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管理者范文网
当前位置:管理者范文网 > 书信稿件 > 稿件范文 >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15篇)

发布时间:2022-08-27 07:09:27 查看人数:15

优秀评课稿

第1篇 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优秀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优秀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蔡丹芬老师的《一株紫丁香》,心里颇有微澜。

紫丁香清新、淡雅又高贵、温和,这正符合蔡老师的气质。蔡老师在课上不紧不慢,自信从容,平静中饱含深情,平稳中流淌关爱。她那亲切和蔼的神情,微微前倾的身影,循循善诱的耐心,让我们解读出了尊重和平等。她说“我喜欢这首小诗,它让我想起我的小学老师,我现在想把这首诗送给她,你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她还说“你们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吗?愿意给她们栽一株紫丁香吗?”,她的语言总是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这种纯净、善良谁又忍心拒绝呢?我想她带领学生栽下的不仅仅是紫丁香,更是关爱、温情的种子。

一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课上所讲的知识也会慢慢地淡忘,但一位老师的形象却会在每个学生和与会老师的心里留下印记。突然想起普通话培训里的这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摩着我们,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多像呀,蔡老师就是一位能温暖心灵的紫丁香一样的老师。

我虽浸润在蔡老师的“人文关怀”下,但始终不忘“自主探究”。导课伊始,蔡老师带领学生感受了紫丁香的美丽,这种美丽赢得了学生情不自禁地“哇赛”。我想这种美丽还只是表层的,是植物本身的色彩和形态引起学生的关注。那怎样更深一层,让紫丁香能开出师爱生,生敬师的浓浓师生情来呢?

蔡老师设计的主要问题是:你就是老师窗前的那株紫丁香,你最想为老师做什么?然后板书:夜夜作伴,消除疲倦,时时挂牵。试想一下,一株紫丁香能为老师做什么?学生蒙了,我也蒙了。其实“夜夜作伴,消除疲倦,时时挂牵”这不是紫丁香做的,而是课文中的“我们”做的,是生爱师的具体表现。接着蔡老师耐心地带领学生朗读、感悟,尽管“师意浓浓”,但未见“诗意浓浓”。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丢弃了诗的`关键意象——一株美丽的紫丁香。由于紫丁香的美丽,才有伸进窗口的绿色枝叶,才能在风里沙沙歌唱,才有满树盛开的花儿,才有飘进梦里的花香。这么好的中介,这么美的意象,蔡老师在导课的时候做了铺垫却未能将美丽进行到底。扼腕叹息啊。

我斗胆在蔡老师设计的基础上稍做了修改。在学习完第一小节,为老师栽一株紫丁香之后,师可以板画紫丁香或贴图,然后指图说“你们为老师栽下的紫丁香真美,它伸展着枝干,绿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它满树都盛开着花儿,花香扑鼻。为什么你要把这么漂亮的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呢?”这是个辐射全文的主问题,既有学生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体验,又能结合课文进行学习理解。但如何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文本有机结合是操作的难点,需要教者有充分的预设和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然后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始终围绕黑板上的图画,达到有文即有景,有景即有情的美好境界。

个人拙见,难免疏漏偏颇,但意在抛砖引玉,恳请各位同行多指教。

第2篇 《用字母表示数》冀教版四年第二学期优秀评课稿

《用字母表示数》冀教版四年第二学期优秀评课稿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智慧课堂,有效教学”,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本次听课活动中的所学所得:

1、智慧课堂凸现“智慧”的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学生来说,用字母表示数有点抽象的味道,在课前谈话时,黄老师通过问学生“你认识我吗?”“你叫什么名字?”这两个问题,概括起来可以说,“你们都认识我”,“你们都是学生”,有种醉翁之意不在此的感觉,可细细品味,却涵盖着“概括”这个词的意义,让学生对概括有明确的感知。

2、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课的导入部分,黄老师出示的一则失物招领,学生从 “a元”猜想得出各种可能的数目,而又把各种数量浓缩回到字母“a”,引出“用字母概括数”,在此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来源。在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和练习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本课的内容是安排在五年级进行教学的,黄老师现在放在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相对来说起点拔高了,但在教学中,黄老师始终扮演着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依次出示小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旗的行数与小旗面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接下来小旗的行数和小旗的面数会是怎么排列的,当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共同探讨概括出小旗的行数和小旗面数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黄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表格的思考和填写中。而在接下来概括三角形个数与线段的关系中,黄老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图形,依次出示图形的同时让学生猜测线段的条数,每次的猜测都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出现省略号时,更是把动态的活跃引入到静心的思考,学生此时的安安静静的整理,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从中黄老师得心应手的调控课堂,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冷静的思考尽收眼底。

4、练习设计多样,形式灵活。在本课的练习中,有砍木头和路程时间问题,数学日记和儿歌中的用字母表示数,形式多样。但我更看重的是练习的灵活性,在砍木头这题中,黄老师直接提供砍的刀数用“x”表示,木头的段数用“x+1”表示,让学生思考砍的刀数和木头段数有哪些可能并在表格中填写。这本来在我认为已经是逆向思维了,可黄老师充分利用本题,反过来问学生如果木头的段数为“y”,砍的刀数是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是“y+1”,也有学生说是 “y-1”,在这里黄老师没有直接判定学生是否正确,而是从数量关系上去处理,使每个学生最后都选择了“y-1”。值得学习,不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而且从学生的思维方面来说,提升了一个层次,避免了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整节课给学生一个概念,那就是用字母“概括”数。黄老师的“辅”和“放”都非常到位,给学生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思想,整节课给我留下的影响深刻,希望今后能多听听这类的课。

第3篇 高中生物优秀评课稿

高中生物优秀评课稿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4篇 《抽屉原理》优秀评课稿

《抽屉原理》优秀评课稿

廖老师上的《抽屉原理》一课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学生参与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廖老师课前采用抽扑克牌魔术的.游戏导入,为学生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埋下了伏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中提出有关抽屉原理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有两张扑克是同一种花色?接着老师问“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不但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而且给予学生思维的导向,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好抽屉原理作好了铺垫,。”

2、借助直观操作经历探究过程。

本节课教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得扎实有效。先用枚举举法,让学生把自己动手摆铅笔,并把所有情况记录下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接着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大量的举例后使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文具盒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 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动手摆,然后口头汇报自己摆出来的种类,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互相争辩,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抽屉原理。

4、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注重实效

在学习《抽屉原理》时,把4枝我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再小组动手摆放进行学习和验证。因为有了前边的猜测,学生心中有了疑问再加上老师对合作学习要求明确,使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很好,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去。

5、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中老师设置的教学例子如:在文具盒中摆放铅笔、鸽子回舍等,都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并反复强调“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事例中都是数学与生活的有效关联。

6、注重向学生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枚举法、假设法之间的比较,让学生甄别。

7、廖老师的教学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道学派《老子》所说的“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的思想。

本节课稍有不足的是教师的儿童语言相对少了一些,若能再给学生一些鼓励,我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

第5篇 《七月的天山》的优秀评课稿

《七月的天山》的优秀评课稿

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上课不要上得那么复杂,不要费那么大的劲。咱们老师往往把这一类的课上得太精细——我觉得教师要学会变得“懒”一点。

课文只要你(教学生)学一点东西,这个就很不得了了。每堂你都学一点,不需要每课文都下这么大工夫,都用这么多时间,(教师插话:这样也没什么收获。)对,收获不大。辛辛苦苦,一堂又一堂,其中原因之一是教师被“考试”所左右,好像上每一节课,教每课文,都会想到考试的时候会考到什么。

其实,不用想那么多(不要被考试禁锢),教师心里要清楚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教师上课老是放不开(不能取舍,都想教,却什么也没有教),我觉得是个大问题。

这篇课文(《七月的天山》,略读课),那些词语人家(编者)并没有要求专门去学习,后面生字表里也只是几个要求会认的字——不是说生字词就不用学了,不是这意思,教师充分发挥了孩子的预习功能,让学生在预习单上将本课的难读词语和短语摘录下来——高效。

像这篇课文,整体让学生去读,多读,整体让学生感知一下,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就放在这个单元(语文园地一)里那个习作(主题:写景物)上面。(个人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其一,可以作为一节学法运用课,让学生把从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中检测;其二,说写训练课,结合单元主题,学习作者是怎样写作的,为单元作文练习打下基础。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倾向于把略读课处理成第一种形式;赵老师讲的`,可能偏向于第二种。)

我们不用专门去讲那个习作(单元作文练习),这个单元每课文(的训练倾向)都是往那个习作上走的。我刚才看了看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写一写你观察到的一处景物。(本单元的)每课文——当然,每一课的“读写点”非常多,根据我们对此的解读,——都是往这个读写结合点上走的:(除了诗词),都是围绕一个景物,抓住了它的几个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联想与想象去写的。所以,如果我教这篇课文,(会先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怎样抓住特点?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把他看到的景物表达出来了?这个就是(教学)重点,其他该放(舍)的放(舍)。我们看中央电视台播的广告“舍得酒”——有舍才有得。你什么都不舍,什么都得不到。我就抓住这一点,其他都给它舍了。

就像《七月的天山》这节课,授课老师抓住的那一点(写天山的野花句段)。天山的野花有哪些特点?“五彩缤纷”,整片整片的,这就是(天山的花)特点。抓住特点之后怎么办呢?我们看课文中的句子,如何写出“五彩缤纷”呢:写花的绵延、耀眼、绚烂。

略读课文,教略学不略。在本课的教学处理上,教师就很有大局观,让学生找出课文重点写了七月天山的哪些景物之后,重点指导他们读好写野花的句子,由面到点,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几个学习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第6篇 桂林山水优秀评课稿

桂林山水优秀评课稿

一、对教材概貌的理解: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本堂课的几个比较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定位适中。李老师把《桂林山水》分三节课进行教学,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到实施教学的效果看,李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对文本知识的定位是“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对能力方面达成的目标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比较好的。

2、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同样的文本,可以设计出千差万别的精彩教案。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谈话导入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以去探究、寻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接着,教师挖掘身边语文教学资源,媒体出示三幅图片,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练笔。尔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还安排小导游介绍桂林的山的独特,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3、教学环节较流畅,教师语言较得体、优美。比较突出的是,谈话引入新课的导语,学习了第二段抓住特点描绘漓江水的写法进行练笔和进入第三段桂林山的教学的导语都比较优美精彩,促使教学环节的顺畅。

4、体验文本,注重朗读。

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李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对个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读,请学生用最最生动的语言读出山水的优美等。李老师采用自主选择,练习朗读和展示朗读,体验文本等多种方方法法阅读。

5、探究文本,形式多样。

a较好地引导归纳特点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写“水”时,先写大海和西湖的水;写“山”时,先写泰山和香山:用对比的方

b较好地指导感情朗读

c、感情朗读

指名读——师生引读——齐读——自由读(或同桌互读)

d、模仿说话、写话:

(1)反复品味,概括方法。

读,说说写山和水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排比、赞赏、比较)

(2)提供句式,练习说话。

6、整合文本,课堂丰满。

李老师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让学生感受了“山”与“水”、树与花、景与画完整结合起来,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特形成一个完整的美。这里我非常强调的山和水的融合。我们处理教材时应该把她们作为一个整体交给学生理解,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如果安排教材时教师有意把山和水分两节课上,我觉得这就无意中破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教学中李老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注重学生口语能力和仿写能力的培养。

7、超越文本,感情升华

一是引用古典。课堂接近尾声,李教师设计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古代诗人和当代诗人在畅游桂林后,都热情洋溢地写诗赞美她。”李老师接着引用了唐朝的韩瑜和现代诗人贺敬之写了一首《桂林山水歌》,我们一起来分享作者的激情。出示诗歌:

桂林山水歌(节选)把学生的情感引向了高潮。

二是自编小诗。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或许你也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请你试着吟一首小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8、其他:

李老师在课堂中尽管较紧张,但教态还是比较亲切、自然。读文感悟,学习写法进行动笔训练,做小导游进行口语训练等是比较合理和成功的。

三、几个有待改进之处:

1、新课程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这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面太窄,这与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探究文体有点距离,

2、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但李老师给学生以文体的解读,深度的理解不够到位,即没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上还缺少火候,所以也导致了上面第一点不足的产生。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桂林山水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第7篇 公开课《幸福是什么》优秀评课稿

公开课《幸福是什么》优秀评课稿

《幸福是什么》是九义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清理喷泉,砌上小井时遇到一位神奇美丽的姑娘-智慧的女儿,在她的启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明白了幸福的涵义。

林老师在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听说读写结合,最终从一个高度上来体会幸福,十年后青年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童话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幸福的真正含义。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如何让学生从他们的话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从浅层次的幸福过渡到深层次的幸福就成了本课的难点。基于以上的情况,林老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

1、了解故事 ,深层次理解幸福

2、从身边发现幸福,体会幸福

3、读写结合,学会写随笔。

以前后图片的对比增加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从浅层次的到深层次的。

课堂的开始,用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幸福的氛围当中,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

激情热身,老师用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让学生一边唱一边比划,说听了后的感受,老师想这对对四年级学生要求过于简单,然后板书“幸福”让学生说面对这个词的时候有什么想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同时又训练学生说话,在这时学生已经初步进入了角色,老师相机出示一组图片也是学生平时所感受到的“母亲的关怀、温馨的礼物、生日的'蛋糕、快乐的读书、平静的馨香、坚固的友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接着进入课题:幸福是什么

接着是默读课文,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归纳时应该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说,老师给了学生一个提示语句,让学生根据提示去归纳主要内容,反复的读三个牧童砌井后的幸福和十年以后他们再次回到井边的情形接着老师问了三个青年找到幸福了吗?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再是他们为什么感到幸福,让学生自己想象在这个十年间他们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来体会三个青年的幸福,明白幸福其实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尽义务,造福人类。感受更高层次的幸福。叶圣陶先生曾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也。

接着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幸福,体会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幸福。借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结合课文语句和生活实际理解为什么三位青年感觉劳动可以带来幸福,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理解到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老师再补充里一组图片:“爱心的传递、搀扶的背影、保家卫国”等,达到从浅层次和深层次的一个跨越。

第8篇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优秀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优秀范文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教学方法独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 第一天上课, 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 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 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 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 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 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 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 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 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 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蒋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一、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

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 于是,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文章。

围绕这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两个层次展开的。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本课设计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范读、领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刻刻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第9篇 三年级体育《篮球双手胸前投篮》优秀评课稿

三年级体育《篮球双手胸前投篮》优秀评课稿

原地双手胸前投篮是投篮动作中稳定性较高而且适应力量不够的学生运用,这个教材放在五年级进行教学,比较适合大部分同学的需求,学生兴趣性也较高。

在整个教学中体现的是,在自能发展学习的基础上的以学为中心,以赛促学的理念。所以在课的开始就为后面打下自学的基础,首先是准备部分利用听口令做动作来充分活动的手臂和手腕并体会了伸臂翻腕拨指的动作,其次在基本部分先对双手胸前传接球进行复习以此为后面的双手胸前投篮进行了正迁移的准备。后面的投篮辅助练习也是在讲解示范后进行的互助练习即一人练习一人进行观察纠错,如坐地投篮时,观察是否有向前上方抬肘伸臂的动作及投出去的`球高度是否超过头等。两人互投的辅助练习则提供了一个标准,即投篮后食指的指向来判断投篮方向是否准确。

亮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条理清晰

从准备活动中体现出篮球专项的内容为后面练习做准备,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正迁移,之后就是坐地投篮,体会投篮伸臂的力量和投篮的手上动作方法,两人的互投体会上下肢动作的协调及伸臂方向的纠正,最后就是打板和投篮比赛。内容安排由易到难,而且每个练习都充满趣味性。

二、内容精彩

不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而是改变成需要思考的自能练习,在练习中不但要达到教师的要求还要对同伴的动作进行纠错和评价。练习之后面对就是激烈比赛因此学生在练习中有一定的压力,因为比赛都是整体性的一个人没学好就会连累到整体的成绩发挥。学生在练习中不再是被动而是主动去练习。

三、评价多样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是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及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同伴的评价来自每次练习中是否都能达到老师指定的要求,自己的评价来自自己在比赛中的发挥,教师的评价而是对整队而言。这样的评价也促使学生不但能更清楚自己的表现也让学生更加重视整队的荣誉。

不足之处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常规不严

在课中的表现可以发现,教师把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大部分同学比较自律,能积极参与练习,而个别同学则两个在不按要求练习甚至影响旁边同学的练习。体现出教师“放权”的情况是对个别调皮的学生的常规教育还不够。

二、精讲不够

体育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所以必须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时间必须把握好,可是教师在个别环节出现了讲解时间过多的情况,没有精讲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因此在这个方面还需要再加强。

第10篇 《一个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加整十数》优秀评课稿

《一个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加整十数》优秀评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一个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加整十数》评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一个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加整十数》评课稿

一、自我反思

1、在设计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时,本来一开始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就是想围绕让学生多说,自主学习,从让学生在图中找数学信息、利用数学信提数学问题、列数学算式、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说算法、到总结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能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讨论、归纳、整理、汇报,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把时间留给学生,给空白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可惜真正自己在教时担心时间不够,担心学生会说不好,担心学生说错,于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结果又变成自己讲的多,学生说的少。

2、在讲解计算方法,自我感觉讲的还不够透,本意是让学生通过把小棒摆一摆,在计数器拨一拨,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理解算理,再由学生自己讨论汇报总结出35+3=38,先算5+3=8,再算30+8这个过程,可是后来我发现学生上台不会讲或说的不够好,我一紧张又没引导好,心里一急想想我帮他们讲好了,就把他们的话抢过来了。后面教35+2又担心时间不够,让一个学生拨完以后就没继续摆小棒,直接课件出示了小结,感觉还是应该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

3、在教学细节上还有多地方考虑不全。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

二、激情探讨

庞晓丹

这节课季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季老师的课件准备的`非常精致,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丁鹏

季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中做的比较完善,课后练习具有层次感,达到了很好的巩固效果。课件做的也十分吸引学生。课堂设计从知识回顾---情景引入----提出问题---学生动手摆放----得出结论---巩固练习,做的很到位。我个人认为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能否把数位也进行复习,因为这样的话学生在得出结论这块环节中,应该能够比较容易的说话先进行个位上的数相加,在他们动手摆小棒的时候也能够明确这个道理。而不是到最后由老师来得出这个结论。还有就是在不同种类的汽车上加上它们的名称,这样应该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出加法问题吧。这是我个人的两个小看法

黄凤

在探究新知这一快,季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算法,如摆小棒,拨计数器还有分成,不过个人有点小小的看法,在讲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时候季老师是不是可以适时的引导学生讨论各种算法的共同点,整合出一般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学生掌握了方法,而且领悟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

第11篇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评课稿范文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教师在课的开始,借助“兄弟两个分苹果”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整数表示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到两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如,学生认识了分数后,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

2、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3、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用正方形纸折1/4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不同折法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学生在用圆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后的体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12篇 我的信念优秀评课稿

我的信念优秀评课稿

《我的信念》这篇课文表述了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关于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信念。这篇我的信念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一起来看一下。

1、充分挖掘了教材的人性美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中,从读入手,让学生在读中筛选资料,读中感悟感受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读后写演讲稿赞扬居里夫人,抒发自己的信念。整堂课书声琅琅,积极交流,大胆发言,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研究性学习贯彻始终。如听读课文勾画生字词,默读课文概括优秀品质,朗读课文交流感受等等,学生在参与探索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把课文知识与自己的感悟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了自己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知识也在这种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得到积累。

3、在教学中充分保护学生独特的视角,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不以老师的经验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的发言,从中发现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对于回答得非常出色的同学,还有一定的加分鼓励。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质量都非常高。

4、注意了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教文章,而是通过每课文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延伸。在这节课上老师和学生都搜集了大量关于居里夫人的资料,这样既既便于深入的体会作者的优秀品质,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最后让学生通过写演讲稿的形式赞美居里夫人,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第13篇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优秀评课稿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优秀评课稿

吴老师执教地《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一课,从教学设计到组织形式,都充分体现了生本教学理念。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从学生们积极的课堂表现可以充分的彰显出来;这是一堂洋溢创新的美术课,从学生对未来汽车的想象,到最后的作业展示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在这堂课中,学生是真正主人,吴老师将课堂大胆的放给学生,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一堂洋溢生本的课堂,学生对于前置性作业的充分准备以及对于本课浓厚的.兴趣点,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欲极高,乐于表现、乐于发言,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也是由于这一点,学生对汽车这一话题过高的兴趣,总有说不完的话,而教师又不忍心去打断学生的话语,能充分的放但没有做到良好的收,导致时间控制不太理想,前面的环节侵占了后面的想象与表现的时间。我们的学生已经善于搜集资料,但对于资料的选择与总结还欠缺,他们只善于照本宣科的来读,而并不能简明扼要的概括,很多时候读的与问题并不符,所以在这方面还需要练习,要让学生逐渐养成选择与概括的习惯。同时,对教学要求的掌握也还不够明确,还需继续研究探讨。

第14篇 七巧板的优秀评课稿

七巧板的优秀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本课教学中,李老师恰当的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由七巧板拼成的守株待兔的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主探究,活动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李老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七巧板的特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及经验,在积极动脑、动手活动中,自主探究拼出图形,从而在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发挥想像,独立拼出不同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下位置去参观其他小朋友的作品,让他们充分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评比,促使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三、关注情感,评价多元。

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李老师多次让学生将各种拼法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并通过学生自评、他评和老师的评价,(评价多以鼓励与表扬为主)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多媒体出示七巧板的.有关知识介绍。是放在课前,还是放在课后呢?我个人觉得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有关知识,可以放在课前,即揭示了七巧板的名称之后进行。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产生迫切想玩七巧板的愿望,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2、动手实践,体验七巧板这一个过程需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这一个过程应该是逐步深入的过程。可以这样开展教学:用两块板拼图形→用三块板拼图形→用四、五、六块板拼图形→用七块拼图形。

3、如何体现小组的有效合作。这样合作不是老师要求的,而是在活动中学生自发需要的。

4、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个人觉得,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口述“我用了××块××形和××块××形拼成了××图案”之类的话来进行,从而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15篇 《凡卡》优秀评课稿

《凡卡》优秀评课稿

一、独具慧眼,挖掘教学价值

《凡卡》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尤其是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贾老师针对这一特点,对原文内容进行了精心剪裁与重组,突出了“凡卡悲惨命运”这一主线。贾老师在整体感知之后,教者单刀直入,引领学生直奔重点,画出凡卡书信中让你触动内心的句子。抓住了主要描写凡卡悲惨命运的一段反复品读感悟。悟“悲惨”,抓关键词“毒打”浓墨重彩,层层剖析。在感人的情境中,在强烈的对比中,学生顺利突破文本多线索叙述所带来的阅读障碍,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凡卡这一悲剧性人物也就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最后,教者放手让学生续写。在悲凉的气氛中,孩子们再一次深深地为凡卡命运而同情、悲悯、惋叹。

二、独具匠心,关注语言形式

比如“毒打”的深究领悟。教者抓住“毒”字,带出文中有关毒打的一系列方式——(揪、拖、揍、戳)并要求学生做上着重号。然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并即时描绘。这样的教学是立体的、厚实的,“毒”这个词在儿童的意识里就活了起来是看得见,听得清,甚至摸得着的,并适时指出这是细节描写。关注了一些表面上看并不起眼,但又是理解内容关键所在的字词;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努力还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体会“乡村美景”与“凡卡和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

最后,从教学细节看,贾老师自觉的语文意识、敏锐的课堂机智、无痕的教学艺术,让我们也一次次深感“细微处见精神”的真谛和无处不在的“细节决定成败”的铁律。特别是课的细节处所彰显的语文意识,更是让人称奇。本文的朗读指导也是比较突出的,比如挨揍时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堂课,贾老师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在放大了课的细节因而使课的纹路和脉络显得更为清晰的同时,也更为清晰的看到了这节课的本真——那就是对于文本的解读要有一双慧眼,一只眼睛看内容,一只眼睛关注语言形式。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言语形式,才是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

优秀评课稿(15篇)

活动形式:听评课主讲人:冯老师评课人:孙建磊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时间:20xx-12-10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数学王国"的课程,从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优秀信息

  • 优秀评课稿(15篇)
  • 优秀评课稿(15篇)15人关注

    活动形式:听评课主讲人:冯老师评课人:孙建磊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时间:20xx-12-10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数学王国" ...[更多]

相关专题

评课稿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