c表示部门、子公司
四级一般危险源蓝色用d表示工段(班组)

5.安全风险分级控制

5.1根据各部门《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和责任清单一览表》中辨识的各部位(岗位)、危险源、风险类别、风险等级,按照岗位技术

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措施、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管理级别,明确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直接责任人的职责,采取综合的控制措施消解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5.2各部门要对照本部门的《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和责任清单一览表》,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具体的培训参照培训管理制度执行。

5.3对于构成一级、二级以上的危险源,公司安技处要建立危险源档案,档案中包括: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等内容。

5.4 风险信息更新。安技处每年应组织一次相关人员对各部门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对分级管控措施和责任清单根据工艺或人员变化情况进行完善或修订。

6.考核

6.1凡未按本部门的《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和责任清单一览表》中分级管控措施执行,而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部门,除了在公司本部内予以通报批评外,并按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公司《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上限进行处罚。

6.2凡未认真落实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宣传培训的,员工不明确本岗位风险等级、风险因素、控制措施等部门,公司将对部门予以考核。

7.附则

7.1本制度由公司本部安全生产委员会提出。

7.2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环保处负责起草和解释。

7.3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4篇 某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第一章 总则

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以预防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风险预控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程序,以全面辨识煤矿生产系统和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并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3、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2)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3)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4)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4、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5、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二、风险管理对象提炼、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1)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2)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各煤矿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3)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4)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5)各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四、风险预警

各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五、风险控制

各煤矿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3)制定年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3)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5)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六、信息与沟通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

七、风险财政管理

各煤矿应实施风险财政管理,以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并应:

(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年度《风险财政评估报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应包含保险理赔相关分析;

(2)对单位年度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3)按照国家规定,对员工进行投保;

(4)有煤矿投保险种的记录和理赔费用的统计和赔付资料。

八、职业安全健康管理

各煤矿应了解和掌握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状况,对员工职业安全健康进行管理,并应:

(1)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有关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员工业余活动集中区域张贴职业安全健康的宣传资料;

(2)组织员工对职业安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

(3)鼓励员工汇报职业安全健康事故,并形成制度。

第三章 保障管理

各煤矿应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建立并保持程序,以保障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一、组织保障

各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⑴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2)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煤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煤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二、制度保障

1、各煤矿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1)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2)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2、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1)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2)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3)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4)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3、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1)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2)文件收发、归档要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3)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4)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5)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三、安全文化保障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1)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2)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3)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煤矿的各项管理。

第四章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程序,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和梳理,并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和控制措施,以实现人员准入、培训、监督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一、人员准入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人员准入管理标准应:

(1)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2)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二、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

各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人员不安全行为梳理应:

(1)全面、具体、准确、有针对性;

(2)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三、员工岗位规范

在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煤矿应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1)种类齐全;

(2)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3)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4)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5)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6)确保在完成预定任务存在多工种交叉作业时,必须制定书面安全工作程序。

四、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制定

各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1)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2)涵盖影响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3)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五、员工培训教育

各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1)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2)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3)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4)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5)每年末对上年度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年度《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6)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年度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7)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8)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9)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10)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11)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12)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1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14)新入矿员工要接受不少于72小时的安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六、员工行为监督

各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1)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

(2)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3)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七、员工档案

各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1)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2)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3)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第五章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一、采掘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实施采煤、掘进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采掘系统和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1)采掘设计要体现安全高效的原则,并保证采掘关系正常;

(2)采煤工作面长度、推进长度、采掘工作面巷道布置、断面和煤柱留设尺寸的设计应考虑潜在的风险;

(3)作业规程的编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中的风险,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巷道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类尺寸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施工及地质条件变化时应有补充措施;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收尾、搬家倒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等要制定专项措施;

(5)支护设计应合理选择支护方式、支护参数,各类支护设施可靠有效;

(6)对采掘工作面顶板实施监测,并阶段性做出趋势分析和判断;

(7)确保生产矿井、水平、采区和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畅通。

二、地测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地质测量控制程序,确保采掘作业遇有地质构造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采掘作业的正常进行,并确保:

(1)矿井各类地质报告齐全、规范;

(2)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地质预测预报及时;

(3)掘进给向及时、准确,贯通测量精度符合规程规定或工程要求;

(4)基本矿图齐全,内容、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更新及时;

(5)对开采沉陷区进行有效治理,防水(沙)、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设计合理。

三、防治水管理

各煤矿应准确掌握井田及其周边地表水系、地下水和采空区积水等分布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情况,评估地表水和各地下水系的风险,防治水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组织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的综合防治措施;

(2)井下防水、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能力满足实际需要;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

(4)每年雨季前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5)防治水设施完善、设备齐全;

(6)防治水专项应急预案完善。

四、供用电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供用电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供电、用电风险。供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供电系统应安全可靠,矿井供电必须为双电源、双回路供电,任一回路都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严禁两个回路取自同一区域变电所、同一母线段;

(2)井下各水平中央变电所、井下主排水泵房、主要通风机、地面永久抽放泵站、固定式压风机、矿井立井提升人员系统全部实现双回路供电;

(3)矿井设备、电缆的选型与安装及机房硐室的设置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与潜在的风险;

(4)供电系统及设备相关保护应齐全、灵敏、可靠;

注:上述保护一般指: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保护、单相断线保护、漏电保护、急停保护、闭锁保护、无压释放保护等。

(5)大型设备检修要制定专项措施;

(6)停送电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制度;

(7)确保供用电主要场所通讯畅通、并有足够的照明;

(8)设备监测、检修、维护到位,确保设备完好、运行可靠,防爆性能符合要求;

(9)设备基础管理规范,各种图纸资料齐全,且应分类存档,便于查阅。

五、运输提升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运输提升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运输、提升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1)各种运输、提升设备运行正常,安全设施、保护齐全、灵敏、可靠;

注:上述保护主要指:打滑、温度、烟雾、堆煤、防跑偏、急停、拉线、速度、断带、防纵撕、逆止、自动洒水、电气闭锁、欠压、过电流、过卷、过速、限速、松绳、防坠、一坡三挡、指示器失效、满仓及“信、集、闭系统”等保护。

(2)各种运输、提升装置完好、连接件紧固,并定期检验;

(3)运输巷道、运输胶带(轨道)、运输设备相对空间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人、车通行的要求;

(4)运输线路、路面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5)车库、车场、硐室设置和环境符合相关规程要求;

(6)运输提升设备技术档案、资料齐全、符合规范;

(7)运输提升设备检修记录齐全。

第5篇 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为全面辨识、管控矿井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试行)》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煤安监行管〔2022〕5号文件要求,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责任体系

一、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矿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各分管矿长总会计师

成员:各分管副总师、各相关业务科室、区队负责人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监科,安全矿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全面工作。

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成立以下工作组

1、安全管理工作组,由安监科科长负责。

2、地测防治水工作组,由地测科科长负责。

3、“一通三防”工作组,由防突科科长负责。

4、机电运输工作组,由机电科科长负责。

5、工程技术工作组,由生产技术科科长负责。

6、应急调度工作组,由调度室主任负责。

7、地面安全工作组,由福利科科长负责。

三、领导小组职责

(一)矿长职责:

1、矿长是安全风险管控的第一责任人,对矿井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主要责任,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2、每年底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3、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明确责任分工。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职责:

1、党委书记是安全风险管控的第一责任人,对矿井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主要责任,协助矿长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2、每年底协助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3、每月协助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明确责任分工。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生产矿长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3、每旬组织对采煤、调度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安全矿长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3、每旬组织对事故隐患治理、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和应急管理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掘进矿长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3、每旬组织对掘进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机电矿长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3、每旬组织对机电、运输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七)总工程师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3、每旬组织对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通风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八)后勤矿长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3、每旬组织对地面设施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九)总会计师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十)机电副总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3、每旬协助机电矿长组织对机电、运输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十一)地测副总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3、每旬协助总工程师组织对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十二)通风副总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3、每旬协助总工程师组织对通风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十三)生产技术副总职责:

1、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2、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3、每旬协助生产矿长、掘进矿长组织对采煤、掘进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4、下井带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十四)安监科职责:

1、副科级以上领导下井跟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负责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

3、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记录、跟踪、统计、分析、上报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4、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5、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6、每旬按时参加分管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十五)各专业组职责:

1、副科级以上领导下井跟班期间,及时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记录、跟踪、统计、分析、上报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3、每年底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4、每月按时参加矿长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会议。

5、每旬按时参加分管专业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6、各专业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保证安全风险分管控机制正常运行。

第二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

一、综合辨识范围 (年度辨识评估)

1、每年底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区队进行年度安全风险辨识。

2、防突科负责对煤矿火灾、瓦斯、煤尘系统开展年度辨识评估,及时编制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3、地测科负责对煤矿水害系统开展年度辨识评估,及时编制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4、生产技术科负责对煤矿顶板系统开展年度辨识评估,及时编制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5、机电科负责对提升运输系统开展年度辨识评估,及时编制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6、安监科负责汇总各科室对煤矿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及提升运输系统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二、专项辨识范围

(一)新水平、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开展1次专项辨识。

1、专项辨识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业务科室进行。

2、重点辨识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二)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开展1次专项辨识。

1、专项辨识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进行。

2、重点辨识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三)排放瓦斯、过构造带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的,在复工复产前,开展1次专项辨识。

1、专项辨识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生产组织单位(区队)进行。

2、重点辨识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依据。

(四)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开展1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

1、专项辨识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业务科室进行。

2、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

三、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方法

lec评价法

这是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取得这3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烦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3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3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d——危险性分值

其简化公式为:d=l×e×c

l分值的选择确定

分数值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6

相当可能

3

不经常,但可能

1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0.5

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上不可能

e分值的选择确定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c分值的选择确定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10人以上死亡

40

2—9人死亡

15

1人死亡

7

伤残

3

重伤

1

轻伤

危险性分值d的选择确定

分数值

风险程度

风险等级

>320

极其危险

5

160—320

高度危险

4

70—160

显著危险

3

20—70

可能危险

2

<20

稍有危险

1

定性等级:

可承受风险(一级):安全的,不需要采取措施;

一般风险(二级):临界的,有可能千百万较轻的伤害和损坏,应采取措施;

主要风险(三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破坏,要立即采取措施;

重大风险(四级):破坏性的,会造成灾难性事故,必须立即排除。

重大风险判定:

(1)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2)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

(3)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防范或控制措施的;

(4)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风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

第三章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工作流程

第一步:各科室风险小组成员首先明确煤矿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及提升运输系统六个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

第二步:各科室风险小组分析整理各自的工作任务和工序。

第三步:辨识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

第四步: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第五步:依据lec辨识评估法进行风险评估。

第六步:确定风险类型。

第七步:确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第八步:梳理出需要管理的对象并制定管理标准。

第九步:确定相应的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单位、限改时间。

第十步:提取管理标准与措施。

第十一步:实施管理对象的所有管理标准与措施进行风险管控,预防风险出现。

第十二步:对所有辨识出危险源进行监测、预警。

第十三步:收到警情通知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控。

2023年5月17日

第6篇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守则

为全面辨识、管控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榆安委办发[2018]9号文件(榆林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和米工贸字[2018]38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业务科室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

(一)成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

组长:矿长

常务副组长:安全副矿长

副组长: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

成员:生产部部长安质部部长动力部部长调度室主任

通风科科长培训科科长环保科科长办公室主任

综采队队长巷修队队长运输队队长财务科科长

应急救援科科长职业病危害防治科科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质部。

(二)领导组成员职责

1.矿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2.安全副矿长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监督、管理、考核。

3.各副矿长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专业副总工程师及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5.区队负责人负责本作业区域和工艺工序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6.班组长负责本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岗位人员负责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

(三)办公室职责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负责检查、督促“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情况,具体职责如下:

1.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辨识程序、评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层级责任、考核奖惩等内容。

2.制定安全风险辨识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

3.指导、督促各科室、区(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5.承办上级部门和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辨识程序、评估方法

(一)综合辨识程序

1.年度辨识评估

每年由矿长亲自组织,制定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方案,抽调各系统技术人员和专家,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要素,结合我矿生产系统、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对辨识出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受威胁人数、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2.月度辨识评估

每月由各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一次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及隐患排查,各分管副矿长组织本系统骨干精英,召开本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会,结合本系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以及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进行一次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3.周辨识评估

区队负责人每周组织本单位人员,对本单位作业区域开展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由本单位技术主管根据辨识情况编写作业区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报告,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4.日辨识评估

上岗干部、班组长每班交接班前组织本班组岗位员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严格按照《班组、岗位安全管控现场检查考核表》现场监管,全面掌控作业现场班组、岗位人员的风险辨识情况;岗位员工上岗前严格按照《安全确认单》对上岗区域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发现安全风险后及时向当班上岗干部、班组长汇报,若发现存在不符合项应立即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汇报本班班组长及跟班干部,由上岗干部组织人员处理并汇报单位值班室。值班人员在岗位工种值班日志中记录,本单位处理不了的报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

(二)专项辨识程序

1.全国其他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或矿发生涉险事故、出现重大非伤亡事故隐患,由矿长组织分管副矿长、副总工程师和业务科室、区队,从汲取事故教训和消除事故隐患的角度,开展一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识别之前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

2.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重点对地质条件和隐蔽致灾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3.在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隐蔽致灾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副矿长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区队,点对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隐蔽致灾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评估,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4.启封火区、排放瓦斯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新应用前的风险辨识,由分管副矿长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区队,重点对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评估,辨识评估结果作为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依据。

(三)风险辨识评估方法

1.安全风险等级标准

由矿长牵头组织,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辨识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规范以及集团公司煤矿专业委员会确定的重大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标准,结合我矿实际,制定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其中:

重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较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一般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低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2.安全风险评估

(1)矿各专业系统每次风险辨识结束后,分别由矿长、各分管副矿长组织,针对各系统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按照矿制定的安全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整套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汇总造册。要完善本系统安全风险档案,明确级别、管理状况、责任人、管控能力等基本情况,实行“一风险一档案”,并按照风险等级,用红、橙、黄、蓝等色彩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对现场辨识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区域作业或停止设备运行,撤出危险区域人员,督促责任单位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重新进行评估并进行实时监控。

(2)矿各专业系统每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级结束后,要组织编写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1.根据安全风险评估,针对安全风险类型和等级,从高到低,分为“矿、区队、班组、岗位”四级,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岗位和管理、作业员工身上,确保每一项风险都有人管理,有人监控,有人负责。

2.矿长亲自组织实施,针对重大、较大安全风险,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管理手段,制定管控措施和工作方案,人员、资金要有保障,并在划定的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区域设定作业人数上限。

3.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月对评估出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检查分析,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季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下一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

4.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周各专业系统针对本系统存在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制度、管理、措施、装备、应急、责任、考核等方面逐一落实管控措施,组织对月度安全风险重点管控区域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落实管控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不断完善改进管控措施。

5.安全副矿长牵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负责严格对照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抓好日常监督检查,确保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6.矿领导带班上岗过程中,严格按照“三走到、三必到”原则,跟踪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7.各业务部门要突出管控重点,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系统、生产区域、岗位实行重点管控,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等日常管控工作。

8.实时动态调整,高度关注生产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实时分析风险的管控能力变化,准确掌握实际存在的风险状况等级,并随着风险变化而随时升降等级,防止出现评级“终身制”,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五、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及培训

1.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全矿要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着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安监站负责做好日常监督检查。

2.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训科每半年至少组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人员进行辨识评估专项培训;每年对全矿所有入井人员进行以年度、综合、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为主的教育培训,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3.各业务部门要探索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的记录、跟踪、统计、监测和预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由安监站及时将安全风险区域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受风险危害的相邻作业区域区队、班组、岗位。

六、考核办法

1.未按规定进行安全风险辨识活动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风险辨识不认真,辨识内容不清晰的,罚主要责任人300元。

2.各系统针对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未按规定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并汇总造册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各500元;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罚单位主要责任人200元。

3.各系统未按规定编写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罚单位主要责任人200元。

4.本单位作业区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不认真或弄虚作假的,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罚主要责任人200元。

5.上岗干部、班组长每班交接班前未组织本班组岗位员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或未严格按照《班组、岗位安全管控现场检查考核表》现场监管的,罚跟班干部、班组长各200元。

6.岗位员工上岗前未严格按照《安全确认单》对上岗区域进行安全风险辨识的,罚责任人100元;凡发现安全风险未及时处理并汇报的,罚责任人100元。

7.岗位员工汇报的安全风险值班人员未在岗位工种值班日志中记录的罚当班值班干部100元。

8.各业务部门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结果未按要求进行跟踪落实闭合管理的,罚责任单位正职各500元。

9.各相关单位未按规定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着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的,罚责任单位负债人200元。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汇编(6篇范文)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一种企业风险管理策略,它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评估,并依据其潜在影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通常,这种制度会包括以下几类风险:1. 操作风险:涉及日常业务流程中的错误或遗漏。2. 财务风险:与资金流动、市场波动和信贷风险相关。 3. 法律风险:涉及合规性问题和法律诉讼。 4. 技术风险:与信息系统、技术更新和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风险分级管信息

  •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汇编(6篇范文)
  •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汇编(6篇范文)38人关注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一种企业风险管理策略,它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评估,并依据其潜在影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通常,这种制度会包括以下几类风险:1. 操作风险 ...[更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