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范文网
当前位置:工作总结 > 总结大全 > 总结范文

初一下册历史总结(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3-06-11 18:02:18 查看人数:87

初一下册历史总结

【第1篇 2023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023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_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2篇 2023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_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3篇 初一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总结2023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思考: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1)隋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陈朝: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陈后主骄傲自大

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意义(影响、作用)(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1)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同秦朝)

(2)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

(3)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

(4)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 “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空白(图)

3、意义:

(1)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2)大大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4、评价:

积极方面:意义

消极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5、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间。

6、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欧洲、美洲、印度洋沿岸和大西洋西岸各国间的航程。

巴拿马运河: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7、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同之处:

(1)都结束了我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在历产生了重大影响

(3)都兴建了重要工程(4)都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

(5)都因为_,引起人民的反抗

8、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_,大运河只是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

2、概况: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定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2、原因:表格

3、内容:

政治上

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

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也可以用实物代替)

文化上

完善科举制

法律上

修订法律、宽省刑法

民族关系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太宗重用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

2、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政绩和他与魏征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表格

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第3课 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一、女皇武则天巩固统治

1、加强中央集权:①重用酷吏,使用恐怖政策;

②将唐初的《贞观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

③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创设殿试、武举

2、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史称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开元盛世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4)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在整个封建社会盛的时候)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2、手工业

(1)丝织业:以蜀锦最有名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冶铸业

3、人口:唐初300多万户到唐玄宗时1000多万户

四、唐朝疆域

五、唐朝几位皇帝的顺序: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第4篇 初一下册历史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开始:唐朝中后期

2、完成:南宋

三、蒙古兴起的概况:

⑴铁木真(成吉思汗)逐渐统一蒙古。

⑵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四、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定国号为元。 首都:大都。建立者:元世祖忽必烈

五、南宋的灭亡:

1276年元灭南宋。 抗元将领:文天祥。

六、元世祖的统治措施:

⑴重视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并开凿了两段新运河。

⑵开辟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运到大都。

⑶加强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⑷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七、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⑴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⑵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

⑶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管理藏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⑷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⑸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八、四大发明:

⑴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⑵印刷术——11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⑶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司南,北宋中期出现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传到外国

⑷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广泛应用于军事,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九、文学艺术:

⑴文学:①词——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

杰出词人: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特点: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

南宋辛弃疾,年轻时参加过抗金斗争,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②元曲——由元杂剧和散曲组成,关汉卿《窦娥冤》

⑵绘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代最的画家——赵孟兆页,他的画属于“神品”。

⑶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5篇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_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6篇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023

文化代表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火的使用 观念 社会组织 生产活动

元谋人 约170万年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 采集、狩猎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一万八千年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打制石器 磨光、钻孔 人工取火 审美 氏族 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7篇 初一下册历史期中总结

初一下册历史期中总结一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25个,50分,非选择题四个,5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5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并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解题审题能力;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判断,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个别失分较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况: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审题能力较差。

5、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同学完全答不到点子上。

6、复习不到位。例如选择题失分较多的第16题、21题、22题,都是基础知识;第28.29题还有0分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复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应深刻反思。

三、关于教学与考试的理性思考

20__年七年级期中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考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一般规律。同时,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用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

5、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或引用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初一下册历史期中总结二

上周进行了期考试,我是初一历史任课老师。阅完试卷,通过整个试卷的答题和得分情况,总体上,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情况。

通过这次考试,作为历史科任教师,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按照通过新课改的要求,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我认为不能单方面关注成绩,而应该关注学生对历史学习态度的转变。尽管这次考试,我代课班级成绩不是非常突出,但我发现,在讲题过程中,给予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和方法的肯定,是非常重要。本来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厚,但需要耐心的引导,培养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课。因为要分析试卷,在上课之初,有学生反映后面听不太清楚,希望老师能更大声。虽然是个小问题,但是我很高兴,通过这个小反馈,说明学生还是希望能听清楚老师的讲课,表达他们想学习历史的良好愿望。因此我对座位做了调整。让后面同学可以上课时,坐在教室前面的走廊或者讲桌两侧,改善他们听课的效果,发现在讲题过程中,比较平时,他们的确能认真听讲,并且积极动脑。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活跃起来,这是我希望看到的情况,只要他们有学习的愿望,就不担心后面的学生在老师讲课时,事不关己的态度,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对知识的巩固,这是个非常让人兴奋的信号。而前面的同学,在课堂也表现出了应有的积极互动,思路活跃发言积极。让后进的同学,受其感染,也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所有同学的积极融入,让我觉得,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非常重要,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其次,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在平时需要不断的渗透和培养。通过这次的答卷以及考试前,学生的自由复习时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比较模糊,没有抓住重点,所以复习时,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好多同学复习时,就是读课文,平均用力。所以,在短时间,巩固知识效果很差,不得重点。这是教学过程不够完善导致的结果。所以,在上课过程中,需要突出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哪些是要记忆掌握的,哪些是了解的。通过教学环节的安排,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在课前预习和课后预习都可以有目的和方法,做到事半功倍。通过试题解答的情况,发现学生的在各个题的解答环节,缺乏技巧和方法。譬如选择题,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譬如排除法等。而对于问题分析,这就要求平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而同学不得要领,往往盲目的填写答案,不知道组织语言,反应出解题思路不清晰,知识掌握不牢固。一堆答案,没有重点,失去得分机会。这个是需要在平时的能力培养中需要培养和提高的。

最后,通过这个考试,更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是需要再次强调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有深度和广度。通过自己课前预习和准备,学生可以清楚哪些是需要弄清楚,哪些需要提前查找资料了解的,准备功夫必须做足。拓宽了视野,同时也提高自己甄选资料,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是需要平时在点点滴滴中积累的。通过这样的训练,新课程教学中,才会使课堂更加高效,才不会使得教学过程混乱和无序。因此需要教学过程生动,内容丰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高效。

历史教学,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因为学生对历史知识认知水平有限没有充分的兴趣,所以,要达到教学目标是有难度的。所以,需要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多和同行交流,认真吸取同行们教学中的灵感和有效的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自己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学习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课堂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

【第8篇 沪教版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18、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19、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0、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21、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22、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23、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24、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5、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6、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7、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28、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29、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0、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港口是泉州。

31、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2、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3、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词人和词作。北宋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4、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的杰作;元朝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35、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3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37、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38、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的空前壮举。

39、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40、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41、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42、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43、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44、顺治帝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后来康熙帝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5、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的国家。

46、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_,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47、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48、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49、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50、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51、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明代三部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53、清代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第9篇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023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18、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19、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0、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21、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22、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23、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24、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5、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6、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7、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28、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29、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0、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港口是泉州。

31、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2、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3、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词人和词作。北宋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4、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的杰作;元朝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35、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3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37、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38、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的空前壮举。

39、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40、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41、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42、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43、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44、顺治帝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后来康熙帝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5、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的国家。

46、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_,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47、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48、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49、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50、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51、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明代三部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53、清代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第10篇 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

导语学习时集中精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搜集的《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1.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 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2.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 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 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 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 动,西周走向衰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 暴、腐 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

一、四大发明:

1、活字印刷术:北宋的毕升发明。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约400年。

2、指南针:

(1)战国时期,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3、火 药:宋元时期,火 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 药和火 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科学

1、北宋科学家沈括写成的《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

2、元朝时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的科学写成《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三、史学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史通史,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四、宋词和元曲

1、北宋词人苏轼,其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李清照两宋之交词人,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3、元朝的关汉卿是秀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五、绘画与书法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的不朽作品。

3、元代最的画家是赵孟頫,被称为“神品”。

4、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4.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优越;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南宋时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宋代妇女有缠足的陋习,老百姓多住茅屋,市民多住四合院,出行以牛车为主。这就是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中对宋代的风貌描述。

1、衣食住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盛行。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老百姓多住茅屋,市民多住四合院,出行以牛车为主。

(4)瓦子。北宋的东京城内的许多娱乐兼经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转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宋代的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5.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总结

辉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李白盛唐时期诗歌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诗仙”

杜甫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诗歌深刻放映历史时代“诗圣”

白居易辉煌不在的.唐中期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4、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地位的科技成就哪些?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的城市。

(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

【第11篇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_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12篇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4、科举制的创立p17(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5、(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

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大运河的诗作: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_不较多。

唐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

《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6、隋唐对外友好往来:p30

唐朝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_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典籍。

7、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p33

8、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p56

农业:唐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居粮食生产首位。

手工业: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瓷都。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宋朝大都市开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利于商业发展。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p59纸币图识记,北宋称为交子,南宋称为会子)

9、宋朝社会风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

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反映的节日是春节。

10、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占领临安,南宋灭亡。p67

11、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将粘土做成陶活字。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传播。比欧洲早400年。

指南针: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p73三幅图要识记,右边竖文字看看)

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12、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①戚继光抗倭:(p96)明朝时,日本的倭寇_扰我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组成“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边疆,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戚继光的话:“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p104)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攻打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郑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的内在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边防。

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③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军队两次围攻雅克萨,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p106

13、郑和下西洋:p94

目的: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过程: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以丝绸、瓷器换回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13篇 北师大版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18、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19、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0、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21、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22、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23、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24、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5、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6、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7、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28、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29、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0、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港口是泉州。

31、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2、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3、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词人和词作。北宋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4、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的杰作;元朝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35、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3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37、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38、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的空前壮举。

39、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40、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41、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42、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43、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44、顺治帝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后来康熙帝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5、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的国家。

46、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_,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47、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48、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49、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50、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51、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明代三部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53、清代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第14篇 2023年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_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15篇 初一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总结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_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初一下册历史总结(十五篇)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初一下册历史信息

  • 初一下册历史总结(十五篇)
  • 初一下册历史总结(十五篇)87人关注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