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操作规程注意事项
篇1
1. 操作人员需接受培训,了解设备性能和操作方法。
2. 禁止在烘道运行时进行任何未经授权的改动或修理。
3. 使用防护装备,如隔热手套、护目镜,避免烫伤和眼睛损伤。
4. 紧急情况下,应立即按下紧急停止按钮,并启动应急预案。
5. 注意烘道周围环境,避免易燃物品接近,保持工作区域整洁有序。
6. 不得擅自调整烘道设定值,以免影响烘干效果或引起设备故障。
本规程旨在提供指导,但具体操作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确保生产安全与效率。操作人员应始终保持警惕,遵守规程,以确保个人及他人的安全。
篇2
1.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了解设备性能及操作流程。
2. 不得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运行设备,以防意外。
3. 遵守电气安全规定,防止电击事故。
4. 紧急情况下,优先保障人身安全,再进行设备处理。
5. 保持工作环境整洁,避免杂物引发安全事故。
6. 禁止私自改动设备设置,如有需求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7. 记录每次操作情况,以便追踪设备状态和故障原因。
以上规程旨在为远红外加热炉的操作提供指导,但实际情况可能因设备型号、使用环境等因素有所不同,操作人员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操作,确保安全高效。
篇3
1.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了解设备操作流程及应急处理措施。
2. 禁止在设备运行时触摸红外线灯管,以防烫伤。
3. 如遇设备故障,切勿自行拆解,应立即通知维修人员处理。
4. 遵守静电防护规定,防止因静电引起火灾或损坏电子元件。
5. 使用适当的包装材料,避免因材料质量问题导致封口不良或设备损坏。
6. 保持工作环境通风良好,防止红外线过热引发安全隐患。
7. 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设备应定时休息,以防止过热。
8. 未授权人员不得随意操作设备,确保操作安全有序。
9.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检查,及时更换磨损部件,保证设备性能稳定。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操作规程,我们能够确保红外线包装机的安全运行,保障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我们的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遵守规程,实现高效、安全的生产目标。
篇4
1. 操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设备性能和操作流程,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操作。
2. 工作时必须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以防红外线辐射和烫伤。
3. 遵守“一人一机”原则,避免多人同时操作一台设备。
4. 定期进行设备保养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5. 不得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离开工作岗位,时刻关注设备运行状况。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程,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安全、高效的生产环境,确保红外线包装机在保障员工安全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为企业的生产目标贡献力量。
篇5
1. 操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了解红外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在高温或易燃环境下使用红外设备时,需特别注意安全防护。
3. 不得擅自修改设备参数,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4. 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测量数据和分析结果。
5. 如遇到设备故障,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专业维修人员。
以上规程旨在为红外设备的使用者提供指导,但具体操作应结合实际情况和设备说明书进行。在日常工作中,务必保持谨慎和专注,确保红外技术的有效利用和安全操作。
篇6
1. 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操作及安全知识。
2. 操作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如异响、异味等,立即停机并报告相关人员。
3. 使用氩气等辅助气体时,确保气路畅通,防止泄漏。
4.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高温部件。
5. 不得在设备运行时进行调整或清洁,以免引发事故。
6. 存储和处理样品时,避免吸入有害气体,确保通风良好。
7.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及时更换磨损部件,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8. 确保设备接地良好,以防静电干扰和电击危险。
以上规程必须严格执行,任何违反规程的行为都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每位操作人员都应对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负责,共同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实验环境。
篇7
1.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设备性能和操作方法,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操作。
2. 穿戴防护装备,如隔热手套、护目镜,以防烫伤和眼睛伤害。
3. 遵守静电防护规定,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火花。
4. 确保烘道周围无易燃易爆物品,以防引发火灾。
5. 遇到紧急情况,应立即按下急停开关,并通知维修人员。
6. 不得在烘道运行时进行清洁或维修工作。
7. 定期检查电气设备,防止短路或漏电。
8. 记录设备运行数据,以便分析设备性能和生产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以上规程需严格执行,任何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每位员工都应将安全放在首位,共同维护生产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篇8
1. 使用前检查
- 确保干燥箱电源插头无损坏,插座接触良好。
- 检查箱体内外清洁,无残留物。
- 开机后,观察显示屏是否正常显示,温度设定及控制功能是否正常。
2. 样品放置
- 样品应放置在箱内搁板上,避免直接接触箱壁,以防过热。
- 不得放入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以及超出设备承受重量的样品。
- 样品应均匀分散,保证热量分布均匀。
3. 温度设置
- 设定温度不得超过设备的最大工作温度,以免损坏加热元件。
- 开始加热时,建议从小于所需温度开始逐渐升高,以减少样品突然受热的冲击。
4. 运行期间
- 干燥过程中,箱门应尽量少开,以保持箱内温度稳定。
- 如需观察样品状态,应快速关闭箱门,避免大量热量流失。
- 若发现异常情况(如异味、烟雾等),立即断电,并按照应急处理程序进行。
5. 使用后维护
- 关机后,待箱内温度降至室温,再取出样品,以防烫伤。
- 定期清理箱内积灰,保持通风口畅通。
- 不使用时,应切断电源,避免长时间待机。
6. 个人防护
- 操作时佩戴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防止热辐射和化学溅出。
- 避免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干燥箱内部高温部件。
7. 故障处理
- 设备出现故障时,切勿自行拆修,应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处理。
- 若设备出现过热、短路等严重问题,立即停用并报告给上级。
请注意,本规程为基本操作指南,具体操作还应参照设备说明书,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安全规定执行。每位使用者都应熟悉并严格遵守这些规程,确保实验安全高效。
篇9
1. 操作前务必阅读并理解设备手册,遵循制造商的安全指南。
2. 避免直接对人眼发射红外线,防止眼部损伤。
3. 在高温环境下操作时,应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如佩戴隔热手套和护目镜。
4. 测量过程中,保持设备稳定,避免晃动影响测量精度。
5. 对于反射性强的表面,可能需要使用特殊配件或调整角度以获取准确读数。
6. 记录数据时,应注明测量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便后续分析。
7.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性能稳定。
8. 若测量结果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9. 注意红外线设备的电池寿命,电量不足时应及时更换。
10. 遵守企业内部关于红外线设备使用的相关规定,如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人员。
以上操作规程旨在确保红外线设备的正确使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员安全。请每位使用者严格遵守,确保操作过程的规范化。
红外线烘道安全操作规程范文
编号:部品-技规-103号
红外线烘道安全操作规程
版本号:v4.0
第1页共1页
本规程适用于以下型号的红外线烘道:orha2000_660、orh2000_700、orh1000_400、orha3000_950、qfhd3000-940、qfhd4000_920、qfhd-4000等。
一:作业前
1.开机前应对设备进行清洁,严格按点检制度进行设备点检,并做好相应记录;
2.打开与本设备连接的抽风管道的电源开关,确认抽风装置工作正常,使烘烤产品时产生的废气能被抽入烟道。
二:作业中
1.按“电源”、“加热”开关启动设备,;
2.由班组长根据工艺文件设置温度,设置方法:按温控器“set”键,使sv栏内数字闪烁,按←↑↓等键修改设置温度,设置完成后按“set”键确认;
3.由班组长根据工艺文件设置烘烤时间,设置方法见附表:《红外线烘道烘烤时间设置规范》;
4.烘道温度升至设置温度后,将待烘产品用周转盒盛装,放入设备。产品周转盒在烘道内只能放一层;
5.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员必须立即关闭电源,尽快通知班组长和维修工检修;
6.设备上不得堆放任何杂物。保持设备及工作场地的整洁。
三:作业结束
1.设备结束使用后,必须关闭“加热”和“电源”开关。
2.下班时,班组长或烘道操作工在设备内部恢复室温后(一般是关闭设备电源30分钟后)才能离开;
四:安全注意事项
1.烘烤产品时,严禁将随同卡等易燃纸张以及纸盒、木箱等放入设备;
2.未经设备管理员许可,严禁班组烘烤任何与生产无关的物品;
3.严禁烟火,任何化学品和易燃物品必须距离设备1.5米以上;清洗设备时必须断电操作;
4.操作工放、取产品时,必须戴手套,防止烫伤。严禁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入设备。设备运行时,严禁直视烘道内的红外灯管,以免伤害眼睛。
5.维修时,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烫伤并悬挂“维修中,禁止合闸”等警示标识,需断电维修时,必须断电作业并验电。
五:红外线烘道危险源
序号 | 危险源 | 危害 | 应急措施 |
1 | 高温 | 烫伤和中暑、火灾 | 1.烫伤处理:及时用清水冷却伤口后到医院医治 2.中暑:应立即将中暑人员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服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并用毛巾或冰块等敷头、腋窝等处,严重的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3.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在自身无法切断电源时,应立即呼救;救助触电人员时,施救者应先切断电源,再施救。如无法切断电源应用绝缘或干燥不导电的物品将触电者与电源分开,不得直接触碰触电者。 4.火灾: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使用灭火器材扑灭初期火险,如火势较大,应立即组织人员撤离疏散并及时报警(119或2417444) 5.机械伤害: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施救,施救时应科学果断,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
2 | 电机、移动的链条和齿盘 | 人身伤害 | |
3 | 设备漏电 | 人员触电 | |
4 | 设备电源插头、插座、电源线存在发热、损坏现象 | 短路引发火灾 |
批准:会签:审核:拟制: