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五年级评课稿(15篇)

发布时间:2022-08-22 11:33:07 查看人数:17

五年级评课稿

第1篇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评课稿

今天,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以学为中心的创新常态课,给我们的常态课带来了视觉和想象的冲击,令我受益匪浅。

本堂课从学生的视频观察中对地形的感性认识到从学生的图片或照片的直观认识碰撞出学生对地形的初体验,在这个环节中,同时暴露出学生的前概念。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一个契机。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进行了图片地形的探究,进行了地形之间的碰撞,如“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些地形似同而异的特点,引发了学生的疑惑,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另一个契机。

在对地形由远而近“中国地形图”、“瑞安地形”、“学校地形”的应用之后,金老师用谷歌地图让学生从立体地球上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带学生去全球旅行,给孩子们的视觉和想象带来很大的`冲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求知的浓厚兴趣,并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更为后面地形变化做了很好的空间想象的铺垫。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小组陶泥模型的制作,既落实并检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让学生感悟到学以致用的实处,也使得课堂更加轻松、愉悦。

当然,对于这堂课,本人也有一些建议值得与执教者金老师商榷:金老师没有及时抓住以上提到的两个契机,使得本堂课的前面环节比较枯燥,学生没有求知主动性,老师引导得累,讲得过多,体现不出学为中心的主旨;课堂环节过多,调动学生更直观体验地形,并激发他们兴趣的环节置后,时机不对;课堂问题设计不够系统而有效,导致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陶泥材料的选取不得当,浪费了课堂的动手操作时间;板书的设计不够直观简要等。

但纵观全课,整堂课总体上生动而富有情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课的特点去突破,从而去挖掘更多的新鲜的教学方式。

第2篇 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深》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深》评课稿

《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一片段,是歌颂母亲的美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但是离学生的实际有一定距离了,要打动学生,使学生要有效的接受,感染和内化,不是件容易的事。听了王宝珍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王宝珍老师抓住“鼻子一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出令人鼻子一酸的语句。

而这些句子,恰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当学生找到令他鼻子一酸的句子时,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老师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明白“深”字就藏在“震耳欲聋”的声音里,藏在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

二、娓娓道来,深深地渲染了情感。

王宝珍老师的语言充满感情,对整个课堂起渲染的作用。始终有一种感动在空气中汩汩流淌。王老师的语言机智,充满了鼓励很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入情入境,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王老师的文学语言功底深厚,用贴切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丰富,坐在她的课堂里是一种幸福的心灵体验过程,很佩服王宝珍老师深厚的个人素养与扎实的文学功底。

三、深入咀嚼,不断地丰满人物形象。

课堂上王宝珍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如人物描写中“瘦弱、龟裂”等,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想象、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悟慈母情深。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了人物形象,还渗透了写作方法,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这是听了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若能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疲惫和艰辛后,进行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了体现母亲辛劳的其他句子后,再练习朗读,让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值得探讨的是如何让学生也走进文本。整堂课中,老师是很投入,朗读很到位,感触很深,可学生还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感悟到“慈母情深”深在何处!

第3篇 五年级语文《诺贝尔》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诺贝尔》评课稿

我们听了许**老师《诺贝尔》第二课时教学,就我个人的想法和大家做一交流。

1、“三步导学,生本课堂”这样的课型模式,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主体地位明确。我想:过去我们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根据教案按部就班的逐段分析,一味的“讲深、讲透、讲全”,殊不知这样繁琐的分析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学生学习兴趣较弱。而在“三步导学,生本课堂”上,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大家回顾,刚才许老师从导入开始便抓住统领全文的一句话“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整个生命”,直奔文中的重点部分3到9自然段的学习,即任务一“聚焦实验,感悟精神”的学习,紧跟着方法策略是“默读3到9自然段,画出最能震撼你心灵的语句,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感受,而后小组内交流”大家看,目标任务明确而集中,方法策略得当而有效,一条主线贯穿全文的学习,简约而不简单,这都是许老师深钻教材,细读文本的结果。

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在小组长的主持下,“请大家聚焦某段某句”“我来读”“我来交流”交流完后组内补充,再请全班同学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总结,就某一句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小组再来读”以往这些语言都出自老师的口,而如今已变成学生的课堂语言。这样,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交流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我们还看到在重点段重点句的交流中,学生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对比谈感受,抓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来谈,抓环境描写来谈,抓数字谈,甚至有的同学不放过一个标点,(比如“,”“!”的体会)重要的地方做笔记等,学生能抓不同的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谈感受,这些方法的习得,都源于老师平时的悉心指导和扎实训练。

所以,学生今天大胆自信的表现自己,发言精彩纷呈,与我们老师许多节课的引导是分不开的。许老师的课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关注“教师要讲什么”到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上来。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策略,也是本节课第二大亮点。许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读书,有默读,自由读,小组汇报读,齐读等,读后谈感受,交流感受后再读,读的形式多样,读的目标明确,读的层层深入,在“任务一”交流中,时刻回读中心句。如:在聚焦8、9自然段,震撼心灵的句子后,及时引导小结:“这是一次————实验”。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积累概括能力。然后再完整的读这部分内容。反复的朗读,不断的感悟中,升华了对中心词“整个生命”的理解,在诺贝尔遗嘱和名言补充中,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已矗立在学生心中,预期目标自然而然完成。

3、读写结合在课堂上的落实。

读写结合既是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当前课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到写这一表达训练,我们好多老师认为就是将重点写具体详细,其实让学生简练的写感受,写批注,将全文言简意赅的`表达清楚,也是小学阶段表达训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许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课后练习“学写人物传记”这一训练点,将读与写落到了实处。如何将一片长长的记叙文改写成100字小传呢?这及依赖于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内化吸收、表达实践,更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点拨、引导。

所以,许老师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回顾:你对诺贝尔有哪些全面的了解?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板书,为“写”的顺利完成做了铺垫,在学完重点部分后,学生正沉浸在对诺贝尔的敬仰之中,老师及时提出:“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人,为他写小传。”并提问:“什么是小传?怎么写?”根据板书提示,引导围绕“国籍、身份、生卒年月、成就、贡献”来写,这样有情境的创设,有方法的提供,有前面阅读的积累,老师找准了合适的写的时机,学生很快在课堂上完成了练笔,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老师评价点拨语言再丰富些,灵动些,再富有激情些,学习效果是不是会更好?我们刚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活动怎样再有序些呢?这些有待我们思考、改进。

第4篇 五年级美术《色彩的世界》评课稿

五年级美术《色彩的世界》评课稿

谢老师这节《色彩的世界》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作业表现方式、谢老师从容的教态,以及精彩的课堂教学语言,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体会。

1、 作业表现形式独特,有创新。

本学期出去观看了几节美术课,发现现在的美术作业方式真是多种多样,同样的课例,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作业方式,不过这些作业方式的表现,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上课老师的用心。《色彩的世界》这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想到的只是用水粉来表现,而谢老师却能想到用方块的彩纸进行拼贴,拼贴出类似色和对比色。这真是一种创新,这样的作业既简单又有效。如果用水粉表现非常费时,操作有难度。本节课的重点不是掌握水粉的用色用笔,而是了解色彩的知识,因此这样的作业方式并不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

2、 作业要求明确,评价有标准

对于学生的作业要求非常明确,不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用色块来拼摆,非常简单。在评价的环节,往往是我们忽略的环节,而谢老师不仅让学生参与评价,而且给出了评价标准,让评价有针对性。

3、 教态从容,课堂教学语言精简准确

谢老师的教态端庄,从容,整堂课一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带微笑的对学生说话。感觉特别亲切。对学生的引导语和评价语都是恰到好处,课堂语言简洁有效。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先认识色轮,再是欣赏图片,哪幅是类似色,哪幅师对比色。接着将这些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找一找你穿的衣服是什么色调?欣赏画家的作品,找一找色调。

本节课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点的想法,这样的作业要求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是不是太低了?

第5篇 五年级下册《露在外面的面》的评课稿

五年级下册《露在外面的面》的评课稿

听完《露在外面的面》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下面就自己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史老师讲课有条不紊。课上史老师对知识的叙述严谨、规范,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既抓住了重点,又做到了简捷概括,有的放矢。其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教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次是史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能激发师生的灵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的不足,整节课上,能看到学生能细心听完老师的讲解,耐心的听别人把话讲完,虚心的接受并修整自己的观点,用心的听从别人的`意见,有选择的接受,这种习惯的培养是教师平时日积月累的结果。

再次,史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设计有挑战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老师这个组织者、指导者,思考、合作、交流、质疑,教师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提供多种方法发展思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师生间的互动形式亲切、自然,在和谐的、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第6篇 五年级表面积的变化评课稿

五年级表面积的变化评课稿

上周,我们有幸聆听了x老师执教《表面积的变化》。这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形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或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理念新、方法活、基础实等特点,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同步进行,达到了有效上课的标准。教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整个教学活动是开放的,但不是放开的。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整节课上x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亲切自然的教态,敏锐的思维,使整个课堂成了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平台,充分展示了她个人独特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神奇奥秘与无穷魅力。听了《表面积的变化》的这课,使我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就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上,x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去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形式上吸引了学生,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调动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性,在正确处理活动与发展的关系,很好的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而且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

2、活动与数学教学要求的关系。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从发展学生思维,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3、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在组织数学活动时,首先关注了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比较均等的参与机会。其次在活动设计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思维、创造的空间,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去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得到发展

第7篇 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听了陈利玉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顶峰歼敌”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五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习“顶峰歼敌”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受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师:追问你为什么选这句读?你朗读的成功经验如何?

最后,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什么马宝玉要夺过他的手榴弹?为什么要用石头砸?……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选一个镜头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一句时,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陈老师更是下了功夫,如在指导朗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这句时,陈老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瞧,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就是五壮士,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该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陈老师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背诵第五段,至于怎样背才能记得牢: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记得住。让学生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安排了学生对五壮士说心里话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

六、作业的布置也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陈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下生的发展更有帮助。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如品读第四段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五壮士的形象,应抓住关键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和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这样扎实抓好这个段落的导,再过度到第五段的放,就自然得多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比课后补课更好吗。

3、讨论是否要抓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内容,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大。(我的评课到此结束,评得不合理的地方希望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2

第二节,柯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柯老师上课充满激情,感染学生热情参与,课堂上师生互动非常好,气氛浓厚。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把每段话(每件事)概括成一个短语,再根据短语,用通顺的话连起来说主要内容,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不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什么,还引导学生领悟怎么写?(如抓住英雄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英雄的形象)即表达方法。

看法:对课题质疑——为什么不叫“五战士”,而叫“五壮士”后,接下来的品读感悟壮举环节,如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通过换词比较,角色换位体验,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等感受壮举,再及时回扣课题,学生自然豁然开朗。这样的教学肯定更有深度,更有效果。

总之,这两节课都上得非常扎实有效,上得很成功,值得我们学习。

第8篇 五年级语文《梦想的力量》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梦想的力量》评课稿

《梦想的力量》评课稿

昨天听了郭老师的课,让人感觉清新、舒服。《梦想的力量》是一片略读课文,郭老师的教学使这篇课文略而不浮,略而不浅,我觉得这节课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郭老师对文本独特的解读。郭老师通过三块进行教学:

(1)、梦想的力量可以激励自己。

(2)、梦想的力量可以感动他人。

(3)、梦想的力量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提升,这梦想的源泉是爱,梦想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郭老师先以“瑞恩的梦想是什么?”“瑞恩是怎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这两个问题来梳理课文,然后紧紧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的无比巨大?”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教学主线清晰,教学中既重视对全文的概览,又能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精读感悟。

2.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通过快速浏览提取信息,画一画相关的语句,写写批注感受,学生需要的培养的略读能力与习惯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

3.阅读和写作的兼容。郭老师把瑞恩为实现梦想而做出努力的段落作为重点来读,引导学生关注第六自然段的省略号:“会读书的孩子读省略号读到的不仅仅是六个点,而是一幅幅画面。”通过句式“当(谁)(干什么)的时候,瑞恩却在(干什么)”进行语言训练,并且渗透详略得当的写法。

4.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图片的呈现,为学生的品读感悟提供了帮助。比如非洲安格鲁地区缺水的情况;25元支票的来历;有了井之后,给安格鲁地区带来的变化;瑞恩的井基金会的运行情况。这些资料的运用更好地提升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形成与文本精神上更大的共鸣。

这真的是一堂很流畅的课。

第9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列举)》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列举)》评课稿1

一、优点:

1、整个教学过程清晰完整,符合解决问题课型特征。

从现实情境出发,让学生思考如何用22根围一个长方形,引出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尝试,即有序列举,再探究这样列举的好处,即不遗漏不重复。然后比较得出长与宽最接近时面积最大,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并联系以前学过用过的列举方法,更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策略。

这里学生经历了理解题意、寻找方法、发现策略、反思策略、运用策略的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解决问题课型的流程与特征。

2、课件、板书清晰有效,较好地发挥了辅助作用。

本课的课件制作较为精细,充分发挥ppt的优点,特别是几种不同长宽的长方形呈现,让学生清楚的看出面积与长与宽的直观关系,降低理解地难度。板书设计也较为合理,该写的写(那张表格、有序不遗漏不重复等关键词),该省的省,体现了让重难点留在最重要的位置的宗旨。

3、教师语言相对精练,问题设计较为合理。

本课中教师的话虽不少,但不算罗嗦,比如说:22根是它的什么?列举时一般要从小的数开始。有序的列举有什么好处?周长相等的情况下……为什么到16:20就停了?理解“每两天”的意思等等。当然也有时学生可以说的,老师可能急了点,把学生的话讲了。

二、建议:

1、充分理解教材调整的意图,为何将原来的18根改为22根?为何将原来列举结束后再问的“怎样围最大”直接放在题目中出示?22根相对于18根,可能会让学生更容易想到从1想起,因为11=10+1。而将问题早揭示,更体现策略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要一一列举?是为了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有序列举后,使得长宽与面积的关系更清楚,更利于寻找规律。

2、回顾与反思还可进一步。除了要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一一列举策略的好处,还应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使用该种策略?

3、最后一题还可以进行挖掘。我们可以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出答案,在列举的过程中也应优化,既可写中文,也可用字母或其他符号表示,更可体现策略的优越性。同时也培养了符号意识,让学生理解,在以后解决其他问题进行列举时也可采用符号化的方法。

总体而言,在一个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执教这样颇具思考性的内容,达成令人满意的效果,可以看出教师课前课中的投入。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列举)》评课稿2

今天上午听了校级研究课卢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触很深。

无论是卢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体备课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卢老师类似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订阅3种书籍的`不同订法……都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时间去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在教学例2时,订阅3种书籍有几种方法呢?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结果让人惊喜,大部分孩子解决起来毫无困难,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数字来代替书籍的名字来列举。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惊叹。看来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确实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听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号来列举的方法,那书上介绍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讲或者略讲呢?

3、例3是道关于投镖的问题。标靶上有3种情况,10环,8环和6环。投2次得到的总环数会有几种情况?在这里,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4种情况:一、两次投中的环数相同。二、两次投中的环数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两次都未投中。我个人认为分为四类不太恰当,应该分成三类较清楚,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其实说的就是两次都投中的情况,只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再细分为两类而已。这样分类讲起来可能才更加清楚点。

4、投标的结果出现了重复。如8+8=16,10+6=16,这两种情况尽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清楚。为了防止学生的答案写的不清楚,在答时也应建议学生将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以上是我听完课后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还望批评指正,共同学习!

第10篇 五年级数学《用含字母式子表示规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用含字母式子表示规律》评课稿

孙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的一个难点,着重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总结归纳能力。听了孙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很深,从中我学到非常多的东西。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因为这节课的内容较前面的学习有点难度,孙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先让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为后面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做铺垫。

二、导入用到的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青蛙,学生基于前面对这个儿歌的`认识,很自然和快速的进入到了新课的教学中,为后面的练习留出了充分的时间。

三、孙老师注重发动组长的力量,在小组交流讨论时,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交由组长检查,这样就节省老师一一检查的时间,而且在班里也形成的互帮互助的好风气。

四、孙老师整节课重难点很鲜明,就是找出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用字母表示变化的量,用数字表示不变的量,最后写出式子。教学时,老师时刻引导学生按着这样的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难点的点拨更是细致到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字母和数字分别表示的含义。

五、孙老师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1.在同学写完式子算出结果后,提醒学生写上单位。2.在用青蛙儿歌导入后,用字母n表示青蛙的数量,老师马上提问学生这个n能表示任意的数码?从而提醒学生要注重联系实际,字母不一定能表示所有的数,像这里青蛙的数量n只能是整数。3.提醒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应先先出公式再进行代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书写的习惯问题失分。

六、孙老师设计的题目数量较多,可以让学生充分的练习,而且题的难度由浅入深、由具体的数字找规律到抽象的图形找规律。很好的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建议:

1.我认为学生的计算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在进行计算15.4*6=92.4时教师应稍加板书提醒学生计算时注意问题。

2.六边形图形规律的讲解有点仓促,感觉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的懂得,而且在讲解时教师应在黑板上画出每个图形去掉最左边那根火柴后的图形,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总结规律。

第11篇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评课稿范文

11月12日很有兴参加了工会“新教材同题赛课”活动,一天听了5节相同主题的课,坐在凳子上从上午8点半开始到下午3点半,都能把屁股坐痛了,上课累,听课也挺累的。五节课的主题都是“小数乘小数”,但五节课呈现给我的总体印象还是各不相同,有的课委婉细腻,有的课气势庞大,有的课平和充实,就象烹饪用一种原料却烧出了不同菜系的不同风味,值得我们品味值得我们学习。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基础无非是四年级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和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知识,我们的老师都以这两点为突破口,教学细节存同求异各有方法,可以看出五位老师都是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五节课的基本思路大同小异常,都是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基本环节大致都分为: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生活即教育”,数学的知识只有来源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五节课,五位老师分别通过新校园教室面积的计算、篮板面积的计算、房屋面积的计算,从小数乘整数的式子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式子。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从学生个体的内心产生急于需要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而自然过度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条件。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这一环节大致都是让学生估算,掌握估算的技巧,然后联系原由的学习经验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然后重点都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都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在这一环节中,五位老师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有个人独立自学尝试,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大组合作动手实践的。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运用计算法则,实践联系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五位老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让,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是最后一个评课的,前面评课的老师比较全面的对课进行了评价,我只有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共免:

1、关于估算。

估算的方法比较多样,根据不同的算式,正确的答案可以在估算结果的左右,也可以在两个估算结果的中间,只要学生能说出估算的方法,那么这样的估算都是有效的。而有的老师在课中的估算只涉及到一种,似乎有所缺陷。

估算放在哪里?本节课许多老师都是把估算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哪?算式初始,可以根据算式进行估算,大致把精确的结果框定一个范围,也可以放在得出正确结果以后,对这个结果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所以有的老师即使上课中开始把估算这一环节遗忘了,也大可不必把那估算的环节生硬的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其他老师都知道你是把教学环节给忘了,你现在是在补教学环节。忘了就忘了,可以在得出计算结果后补啊,用估算来检验,这样补的环节自然也能很好的.完成估算教学。

而且估算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本领,不是在新课的时候当环节交了就好了,当学生在练习巩固中出现错误时,也可以用估算迅速的判断结果的对错。要让学生把估算内化为自己的本领,自然而然的应用于自己的计算中。这点任阳的王芳老师做的比较好,她在巩固练习中最后安排了一组判断题:(1)1.25*3.2=4……( );(2)8.05*1.2=4……( ),这组判断第一个需要学生去计算的,第二个计算不如去估算。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明白估算真的很有价值。

2、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体现的教师的情绪,而教师的情绪更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很容易但到,何小吴津老师的课学生的情绪是饱满的,上课是积极的,学生的回答发言既探究活动是活跃的,这和该老师的语言调动是分不开的。作为借班上课,课前的谈话还是比较重要的,要让课前谈话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为课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科学简洁。最起码做到不罗嗦,教师说的少,目的是让学生学生的表达更充分更自由。同样是小数末尾“0”的处理,有的老师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撇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划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化简”,数学语言需要表达的严谨和科学。再次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平等赋予激励的。我摘录了何小吴老师的三句话:1、同学们你做完后坐好,我就明白你完成了。2、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老师很满意,第二个发言的学生说得完整老师满意。3、没关系,我们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教师不经意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平等钦敬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3、传统教学媒介与多媒体的比较。

五节课,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使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将例题思考过程算式等都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强悍的呈现力和灵活的交互性,让课变的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有一节课老师还用到了7块小黑板,挂在黑板上形成了独特的板书结构。这几快小黑板的作用不亚于多媒体的展示,最起码多媒体展示后就没了,而本课的重点利用小黑板始终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小黑板之间的相互移动与对比也能很好的让学生发现新知、探究新知。至少在这节课上,小黑板的手段不输给多媒体。其实有的课,特别是平时的家常课真的每节课都去做课件,那真的很费时间,而且使用的效果也不一定比小黑板等其他传统教学媒介好,那么我们就要合理利用仅有的教学手段,上出有特色的好课。

4、课堂作业。

公开课不留作业似乎成了惯例。我们五节课都没有布置课堂作业,我觉得作为计算课,在课堂上加强了计算训练的话确实可以不留课堂作业,或者要留在课内也能完成。但我就在想,我们平时的课也能不留作业吗?我们需要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不断努力。作业可以直接写在书本上,今天的课有3位老师直接用了课本将练习写在书本,有1位老师设计了作业纸。

以上的想法比较乱,我是想到哪写到哪,有许多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12篇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张平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这一堂课的亮点之一是以读为主,感悟文本。

张老师抓住重点问题“我不肯放鱼的句子”以及“不肯放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自由读,找句子汇报,用词来表达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用不同的表达。张老师不单纯地让学生练读,而是从读的韵味上启发学生感悟书上的情感,感悟了情感再用概括词和朗读的方式表达含义。亮点之二是能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练笔:当我遇到这样事的时候,我会想起父亲对我的告诫,让学生写写父亲对我告诫的话。这不仅是学生锻炼文笔的好机会,而且能提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

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

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2、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比较深奥的课文。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董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另外,董老师又以父亲的态度线索为辅线进行教学,想让孩子通过对“父亲”心里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3、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董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然后,董老师又提出相应的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由浅及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内化。董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建议:制作课件时,对于重点句段的出示不宜过多。另外,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去品味感悟。

第13篇 五年级美术《指墨画》评课稿

五年级美术《指墨画》评课稿

首先,陈老师从备课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我们先来回顾老师的课堂足迹:

第一:欣赏沙画表演视频或手指印画导入,引出指墨画,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第二:初步尝试、体验指墨画:

1.感受水墨变化

2.尝试画花,体验用手指作画乐趣

第三:走近大师 拓展表现

第四:学学大师

陈老师课过程也较清楚,从徐悲鸿作品《猫》与潘天寿指墨作品《猫》进行对比,感受指墨画的不同之处,启发学生从线条、墨色、画面效果等方面仔细观察体会、展开讨论交流,它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陈老师以自己娴熟的技能给学生进行了示范,展示。

相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接触中国水墨画已有几次经历,但对于用手指作画还是很难掌握其特性。指墨画教学的`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将自己对国画的认识和感受表现出来,提高学生表现能力。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但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中国画我学的不多,只能用我浅显的知识提几点看法,希望一起探讨,以此共勉:

我想,让学生在掌握了指墨画基本技巧后,运用“梅花”作为练习,教师的示范给了孩子们很好的引领和启示,为了避免示范给学生带来的千篇一律,是否的适可而止,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所长,创作独特形象。教师在演示时应该多做几种造型演示,比如可以画小动物,如小鸡、小螃蟹等造型简单而且可爱生动,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加拓宽学生的创作题材,丰富学生的创作内容,使得作业更加多样化。

第14篇 五年级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这节课徐老师主要通过引导、观察、讨论、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1. 创设对比情境,建立“摩擦”“摩擦力”概念的生长点。

徐老师的教学中,通过ppt展示两双不同的鞋底,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再现,从而引出摩擦的概念,比较自然。在徐老师的'教学中,创设了手在空中左右移动与手在桌上用力左右移动的对比情境,使不可见的“力”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通过用手摩擦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的建构有了基础与生长点。

2.关注汇报交流,修正“摩擦力”概念的表述

学生在观察、体验、实验后的汇报交流往往会被老师所忽视或轻视,流于简单陈述。而徐老师关注到学生在表述摩擦力的过程中缺少概念的完整性,通过多次的引导,使学生再次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经历概念表述的修正与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15篇 五年级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评课稿

一、实验器材的有效改进,提高课堂实验效率

整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老师对实验器材的设计,第一个实验研究热在金属条的传递,假如按照教材上将火柴用蜡粘住,且不说最终实验效果如何,光是实验装置的制作就是一项大工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可能会花去实验的大部分时间,真正实验时间所剩无几,探究无法深入,而林老师充分利用了蜡的熔点低,将蜡本身作为观察对象,做成蜡环,方便实用,学生可以随意地摆放,节省时间,实验的效果非常成功。第二个实验研究热在金属片的传递,林老师更巧妙地将金属片做成平底锅形,在里面涂蜡,避免了受热后蜡流下影响观察,等蜡冷却后又可以重新实验。这两个实验器材的设计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也大为惊叹。林老师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了。很好地体现了本次活动的追求简单而有效的课堂,化繁为简,排除干扰,才能提高探究的效果。

二、严谨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

(一)实验指导的严谨

林老师让学生自主讨论,为学生搭建完整的实验框架。实验实验器材的讨论、实验方法的指导都很到位。比如器材中玻璃器皿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实验方法中蜡环的放置、加热点的确定,还强调了此试验中要观察记录的是什么,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指向。两个实验中,林老师都强调了注意点,就是安全操作,如避免手接触烧热的金属片和金属条,烧热的金属片不能直接放在桌面等。为学生此次实验提供安全保证,更通过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二)层层引导,搭建探究平台

教师是引导者,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创建一个个阶梯和平台,这在林老师这节课上有很好的体现,从金属条到金属片,将学生的思维从点引向面。

第一个实验已经直观地从蜡环的掉落顺序得出热的传递方向,并且小结得出热是从较热的地方传向较冷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林老师又引导学生假如金属条转起来变成金属片又会怎样,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也激发了探究欲望。此时林老师顺势引导实验方法,是对第一个实验的迁移,又是一个提升。在这个高度上,林老师先让学生猜测传递的方向并在实验单上画出来,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培养学生将抽象思维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关注学生思维时空,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

表面上看本节课是在老师一步步带领下完成教学的,但其中渗透着林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实验前林老师没有直接拿出器材,而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比如讨论第一个实验中怎么样看到热的传播,学生的回答有“用木条”、“放在冰水里”、“用火柴棒试”、“用餐巾纸”,虽然没有答到老师想要的点上,但林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耐心加以点评,我想这是我们年轻教师要学习的,我们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想要的答案告诉学生,这虽然节省了时间,但错过了学生思维锻炼的机会。

总之,林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对我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最后我说说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小建议:

(1)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如提问可以更有指向性,让学生更快地朝本节课研究的方向思考,实验设计中可以提供适宜的帮助,可以给出一半的设计,让学生继续设计。

(2)实验记录单是否显得有些复杂,可以再精炼简约一点。本节课是研究热在金属物质的传递,那么在学生的知识体系里可能会存在这样的想法,热只有在金属物质是这样传递的,是否让学生看看热在其他材料的传递是否也是这样的,或者将这个探究实验留给学生课外完成,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此次研讨会,打破传统的凭整体印象评课,将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以观察量表的形式测量。对我的启示很大,将来对自己的教学要有系统的设计,追求更简约高效。

五年级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评课稿

五年级评课稿(15篇)

今天听了施老师的课,我更深刻体会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学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五年级信息

  • 小学五年级语文评课稿(3篇)
  • 小学五年级语文评课稿(3篇)25人关注

    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的园子》评课稿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的园子》评课稿1听了老师教学的《祖父的园子》一课,老师那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讲解,耐心的指导,巧妙的点拨,给 ...[更多]

  • 五年级数学上评课稿(2篇)
  • 五年级数学上评课稿(2篇)25人关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小数乘整数评课稿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第一课时时,是这样编排的:首先,用一幅主题图出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 ...[更多]

  • 五年级美术评课稿(7篇)
  • 五年级美术评课稿(7篇)19人关注

    小学五年级美术《生命的甘露》听课以及评课稿一.谈话引入;欣赏几幅山清水秀的幻灯片,引出课题“生命的甘露”。1.图文展示,资料显示世界水资源越来越少并受到严重污染 ...[更多]

  • 五年级数学评课稿(15篇)
  • 五年级数学评课稿(15篇)17人关注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评课稿范文11月12日很有兴参加了工会“新教材同题赛课”活动,一天听了5节相同主题的课,坐在凳子上从上午8点半开始到下午3点半,都能把屁股 ...[更多]

  • 五年级评课稿(15篇)
  • 五年级评课稿(15篇)17人关注

    今天听了施老师的课,我更深刻体会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学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 ...[更多]

  • 五年级语文评课稿(15篇)
  • 五年级语文评课稿(15篇)16人关注

    五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评课稿听了袁艳蕾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课,我感觉是一种欣赏,欣赏美妙的音乐,欣赏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文本语句,欣赏课堂上 ...[更多]

  • 五年级科学评课稿(6篇)
  • 五年级科学评课稿(6篇)13人关注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评课稿今天,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以学为中心的创新常态课,给我们的常态课带来了视觉和想象的冲击,令我受益匪浅。本堂课从学生的视频 ...[更多]

  • 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3篇)
  • 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3篇)7人关注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面积的变化》评课稿上周,我们有幸聆听了张老师执教《表面积的变化》。这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体 ...[更多]

  • 小学语文五年级评课稿(2篇)
  • 小学语文五年级评课稿(2篇)7人关注

    小学语文五年级优质课《梅花魂》评课稿范文高段语文组组长翁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堂扎实、朴实、真实的课——《梅花魂》。本文是归国华侨陈慧瑛所作,作者借物抒情,全 ...[更多]

  • 五年级下册评课稿(4篇)
  • 五年级下册评课稿(4篇)7人关注

    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评课稿今天,有幸观看了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的课堂实录,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 ...[更多]

相关专题

评课稿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